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作者:Celia

靖康元年,風雲突變。金太宗突然下令再次攻宋,女真大軍如潮水般南下。北宋朝廷方寸大亂,慌忙派出使團求和。一時間,開封城内外人心惶惶。劉岑、宗澤、李若水等使團輾轉奔波,希冀能化解這場危機。然而,女真人的胃口卻越來越大。從要錢到要地,從三鎮到兩河,他們的野心不斷膨脹。北宋一味求和,卻未能阻擋女真鐵蹄的步伐。太原失守、真定淪陷,和談成為泡影。宋欽宗猶豫不決,朝廷上下意見分歧。眼看着女真大軍逼近汴京,北宋還能有什麼辦法自救嗎?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究竟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場?

金太宗突然下令攻宋,女真大軍南下

靖康元年八月十四日,金太宗完顔晟下令再次攻宋的消息如晴天霹靂般傳遍了整個北宋朝廷。這一決定的背後,實則暗藏着金國内部複雜的政治博弈和對宋國的戰略考量。

自泰和六年(1126年)第一次攻宋以來,金國内部對是否繼續南下一直存在争議。主戰派以粘罕為首,認為應當乘勝追擊,一舉吞并北宋;而以斡離不為代表的主和派則主張休養生息,鞏固已得之地。金太宗在兩派之間搖擺不定,直到此時才最終做出決斷。

促使金太宗下令再攻的原因有三:其一,北宋遲遲未能完全履行海上之盟的條約,尤其是犒軍費用一直拖欠;其二,金國内部對土地和人口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北宋富庶的中原地區無疑是最佳選擇;其三,金國統治者擔心北宋休養生息後可能反撲,是以決定先發制人。

金太宗的這一決定立即付諸行動。女真大軍分為東西兩路,浩浩蕩蕩向南推進。東路軍由斡離不率領,主要由完顔宗弼、完顔宗翰等将領統帥;西路軍則由粘罕統領,麾下大将有兀術、褚堅等人。

東路軍從幽州(今北京)出發,沿太行山東麓南下,目标直指開封;西路軍則從大同出發,穿越太行山,意圖先取太原,再南下中原。這種分進合擊的戰略,既可以分散北宋的防禦力量,又能夠互為犄角,互相策應。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兵,北宋朝廷頓時陷入混亂。宋欽宗趙桓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然而朝中上下意見不一,莫衷一是。主戰派如李綱、種師道等人主張全力備戰,死守城池;而以王黼、梁師成為首的主和派則認為應當盡快與金國議和,以避免兵禍。

在激烈的争論中,宋欽宗最終采納了主和派的意見。他認為北宋軍力不足以抗衡金兵,唯有通過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于是,一系列求和使團迅速組建并派往金軍陣營。

與此同時,宋廷也沒有完全放棄軍事準備。宋欽宗下令加強開封城防,調集周邊兵力進行戒備。然而,由于長期偏安,北宋軍隊戰鬥力低下,士氣不振,這些準備工作收效甚微。

随着金兵的逼近,開封城内外人心惶惶。市井之間謠言四起,有人說金兵已經攻破了太原,有人則傳言金太宗要親自率軍南下。百姓紛紛囤積糧食,富戶更是開始悄悄南遷。

就在北宋朝野上下忙于應對之際,女真大軍已經如入無人之境般長驅直入。東路軍很快攻占了河北重鎮真定,西路軍則兵臨太原城下。北宋苦心經營的防線在金兵面前如同虛設,節節敗退。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面對這樣的危急局面,宋欽宗不得不加快求和的步伐。然而,他卻不知道,這場看似能夠化解危機的外交努力,實則正将北宋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女真人的胃口遠比想象中更大,而北宋的軟弱态度隻會助長他們的野心。

北宋派出多支使團求和

面對金兵的步步緊逼,北宋朝廷決定派出多支使團,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化解危機。這些使團分别前往金太宗、東路軍和西路軍,希望能夠在不同層面上達成和解。然而,這種多線外交政策不僅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暴露了北宋對女真權力結構的誤解。

首先派出的是劉岑使團。劉岑是北宋的資深外交官,曾多次參與對金談判。他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直接向金太宗完顔晟求和。劉岑一行人冒着危險,穿越戰火紛飛的地區,終于抵達了金太宗的行在。

在與金太宗的會見中,劉岑表達了北宋的誠意,提出了一系列和談條件,包括增加歲币、割讓部分邊境地區等。然而,金太宗的态度卻出乎意料地強硬。他不僅拒絕了北宋的提議,還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包括割讓整個河北、河東地區。

