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為何去世15年後,骨灰遷出八寶山?

作者:紅紅曆史說

世人皆知皮定均是我軍的一代名将,卻鮮有人知他與八寶山還有這樣一段曲折的故事。1976年7月7日,這位功勳卓著的将軍在福建沿海前線視察時不幸遇難,英勇殉職。按理說,像皮定均這樣的開國功臣,理應長眠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可是15年後,他的骨灰卻被遷出了這個安息之地。這是為何?是不是因為什麼政治原因?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隐情?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為何去世15年後,骨灰遷出八寶山?

皮定均的一生,堪稱是一部從農村走向戰場、從平凡到傳奇的勵志史詩。1914年,皮定均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期,他就如同千千萬萬個農家子弟一樣,過着放牛務農的生活。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悄然轉動,等待着這位少年踏上改變自己、改變國家的宏偉征程。

1928年,年僅14歲的皮定均加入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這一選擇,為他此後的人生軌迹奠定了基礎。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革命的種子在年輕的皮定均心中生根發芽。他先是擔任鄉童子團中隊長,随後又升任縣童子團團長,顯示出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和上司能力。

1929年12月,15歲的皮定均毅然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他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軍旅生涯。在部隊中,皮定均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和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他從一名普通戰士做起,逐漸晉升為班長、排長、連指導員。這段經曆不僅鍛煉了他的軍事素養,也讓他深刻了解了基層官兵的生活和需求,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将領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35年5月,皮定均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在這段艱苦卓絕的曆程中,他不僅親身經曆了紅軍戰士們所面臨的種種艱難險阻,更在一次次的戰鬥中磨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長征結束後,皮定均先後擔任副科長、營長、團長等職務,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

抗日戰争爆發後,皮定均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日寇的戰鬥中。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争中,他指揮部隊多次與日軍展開激烈交鋒,屢建戰功。他帶領部隊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保護了大片解放區。在這個過程中,皮定均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鍛煉。

解放戰争期間,皮定均更是大顯身手。他先後擔任司令員、軍長和旅長等重要職務,指揮了多次重大戰役。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中原突圍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皮定均帶領7000餘人,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周旋,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指揮藝術。他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成功調動牽制了大批敵人,為主力部隊的轉移赢得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成功突出重圍。這一戰役不僅奠定了皮定均在軍中的威望,也為他日後的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皮定均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1955年,毛澤東主席破格授予皮定均中将軍銜,這是對他多年來在軍事上的卓越貢獻的最高褒獎。此後,皮定均又當選為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并成為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委員,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皮定均的一生,從一個普通的放牛娃成長為威震四方的開國将軍,是無數革命先輩艱苦奮鬥、為國為民的縮影。他的傳奇經曆,不僅彰顯了個人的卓越才能,更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一個民族的奮鬥曆程。皮定均将軍的一生,無疑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一段精彩的篇章。

中原突圍戰役是皮定均将軍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的篇章之一。這場發生在1946年6月至8月的戰役,不僅展現了皮定均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成為了解放戰争初期中國共産黨軍隊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進攻的重要轉折點。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全面進攻,中原解放軍6萬餘人被圍困在平漢鐵路以東,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一塊狹小地帶内。這片區域東西長約200裡、南北寬約50餘裡,處境十分危險。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皮定均臨危受命,率領第1旅擔負起為主力部隊突圍争取時間的重任。

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皮定均并沒有畏縮。他果斷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疑兵之計。這一戰術的核心是通過小股部隊的頻繁行動,造成我軍主力在某一方向活動的假象,進而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和兵力,為真正的突圍創造條件。

在執行這一戰術的過程中,皮定均展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他首先選擇了吳家店作為休整地點。這個選擇既考慮到了部隊的實際需求,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7月3日晚,皮定均帶領部隊抵達吳家店附近。此時,經過一周的連續行軍作戰,戰士們已經疲憊不堪,幹糧耗盡,鞋子也已磨爛。

為了順利占領吳家店,皮定均制定了一個巧妙的計劃。他派出兩個手持手槍的便衣小隊,冒充國民黨軍的特務隊進入村莊。這些便衣隊員成功穩住了鄉公所的人員,為主力部隊的行動赢得了寶貴的時間。随後,皮定均指揮其他部隊在吳家店周圍的主要路口和山頭上隐蔽待命。當大部隊臨近時,他們迅速采取行動,控制了鄉公所,繳獲了敵人的武器,順利占領了吳家店。

