天天看點

金瑤梅 王楊

作者:文彙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深刻把握“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内涵式發展”的根本要義,聚焦發力、重點突破是關鍵。筆者認為,要以“三個聚焦”推進高校思政課内涵式發展,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聚焦内容供給,以針對性提升吸引力

馬克思指出:“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衆;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重點在于教學内容,關鍵在于以理服人。一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當代青年學子面對各種觀點的交鋒,可能會迷茫無措甚至誤入歧途,高校思政課要積極引導學生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有力破解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問題,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二是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内容支撐。高校思政課要通過翔實的資料、生動的案例、豐富的教學手段,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分展現出來,将理論講鮮活,引導青年學子始終牢記“從哪裡來”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一路走來”的經驗規律,始終明确“到哪兒去”的目标任務,拒絕“躺平”和“内卷”,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三是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高校思政課要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春夢想同頻共振;進一步揭示紅色革命文化的形成機理、豐富内涵和價值意蘊,增強青年學子對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深入了解,涵養愛國之情、樹立報國之志;要持續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準青春航向,點亮理想之燈,發出信念之光。

聚焦方式創新,用新形式結合老方法

營養豐富的思政大餐如何才能“美味可口”?這就需要用新形式結合老方法不斷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列甯在談到理論宣傳時指出:“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且能夠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們所知道的事實。”一是要立足傳統教學方法。一方面,要實作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思政課教師要把科研創新與話語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厘清知識點内在層次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教學體系,打造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授課模式,用好“青言青語”和“網言網語”,不斷提升“會講”的能力,激發傳統課堂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的作用,建立思政課程集體教研制度,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學勞工員合作教學教研制度等,進一步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二是要創新現代教學方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方面,在遵循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式、研讨式、問題鍊式、行走情景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強信念”,用“上舞台”的方式“談信仰”,進而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讓思政課内容更為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斷提高學生的擡頭率、參與度和獲得感,激發傳統課堂的活力。另一方面,利用現代資訊技術賦能思政課,依托虛拟教學空間,建設思政課線上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以及線上示範課程庫等,打造新型數字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實作思政課改革成果從局部應用向共建共享的轉變。

聚焦協同育人,讓小課堂關聯大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 惟有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充分挖掘、動員一切可用的資源,讓思政小課堂關聯社會大課堂,才能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内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彙在事業追求中。一是要實作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功能,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志願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積極聘請勞動模範、科學家、企業家、各行業專業人士、黨政機關負責人等擔任兼職思政課教師,推動實踐教學規範化、常态化和體系化。廣大師生隻有觸摸更多生動的社會細節,才能在實踐的大場景中感受到真理的偉力和思政課的魅力,充分了解“青年何為”及“何以中國”。二是要實作多主體協同和多學段貫通相統一。思政課建設的各個主體要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思政課程要與日常思政工作同向同行,與課程思政同向發力,與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互相銜接好,形成學校系統思政課建設的多元合力。同時,踐行“大思政”工作理念,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不斷健全教學體系創新協同機制、師資互動交流機制、多元綜合評價機制等合力保障機制,彙聚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努力營造全社會、全過程、全方位共同建設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金瑤梅 王楊

文:金瑤梅 王楊(作者分别為高校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高校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圖:張伊辰

編輯:于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