劉岑使團的失敗,讓北宋朝廷意識到僅僅與金太宗談判是不夠的。于是,宋廷決定同時與金國的兩路軍隊元帥進行交涉。

宗澤被派往東路軍,與斡離不談判。宗澤是北宋著名的抗金将領,此次出使可謂是将帥出使。宗澤抵達東路軍大營後,發現斡離不的态度比想象中要溫和。斡離不主要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尚未繳清的犒軍費用,二是逃往北宋的契丹和幽雲官員的歸還。

在與斡離不的多次會談中,宗澤發現東路軍對于領土的要求并不強烈,反而更關心即時利益。這讓宗澤看到了談判的希望。他向斡離不承諾,北宋會盡快補齊犒軍費用,并協助尋找逃亡的官員。然而,宗澤同時也意識到,斡離不雖然是東路軍統帥,但他并不能決定整個戰局。

與此同時,李若水被派往西路軍,與粘罕交涉。李若水此行可謂是曆經艱辛。他先到河北見到斡離不,然後經井陉入山西,才最終見到了粘罕。

讓李若水感到意外的是,粘罕的态度與斡離不截然不同。粘罕對犒軍費和叛逃官員并不在意,他更關心的是領土問題,尤其是三鎮(太原、中山、河間)的歸屬。粘罕明确表示,如果北宋不割讓這些地區,和談就無法進行。

李若水的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成和解,但卻幫助北宋澄清了一個重要的誤解。此前,北宋一直認為斡離不的地位高于粘罕,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與東路軍的談判上。但通過實地走訪,李若水發現女真的權力結構遠比想象的複雜。

首先,東西兩路元帥各自獨立,誰也管不了誰,他們共同對金太宗負責。其次,雖然斡離不在首次攻宋中立下大功,但粘罕資曆更老、經驗更豐富,在女真内部的影響力不容小觑。最後,粘罕和斡離不之間存在着微妙的競争關系,尤其是在攻宋問題上意見分歧。

這些發現讓北宋朝廷意識到,要想成功化解危機,必須同時應對金太宗、斡離不和粘罕三方,而不能單一突破。然而,這種多線外交政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各方的要求往往互相沖突,北宋難以同時滿足所有人的胃口。

更糟糕的是,随着戰事的推進,女真人的要價不斷上漲。起初隻是要求補齊犒軍費,後來變成了割讓三鎮,最後甚至提出以黃河為界的驚人要求。北宋的一味退讓,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激發了女真人更大的野心。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就在北宋使團們奔波于各路軍營之際,戰局卻在悄然發生變化。九月初三,粘罕率領的西路軍攻克太原,這座北宋的重要防線就此失守。太原的陷落,不僅打破了談判的平衡,也給了女真人更大的談判籌碼。

面對不斷惡化的局勢,北宋朝廷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繼續讓步求和,還是奮起抵抗?這個艱難的選擇,将決定北宋的命運。

女真人的胃口越來越大

随着戰事的推進和北宋朝廷一再退讓,女真人的要求愈發苛刻。從最初的補齊犒軍費用,到割讓三鎮,再到以黃河為界,他們的胃口似乎永無止境。這種不斷更新的要求,不僅反映了女真人對北宋實力的輕視,也暴露了他們内部複雜的權力博弈。

最初,金太宗完顔晟下令再次攻宋時,其主要目的是迫使北宋履行先前的海上之盟。當時,金國要求的主要是經濟方面的賠償,包括補齊拖欠的犒軍費用和增加歲币。這一要求看似合理,實則暗藏玄機。金國此時正面臨内部經濟壓力,急需大量财富來維持軍隊運轉和安撫各部族。

然而,當北宋表現出軟弱姿态,迅速派出使團求和時,女真人的野心開始膨脹。粘罕率領的西路軍首先提出了領土要求,要求割讓三鎮(太原、中山、河間)。這一要求不僅出于戰略考慮,更反映了粘罕在金國内部的政治野心。

粘罕作為老一輩女真将領,一直希望通過軍功來鞏固自己在金國的地位。割讓三鎮的要求,既可以擴大金國的領土,又能為他個人赢得榮譽。同時,這一要求也是對東路軍統帥斡離不的一種挑戰。斡離不在首次攻宋中立下大功,粘罕此舉無疑是想證明自己同樣能夠取得重大戰果。

面對粘罕的要求,北宋朝廷陷入了兩難境地。割讓三鎮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戰略屏障,但拒絕則可能導緻戰事繼續。在激烈的争論中,主和派最終占了上風。他們認為,隻要能夠換取和平,割讓一些邊境地區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北宋的退讓非但沒有平息女真人的野心,反而進一步刺激了他們的貪欲。随着太原的陷落,金國的要價再次上漲。這一次,他們提出了更加驚人的要求:以黃河為界,割讓整個河北、河東地區。

