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實體零售業為何更加強大

作者:财經雜志
日本實體零售業為何更加強大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實體商業發展的關鍵詞是“物超所值”,即提供超過顧客心理預期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和體驗,凡是圍繞這個關鍵詞構築核心能力的企業,都獲得了良好發展

文|李海燕

最近幾年國内關于實體店經營困難的報道非常多。時光倒流30年,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和我們目前的處境有類似之處。

這樣的外部環境,對零售企業來講當然不算好,并且1997年之後,日本的網際網路電商也開始崛起。但即便如此,過去30年日本也出現了很多優質的實體商業企業,其中一些企業保持了近30年的增長。

獲得比較大發展的是各種新型連鎖零售企業。第一類是24小時友善商店行業,龍頭為7/11、Lawson(羅森)、FamilyMart(全家)等;第二類是自有品牌服裝連鎖專賣店(Speciali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 SPA),代表企業為優衣庫;第三類是各種走廉價路線的連鎖店,分别專注不同的細分領域,代表企業有大創、BigCamera、山田電機、眼鏡超市、唐吉可德等;第四類是藥妝店行業,代表性企業有Welcia,松本清等;第五類是二手市場,代表企業有Bookoff,2nd Street等;第六類是特色超市,代表企業是業務超市和八百幸。此外,餐飲行業也有很多保持穩定擴充的連鎖企業。

整體而言,過去30年日本實作了實體商業和電商的均衡發展,而不是我們這些年來的狀況:電商穩定發展,實體商業不斷衰落。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實體商業發展的關鍵詞是“物超所值”,即提供超過顧客心理預期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和體驗,凡是圍繞這個關鍵詞構築核心能力的企業,都獲得了良好發展。

零售業企業的虛拟制造業化和确立産業鍊主導權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物質相對不足,制造業企業在商業流通領域中占據主導權,家用電器零售店的價格标簽上往往寫有“廠家指導價格”,這個價格消費者非常認,廠家對零售企業的控制力很強。

20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社會由短缺變成過剩,零售企業的發言權逐漸加大,同時零售業開始進入連鎖化,這意味着零售企業在采購中的交涉能力增大。

20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随着泡沫經濟破滅,消費陷入低迷,天平更加傾斜于零售企業。不僅僅是大型連鎖企業,個人商店也是廠家重視的對象。比如,對于各地的“酒藏”(小規模釀酒廠)來講,個人經營的“酒屋”也都是重要客戶。對于激烈競争的日本四大啤酒廠(麒麟、朝日、劄幌、三得利)來講,每一家料理店都是他們的必争之地。

零售業企業應對消費低迷的措施有很多,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零售行業的虛拟制造業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流通過程是這個樣子:制造業廠家研發和設計——采購原材料加工生産——批發給大型批發商——零售業企業從批發商手中拿貨——售後服務以廠家為主零售企業為輔。整個過程中,消費品的品牌始終是制造業廠家持有。

20世紀90年代以後,新模式逐漸崛起:零售業企業分析消費趨勢和消費者需求——零售企業用自己的品牌進行設計——委托給日本或者國外的廠家生産——日本零售企業負責品質管控——在零售企業的管道銷售——根據銷量或者消費者回報改良産品——售後服務。

7/11公司和制造業廠家合作,大量開發了所謂的PB(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産品,與制造廠家的品牌産品共同銷售。但在一些重要産品的研發和營銷商,7/11發揮了主導作用。

以日式飯團為例,它在便利店登場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每隔五年左右,日式飯團就會有重大更新和進步,背後就是7/11的主導,7/11有專門的商品開發部門,定期組織外協廠家改良既有産品和開發新産品。

優衣庫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展最成功的日本服裝連鎖,是日本新型零售的代表。優衣庫負責品牌、門店的開設和營運管理、服裝的設計和售後服務。而服裝的加工和生産,80%以上都在中國。服裝好壞一是看款式設計,二是看面料品質。在面料方面,優衣庫和日本最知名的化學纖維企業東麗長期合作。

業務超市是另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司是最近十多年來備受矚目的日式廉價超市連鎖,營運該超市連鎖的公司名稱為神戶物産。