在吳家店休整期間,皮定均不忘關心群衆利益。他下令打開周圍的糧倉,實行開倉濟貧,這一舉動赢得了當地百姓的支援和愛戴。這不僅展現了皮定均的為民情懷,也為部隊的後續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休整并非長久之計。國民黨軍隊很快布下了口袋陣,企圖阻擊第1旅的突圍。面對這一局面,皮定均當機立斷,決定連夜從磨子潭搶渡淠河。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決定,因為當時正值汛期,淠河水深流急,渡河難度極大。

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皮定均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他首先派出便衣偵察隊,艱難地找來了5條小船。雖然這遠遠不夠整個部隊渡河,但皮定均并沒有放棄。他指令一些營先行渡河,確定渡口安全,同時安排護送女同志和小孩先過河。更重要的是,他訓示部隊繼續尋找新的渡口。

在當地老鄉的幫助下,部隊終于找到了一個水位較低、可以徒步渡河的渡口。皮定均立即組織身材高大的戰士跳入河中,手挽手結成人牆,讓矮小的戰友們攀住他們的身體橫渡淠河。值得一提的是,皮定均自己也加入了這條"人牆",與戰士們一起奮戰在最前線。

這種帶頭示範的行為,不僅展現了皮定均與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風,更大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在他的率領下,整個部隊順利渡過了淠河,為後續的突圍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渡河成功後,皮定均并沒有停下腳步。他繼續帶領部隊向東挺進,目标是跨越津浦鐵路。這是突圍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津浦鐵路是敵人重要的交通線,沿線布防嚴密。

面對這一難關,皮定均再次展現出了高超的戰略眼光和戰術運用能力。他采取了化整為零的戰術,将部隊分成多個小組,利用夜色掩護,悄悄穿越敵人的防線。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被發現的風險,也增加了突圍的成功率。

在皮定均的指揮下,第1旅最終成功突出重圍,完成了這次驚心動魄的中原突圍。這次行動不僅儲存了寶貴的革命力量,更為後續的反攻赢得了主動權。皮定均在這次行動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為他赢得了"神勇皮司令"的美譽,也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6年7月7日,對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是一個令人沉痛的日子。這一天,曾經在戰場上屢建奇功的開國中将皮定均,在福建沿海前線視察時不幸遇難,英勇殉職。這位曾經在中原突圍中創造奇迹的将軍,最終倒在了和平年代的執勤崗位上,用生命诠釋了一名共産黨員"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皮定均的最後一次任務,是前往福建沿海前線視察。當時,台海局勢緊張,兩岸對峙态勢嚴峻。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将領,皮定均此行的目的是實地考察前線部隊的戰備狀況,并為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做準備。

7月6日,皮定均抵達福建。盡管已年過六旬,但他仍然保持着一貫的作風,要求深入一線、親臨實地。他婉拒了下屬安排的休息時間,堅持要立即開始視察工作。當天下午,皮定均來到了位于福建沿海的一個前哨陣地。這裡地處海防前沿,是監視台海局勢的重要據點。

在這個前哨陣地,皮定均仔細檢視了部隊的防禦工事,詢問了官兵們的生活狀況,并親自檢查了武器裝備的保養情況。他特别強調了提高警惕性的重要性,要求部隊時刻保持戰備狀态。當晚,皮定均還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聽取了前線指揮員對目前局勢的彙報,并就如何加強防禦部署提出了具體意見。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為何去世15年後,骨灰遷出八寶山?

7月7日清晨,皮定均早早起床,準備繼續他的視察工作。這一天,他計劃前往更靠近海岸線的觀察哨所。這些哨所大多建在懸崖峭壁上,地形險峻,交通不便,但卻是監視海面動向的最佳位置。

上午9時左右,皮定均乘坐一輛軍用吉普車,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目的地進發。同行的還有幾名警衛員和當地的向導。天氣并不理想,陰雲密布,海風呼嘯,仿佛在預示着某種不祥。

車隊剛行駛到半山腰,突然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大量的泥石從山坡上傾瀉而下,瞬間将道路阻斷。駕駛員試圖緊急刹車并調轉車頭,但在狹窄的山路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皮定均顯示出了一個老戰士的果斷和勇敢。據幸存的警衛員回憶,皮定均大聲喊道:"快跳車!"随即,他推開車門,試圖帶頭跳出車外。然而,就在這一刻,又一波更大的滑坡襲來。巨大的泥石流裹挾着車輛,将其推下了懸崖。