這一要求的提出,不僅僅是出于軍事和經濟考慮,更展現了金國統治者對華夏文明的野心。女真人雖然在軍事上占據優勢,但在文化上始終對中原王朝懷有複雜的情感。通過占領這些地區,他們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漢人人口和文化資源,進而加速自身的"中國化"程序。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即使是主和派也感到難以接受。割讓黃河以北地區,不僅意味着失去大片肥沃土地和衆多人口,更将導緻北宋徹底失去與金國抗衡的能力。一時間,朝廷内部再次陷入激烈争論。

與此同時,金國内部對于如何處置北宋也出現了分歧。以完顔宗弼(後來的金熙宗)為首的激進派主張一舉滅宋,徹底統一中原;而以斡離不為代表的溫和派則認為應當保留北宋作為藩屬國,以避免統治範圍過大帶來的管理難題。

這種内部分歧導緻金國在談判中經常出現前後沖突的情況。有時,他們會突然提出看似無理的要求,比如要求宋廷交出某些大臣;有時又會在某些問題上出人意料地退讓。這種反複無常的态度,不僅讓北宋朝廷感到困惑,也增加了談判的難度。

随着戰事的推進,女真人的要價不斷攀升。從最初的經濟賠償,到割讓邊境重鎮,再到以黃河為界,他們的胃口似乎永無止境。每一次北宋的讓步,都成為他們提出更高要求的理由。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這種不斷更新的要求,實際上反映了女真人對北宋實力的輕視。他們認為,隻要繼續施壓,就能迫使北宋接受任何條件。然而,他們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使是再軟弱的政權,面對亡國滅種的威脅,也可能會孤注一擲。

當女真人的要求已經觸及北宋的核心利益時,和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北宋朝廷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退讓,還是奮起抵抗?這個選擇不僅關系到北宋的命運,也将決定整個中原地區的未來格局。

宋朝"君臣會揖"實作文武團結

面對金兵的步步緊逼和日益苛刻的要求,北宋朝廷内部的沖突也日益尖銳。主戰派與主和派的争論愈發激烈,朝廷上下人心浮動。在這危急關頭,宋徽宗采取了一項非常舉措——"君臣會揖",試圖團結文武百官,共渡難關。

"君臣會揖"是中國古代極為罕見的政治儀式。通常情況下,臣子見到皇帝必須行跪拜大禮,而皇帝則高居龍椅之上,無需回禮。然而,在這次特殊的儀式中,宋徽宗破例走下禦座,親自向文武百官行禮。這一舉動不僅打破了傳統的君臣等級觀念,更展現了皇帝與臣子共同面對國難的決心。

儀式在開封皇宮的太極殿舉行。這天一大早,文武百官就齊聚殿外,等待皇帝召見。當宋徽宗身着常服出現在殿門時,所有人都感到驚訝。按照慣例,皇帝在重大場合應該身着冕服,而非日常所穿的便服。

宋徽宗緩步走下台階,來到群臣面前。他環視四周,目光掃過每一位大臣的面龐。然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深深鞠了一躬。這一刻,整個太極殿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緊接着,宋徽宗開口說道:"國家危難,朕與諸位同擔重任。望諸位各盡所能,為國效力。"說完,他又向群臣行了一禮。

這一幕讓在場的大臣們震驚不已。有的人下意識地想要跪地回禮,卻被宋徽宗制止。他說:"今日之會,不分君臣,隻論國事。"

接下來,宋徽宗邀請大臣們一一發表意見。首先發言的是主戰派代表李綱。李綱慷慨陳詞,指出金國的要求已經超出了北宋的底線,繼續讓步隻會導緻更大的損失。他建議立即停止和談,全力備戰。

主和派的代表蔡京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北宋目前實力不足以與金國抗衡,繼續戰争隻會加速國家的滅亡。他提議接受金國的條件,以争取時間休養生息。

雙方的争論越來越激烈,眼看就要失控。這時,一直沉默的種師中站了出來。種師中是北宋著名的将領,在抗金戰争中有着豐富的經驗。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一邊積極備戰,一邊繼續談判,以拖延時間。

種師中的發言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宋徽宗聽完各方意見後,再次向大臣們鞠躬。他說:"諸位的意見,朕都已聽在心裡。國難目前,需要我們團結一緻。無論主戰還是主和,目的都是為了國家的安危。從今以後,朕希望大家能夠放下成見,共同商議國事。"

這次"君臣會揖"的儀式,在北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緩解了朝廷内部的沖突,也極大地提振了文武百官的士氣。許多大臣離開太極殿時,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然而,這次儀式的影響遠不止于此。消息很快傳遍了開封城,百姓們紛紛贊頌皇帝的仁德。一時間,整個城市都彌漫着一種同仇敵忾的氛圍。許多人主動請纓參軍,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形成了全民抗金的局面。