在日語中“業務用”是指商家用的大包裝産品,對應的概念就是小包裝的“家庭用”。神戶物産甚至直接收購了幾家陷入經營困境的食品加工企業,為業務超市供貨。神戶物産自己也有多個農業生産和食品生産企業,打造了生産和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構築跨國産業鍊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日本國際化,是日本進口能源和資源,對外出口各種工業品,之後日本的國際化逐漸深入。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國内消費能力下降,物美價廉成為實體商業的生存前提。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加速,日本企業迅速構築起以中日之間的跨國産業鍊分工。2000年之後,這個産品鍊更加全球化和精細化。

20世紀90年代,中日之間經濟差距巨大,中日之間的分工簡單清晰,日本公司負責品牌、研發,門店營運管理、品質管控、售後服務,中國公司負責農業品或者工業品的生産加工。

品質管理一直是日本企業嚴格把控的。品質管理是一個體系,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措施。這包括中國加工工廠的標明、品質體系的确定和手冊制定、日本派遣技術人員指導和監督、日本提供核心原材料和核心裝置、組織中方相關人員到日本學習研修等。

筆者1995年到日本留學,當時就在超市看到大蒜和大蔥基本來自中國。直到今天,從大蒜和大蔥的規格均一性來講,中國超市還達不到1995年日本超市的水準。

另外一點是日本商社的存在,特别是綜合商社的存在。日本的綜合商社一般是指三井物産、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住友商事和丸紅。還有很多從事細分領域工作的專業商社。這些綜合商社的業務往往覆寫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産業布局産業鍊。

日本三家最大的連鎖便利店,背後都有綜合商社支援。

7/11的背後是三井物産,FamilyMart的母公司是被伊藤忠商事,Lawson則被三菱商事收購,成為其子公司。這些綜合商社通過布局在全球的供應鍊,穩定地向日本國内的連鎖零售企業提供商品。比如,日本食品行業最大的批發公司就是三菱商事的全資子公司,三菱商事2014年收購了當時全球第三的挪威三文魚養殖企業Cermaq公司;三井物産2023年給厄瓜多最大的養蝦企業出資,2019年給越南最大蝦類養殖加工企業PinhPhu公司出資,占股比例高達35.1%。

日本咖啡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達到了很高水準,其背後也有綜合商事的影子。丸紅一家公司占據了日本咖啡進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丸紅公司在全球的主要咖啡豆産地布局,早在1975年就收購了巴西速溶咖啡公司Iguacu35%的股權,2014年收購了全部股權。全球優質原材料和産品的穩定供應,是日本實體商業穩步發展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對很多商業零售企業而言,國際化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生死攸關。

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迅猛發展的百元店行業,如果沒有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穩定供貨,這個行業就不可能延續。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迅猛發展的牛肉蓋飯連鎖企業(比如吉野家等),如果沒有低價的美國和澳洲牛肉的穩定供給,也不可能實作快速擴張。富士眼鏡和JINS這樣的眼鏡店連鎖公司,其鏡片和鏡架的貨源大部分是中國和南韓。

高水準的創意設計能力

日本實體商業之是以強大,和其創意設計能力直接相關,這一點往往不被我們所了解。

2000年以後,日本有20多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受到國内關注。其實很多國際大獎,日本都收獲很多。比如,建築設計師行業的最高獎普利茨克獎,已經有九位日本建築設計師獲獎,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這是日本原創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

家盈知公司(Cainz)就是經典案例。該公司的業态是家居中心,這個細分業态在2000年之後的市場規模沒有再增長,但家盈知公司過去30年卻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最大原因就在于其強大的創意設計能力。家盈知公司的賣場中有9萬種商品,其中有1萬種左右都是該公司自己設計研發的。其中有一些自研産品獲得了紅點獎、iF獎和Good Design獎,Good Design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工業設計獎。

“無印良品”也是典型案例,它打造了一個簡約生活的産品系列,它的産品也是新生活方式的倡議。

高水準的創意設計能力在日本餐飲行業也有展現,主要是多種業态的開發。目前日本的大型餐飲連鎖,往往有多個店鋪業态,成就不同的商業定位,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