警衛員們奮力搜救,但最終隻找到了皮定均的遺體。這位曾經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的将軍,最終倒在了和平年代的執勤路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釋了一名共産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皮定均的犧牲,在全軍上下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許多曾經與他共事過的老戰友聞訊後都泣不成聲。他們回憶起皮定均在戰争年代的英勇表現,以及在和平時期對軍隊建設的巨大貢獻,更感到這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中央軍委得知消息後,立即做出決定,追認皮定均為革命烈士,并決定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追悼會上,許多進階将領都到場緻哀,以表達對這位功勳卓著的将軍的最後敬意。

在追悼會上,一位與皮定均共事多年的老戰友發言時說道:"皮定均同志一生都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他在戰争年代出生入死,在和平時期勤勉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在為國防事業奔波。他的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按照規定,像皮定均這樣的開國功臣,理應長眠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以,在追悼會結束後,皮定均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八寶山。然而,這并不是皮定均最終的安息之所。15年後,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将改變這一切,皮定均的骨灰将離開八寶山,踏上回鄉的旅程。這個決定背後,蘊含着怎樣的故事?又展現了怎樣的精神?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讨。

1991年,一個看似平常卻意義非凡的決定在北京做出:将皮定均将軍的骨灰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出,送回他的家鄉安徽省霍邱縣安葬。這個決定不僅展現了對皮定均遺願的尊重,更是對這位人民将軍與群衆魚水情深的生動诠釋。

皮定均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夠落葉歸根,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然而,按照慣例,像皮定均這樣的開國功臣,理應長眠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以,在1976年皮定均犧牲後,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八寶山。

15年後,皮定均的家人和故鄉人民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将皮定均的骨灰遷回霍邱。這個請求得到了中央軍委的重視和支援。經過慎重考慮,最終做出了同意遷葬的決定。

1991年10月15日,一個晴朗的秋日,皮定均的骨灰盒被小心翼翼地從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取出。當時,參與這一過程的從業人員回憶說:"我們都感到一種莊嚴和神聖,仿佛是在完成一項重要的使命。"

骨灰盒被裝入專門定制的紅木匣中,由皮定均的親屬和軍方代表護送,踏上了回鄉的路途。從北京到安徽霍邱,這段路程雖然隻有數百公裡,卻承載着無數人的期盼和敬意。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為何去世15年後,骨灰遷出八寶山?

沿途每經過一個主要城市,當地政府和軍隊都會派代表迎接。在合肥,安徽省的上司親自到場迎接。一位當時參與接待的從業人員回憶道:"那天的場面讓人難忘,雖然皮定均将軍已經犧牲多年,但人們對他的敬意絲毫未減。"

10月17日,皮定均的骨灰終于抵達霍邱縣。當消息傳開,數萬名群衆自發聚集在縣城的主要街道兩旁,等待迎接這位家鄉的英雄。許多老人手捧鮮花,淚流滿面。一位80多歲的老人對記者說:"我年輕時曾見過皮司令,他對我們老百姓可好了。今天能親眼看着他回來,我死也瞑目了。"

迎接隊伍中,有一群特殊的人引人注目。他們是當年跟随皮定均參加革命的老戰士,其中不少人已年過古稀。他們中有些人特地從外地趕來,就是為了送這位老上司最後一程。一位老戰士顫抖着說:"皮司令,你終于回家了。我們等你等了好久啊。"

安葬儀式選在霍邱縣烈士陵園舉行。這裡不僅是紀念革命先烈的聖地,也是皮定均生前多次表示希望安息的地方。陵園内,一座新修建的墓碑靜靜矗立,上面镌刻着"開國中将皮定均同志之墓"幾個大字。

安葬儀式莊嚴肅穆。在軍樂隊的哀樂聲中,皮定均的骨灰盒被緩緩放入墓穴。參加儀式的人們默默站立,向這位為國捐軀的英雄緻以最後的敬意。

儀式結束後,許多當地群衆并未離去,而是在墓前駐足良久。有人獻上鮮花,有人默默鞠躬,還有人輕聲訴說着對皮定均的懷念。一位老鄉說:"皮司令回來了,我們村裡人以後有個去處了,可以常來看看他,跟他說說話。"