"君臣會揖"之後,朝廷的決策效率明顯提高。主戰派和主和派的争論雖然還在繼續,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劍拔弩張。大家都意識到,面對國難,團結比争執更重要。

這次儀式也對軍隊産生了積極影響。當士兵們聽說皇帝親自向大臣行禮時,都深受感動。許多将領表示,既然皇帝都能放下身段,他們更應該全力以赴,保家衛國。

然而,"君臣會揖"并非萬能良藥。盡管朝廷内部暫時達成了共識,但北宋面臨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金兵仍在步步緊逼,和談陷入僵局,戰争的陰雲依然籠罩在這個古老的王朝之上。

接下來的日子裡,北宋将如何應對金國的壓力?和談還是戰争?這個選擇不僅關系到一個王朝的興衰,更将決定中華文明的未來走向。

和談破裂,宋金再度開戰

盡管宋徽宗通過"君臣會揖"暫時緩解了朝廷内部的沖突,但面對金國日益苛刻的要求,和談最終還是走向了破裂。随着雙方立場的進一步強硬,戰争的陰雲再度籠罩在中原大地上。

和談破裂的導火索是金國提出的最後通牒。他們不僅要求宋朝割讓整個河北、河東地區,還索要天子親朝和歲币翻倍。這一要求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北宋的核心利益,即使是主和派也難以接受。

在接到金國使者帶來的最後通牒後,宋徽宗立即召集朝臣商議對策。會議一開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論。主和派認為,雖然條件苛刻,但為了避免戰争,還是應該接受;主戰派則堅決反對,認為接受這些條件等同于亡國。

争論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終,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站了出來,扭轉了局面。這個人就是曾經的主和派代表蔡京。令所有人驚訝的是,蔡京這次竟然支援拒絕金國的要求。

蔡京在朝堂上慷慨陳詞:"臣曾主張和談,是為了給朝廷争取時間。但如今金人獅子大開口,已經觸及我大宋的根本。若再退讓,不僅無法換來和平,反而會讓敵人更加肆無忌憚。為今之計,唯有奮起抗戰!"

蔡京的轉變,讓整個朝堂為之震動。他的發言不僅打破了主和派和主戰派的界限,也讓更多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接下來的讨論中,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支援抗戰。

最終,宋徽宗做出了拒絕金國要求的決定。他親自起草了一封措辭強硬的回信,表明北宋絕不接受如此苛刻的條件。這封信被交給了金國使者,标志着和談的徹底破裂。

金國收到回信後,立即發動了全面進攻。他們的軍隊分三路向南推進:西路軍由粘罕率領,目标是攻取陝西;中路軍由斡離不指揮,直指開封;東路軍則由完顔宗弼率領,意圖切斷宋朝的退路。

女真舉國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沒有自強的求和終是自取其辱

面對金兵的大舉南下,北宋也開始了全面動員。宋徽宗下令各地募兵,并調集糧草物資。在開封,甚至出現了百姓自發組織義勇軍的情況。一時間,整個北方陷入了戰争的漩渦之中。

戰争初期,北宋軍隊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頑強。在太原,宋軍将領郭藥師率領部下死守城池,抵擋住了金兵的多次猛攻。在河北,種師中率領的騎兵隊多次出其不意地襲擊金軍補給線,給敵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然而,随着戰争的推進,北宋的劣勢逐漸顯現。金兵不僅在數量上占優,其戰術也更為靈活。他們經常采用聲東擊西的政策,讓宋軍疲于奔命。更糟糕的是,由于長期的和平生活,宋軍的戰鬥力普遍不高,很多士兵甚至不會騎馬射箭。

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的防線開始逐漸崩潰。首先失守的是太原,盡管郭藥師帶領将士們奮勇抵抗,但最終還是因為糧盡彈絕而投降。太原的陷落,讓金軍獲得了進攻中原的跳闆。

接下來,金軍的鐵蹄長驅直入,很快就攻占了開封以北的大片地區。面對這種局面,宋徽宗開始考慮遷都南方。然而,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一旦放棄開封,就等于放棄了整個北方,這将是宋朝的巨大損失。

就在朝廷猶豫不決的時候,金軍已經兵臨城下。開封城内,到處都是逃難的百姓和倉皇失措的官員。城牆上,宋軍将士日夜警戒,随時準備應對敵人的進攻。

此時的北宋,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飄搖的破船,随時可能傾覆。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危急關頭,一些人開始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們的行動,将為這場看似必敗的戰争帶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