物質消費+體驗消費

泡沫經濟破滅後,炫耀性消費、奢侈性消費減少,正常消費沒有大變化,物質層面已經滿足的消費者,其追求必然轉向精神層面和體驗層面。

2000年以後,“從物品的消費到體驗的消費”,是日本媒體經常讨論的主題。這個轉型,對于過去30年日本的實體商業非常重要。

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日語是“道の駅”)和目前中國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樣,是提供加油、洗手間、簡單餐飲的地方。但是今天日本很多地方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經成為消費+娛樂+購物+滞在休息的綜合商業區。一些經營的好的高速公路服務區甚至吸引了一些人專門過去消費。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迪士尼樂園。日本迪士尼樂園從開業以來一直非常賺錢,很多人認為迪士尼賺錢是當然的,但他們不知道日本迪士尼在導入美國迪士尼的主要IP之外,也有大量的創新改良,可以說70%是迪士尼的原有IP,30%融入了日本因素。

日本實體商業的特點是商業的制造業化,這也展現在遊樂園和其他類似的體驗型商業設施中。二戰後,日本制造業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東西,比如5S和“現場主義”,這些東西已經成為潛移默化成全社會的共識。

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20年,日本基本處在一個通貨收縮的時代,也就是物價一直在下降,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也在下降,此時企業的成本管控能力就生死攸關。

1990年之後,有個叫“八百幸”的超市連續成長了30年。八百幸有兩個特點,一是該超市隻在東京周邊地區開設店鋪,二是該超市是“提案型超市”,每天都會做各種示範,展示如何用超市的商品做料理等。

八百幸展現了日本實體商業打破内卷的辦法——走“差異化”路線,争取不同的客群,這就要求企業有清晰的戰略定位。

八百幸還展現了日本實體商業的成本管控能力。日本實體行業企業有三個成功經驗可資借鑒:一是店鋪營運的操作手冊。在連鎖開店的情況下,一線銷售人員往往都是非正式員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員工流動性也比較大,有個可視化的操作手冊是不可或缺的;二是導入IT系統,龐大的營運系統若想高效運轉,必須有強大的IT系統支撐;三是集中式開店模式。店鋪過于分散,物流成本就會偏高,集中開店有助于控制成本。

日本社會對工匠精神的推崇

“工匠精神”具體到實體商業企業,就是“認真做産品和服務”“不盲目擴大”。比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20世紀90年代他的壽司店預約就很難了,但是小野從不擴大規模或者搞加盟。直到今天,他也就是讓自己的二兒子開了一家分店而已。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是總體來講,日本的知名店鋪對擴張的态度都比較謹慎。

尊重手藝人是日本社會的傳統,日本社會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消費者應該為刻苦提高技能的人支付比較高的報酬。

日本NHK電視台有個延續了20年、廣受歡迎的節目,直譯是“職業人士的流儀”,意譯是“行家本色”。“流儀”的意思是“比較講究的做法做派”。“行家本色”節目報道了很多在普通工作崗位認真工作的人,他們都深受社會尊重。

工匠精神對于日本實體商業的支撐作用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日本農業的精耕細作就給日本實體零售店提供了優質的水果和牛肉,日本的肉牛品種“和牛”品質優良,在很久以前就是全球關注的進階食材。

尊重工匠精神,其本質是對知識産權和人的個性的尊重,是對普通人權利的保護和尊重。

實體商業和電商不是零和遊戲

思考日本實體商業和網際網路電商的關系,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1997年日本出現電商,那之後日本本土和外資的網際網路電商都在穩定發展。日本電商的規模始終比較小,主要是日本國内市場比較小,但1997年之後日本電商也穩定增長了20年,日本的很多實體商業也在積極擁抱電商。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日本目前的狀态其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态:實體商業和電商發展的都很好,可以充分滿足社會各個階層的需求。

電商有個特點,“winner takes all”,即赢家通吃,财富容易向行業巨頭聚集。而實體商業是不管多麼小的店鋪,隻要認真努力,也都可以有飯吃。

2024屆的日本大學生和高中生就業率都高達98%以上。筆者認為,日本高中生就業率非常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實體商業強大,而商業企業和餐飲行業并不需要很高學曆。

中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評價不高,但日本對職業高中、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沒那麼多歧視,因為盡管沒有高學曆,但通過掌握某種手藝,也可以在社會很體面的生活。“行家本色”節目中就有很多從事普通工作的人,包括料理店的料理師、酒吧調酒師、機場保潔、公共汽車司機、鞋匠等。

除掉疫情三年,最近十年到日本旅遊的外國人一直保持增長,2024年外國遊客人數預計會超過3500萬人。外國客人的平均消費支出為20萬日元左右。外國客人的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日本實體商業強大,在日旅遊期間生活便利。

(作者為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編輯:馬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