皮定均骨灰的歸鄉,不僅是一個人的歸宿,更是一段曆史的回歸。它展現了黨和國家對基層群衆感情的尊重,也彰顯了皮定均與人民群衆的深厚感情。

在随後的日子裡,皮定均的墓地成為了霍邱縣的一個重要紀念場所。每年清明節和皮定均的忌日,都有大量群衆自發前來祭奠。當地政府也将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常組織學生來此參觀學習。

皮定均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傳承。他的精神,也在家鄉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正如一位當地幹部所說:"皮定均将軍的骨灰回到了霍邱,但他的精神已經融入了這片土地,成為激勵後人前進的力量。"

皮定均骨灰的歸鄉,不僅是一個人的回歸,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和平年代,革命先輩的精神依然可以感召人心,激勵後人。這種精神的力量,遠遠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皮定均将軍骨灰歸鄉後,他的精神并未随之沉寂,反而在家鄉這片熱土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從1991年至今,皮定均精神在安徽霍邱乃至全國範圍内得到了廣泛的傳承與發揚。這種傳承不僅展現在人們對他的緬懷上,更展現在對他精神實質的了解和實踐中。

霍邱縣政府在皮定均墓地周邊建立了"皮定均紀念館"。這座紀念館不同于傳統的展覽館,它采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再現了皮定均的生平事迹。參觀者可以通過互動式的展示,親身"體驗"皮定均在戰争年代的艱苦歲月,感受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2001年,在皮定均誕辰90周年之際,霍邱縣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當地的學校組織學生參與了以"學習皮定均精神"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一位參賽的高中生在演講中說道:"皮定均将軍教導我們,要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06年,安徽省委決定在全省範圍内開展"學習皮定均,争做新時期優秀共産黨員"的活動。這項活動不僅局限于黨員幹部,還延伸到了普通群衆中。在霍邱縣,許多農村基層黨組織以皮定均為榜樣,積極開展扶貧幫困工作。一位村支書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學習皮定均将軍,就是要像他那樣,時刻把群衆的利益放在心上。"

皮定均是主席破格授予的中将,為何去世15年後,骨灰遷出八寶山?

2011年,為紀念皮定均誕辰100周年,中央軍委特批在北京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電影《開國将軍皮定均》。這部電影不僅再現了皮定均的英勇事迹,更着重表現了他對人民群衆的深厚感情。電影在全國範圍内公映後,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觀衆表示,通過這部電影,他們更深刻地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2016年,在全國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皮定均精神再次成為學習的重點内容之一。各地黨組織通過組織參觀皮定均紀念館、觀看紀錄片、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深入學習皮定均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一位參與活動的年輕黨員說:"通過學習皮定均将軍的事迹,我更加明白了作為一名共産黨員的責任和使命。"

2018年,霍邱縣政府啟動了"皮定均精神進校園"活動。這項活動旨在将皮定均精神融入學校德育教育中。活動包括邀請皮定均的後人到校園作報告、組織學生參觀皮定均紀念館、編寫皮定均事迹讀本等。一位參與編寫讀本的教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皮定均将軍的精神在年輕一代心中紮根。"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霍邱縣的醫療隊在馳援武漢時,特地帶上了一面印有皮定均頭像的旗幟。一位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帶着皮定均将軍的旗幟,就是要學習他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在抗疫一線沖鋒陷陣。"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皮定均作為安徽籍開國将軍的代表,其事迹被收入《中國共産黨安徽曆史》一書。這本書在安徽省内廣泛發行,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教材。

2023年,霍邱縣政府聯合安徽省軍區,舉辦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皮定均精神"主題活動。活動中,來自全省的優秀退役軍人代表齊聚霍邱,重溫入黨誓詞,參觀皮定均紀念館,并與當地青年進行座談交流。一位退役軍人在交流中說:"皮定均将軍的精神,不僅是我們退役軍人的寶貴财富,更是全社會應該學習的榜樣。"

皮定均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紀念,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展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優良傳統,也展現了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命力。這種精神猶如一面旗幟,指引着後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前進。

從1991年皮定均将軍骨灰歸鄉,到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裡,皮定均精神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内涵,成為激勵新時代中國人民奮鬥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它的傳承與發揚,既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面向未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