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作者:番禺台

“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

已經深深地銘刻在

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

它成為人們每年

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

也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番禺曆史悠久,曆史文化資源豐厚,革命遺址衆多,現擁有冼星海生平展廳、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松露國小、何小靜和何虹烈士故居等15處由省委黨史研究室确定的紅色革命遺址。

歲月彈指一揮間,

随着“七一”建黨節的臨近,

街坊們不妨來一場

關于紅色記憶的旅行,

畢竟書本上的知識,

哪有親自去看看震撼。

今天小番為您帶來兩條紅色旅遊線路

和紅色沉浸式互動劇目推薦。

禺見紅心·紅色傳承遊

東線:松露國小→沙路炮台公園→石樓大嶺村(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蓮花山旅遊區(蓮花城)

西線: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冼星海生平展廳→沙灣古鎮(何小靜、何虹故居)

東線

松露國小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松露國小,位于石碁鎮塱邊村,是中共番禺縣工委舊址。内設有番禺及塱邊村革命曆史展覽,展示了中共番禺縣工委創辦、發展及番禺地區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的曆史。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塱邊村松露國小原是村辦學校。1942年2月,廣遊二支隊黨組織派出共産黨員鄭迪年到塱邊村開展工作。鄭以松露國小為據點,發動群衆,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吸收進步青年加入黨組織。當年秋冬間建立起中共塱邊村支部。抗戰勝利後曆任中共禺南(番禺)特派員都先後駐過塱邊村。中共番禺縣工作委員會于1948年12月在石碁塱邊村成立,機關設在石碁鎮塱邊村内的松露國小。縣工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周健夫,負責禺北、禺東工作。番禺縣工委隸屬珠江地工委上司。禺南武工隊創辦的《民友報》改為中共番禺縣工委機關報,并在松露國小内設有小電台。

中共番禺縣工委舊址(松露國小)于2005年9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機關,2008年7月被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員會、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番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5月被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廣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番禺區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沙路炮台公園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沙路炮台舊址,位于化龍鎮沙亭村沙路炮台公園内,是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炮台群遺址由兵崗和馬腰崗兩個相鄰的山崗組成,現存9座德國造克虜伯後膛炮池遺址,3處建築遺迹。沙路炮台作為近代廣東地區城防、江防體系的重要陣地設施,是大陸近現代反侵略鬥争和發展史的重要曆史見證。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據史料記載,沙路炮台始建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當時正值中法戰争,為鞏固海防、防止外敵偷襲廣州,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在扼守獅子洋進入省河要沖的長洲島及珠江兩岸修建了長洲、沙路、魚珠、牛山、平崗東山等五處要塞炮台。沙路炮台地處珠江南岸,與長洲、魚珠、牛山、平崗東山炮台隔江相望,在珠江上形成“五虎擒羊”的态勢,共同構成了廣州城市防禦的一道重要防線。

沙路炮台自修建以來到中法戰争結束後一直都有駐兵。20世紀二三十年代,部分黃埔軍校學生曾在此駐紮訓練并對其進行修補。抗日戰争爆發後,沙路炮台被日軍炸毀,炮身被拆卸運走,掩體被破壞。所幸的是沙路炮台部分建築在日軍炮火中依然存留。

在經曆過百多年的炮火洗禮和氣候環境因素,沙路炮台文物本體以破損嚴重,大量配套設施倒塌甚至被埋地下,通道堵塞,荒草叢生。經過修繕後,9座炮台、3處建築遺迹及相關道路、排水設施于2020年底修複完畢,炮池、彈位、坑道、道路重新展現出原貌。

石樓大嶺村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位于石樓鎮大嶺村。抗日戰争至抗美援朝期間,在中共大嶺鄉支部和部隊的上司下,大嶺村積極進行革命活動。為對英烈表示深切懷念,特建立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1938年10月抗日戰争時期至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戰敗這段時間裡,中國共産黨先後上司廣州市區遊擊第二支隊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第二支隊,在番禺等地進行了勝利的敵後抗日遊擊戰争。當時,大嶺村是許多敵後抗日遊擊戰争據點之一。這個據點的人民,在中共大嶺鄉支部的上司和部隊的幫助下,積極地進行了各項抗日救國活動,其中以支援部隊的活動最多,成績最顯著。

1939年5月番禺地區俊傑抗日同志社在大石留春園成立,大嶺村群衆積極參加,成立了俊傑抗日同志社大嶺鄉分社。陳超任主任開展抗日宣傳,組織起群眾抗日自衛隊。1940年底,中共廣遊二支隊總支先後派出共産黨員梁鐵、馬秋生、陳發等進入大嶺村,建立起中共大嶺村黨支部。他們以大嶺學校教師身份掩護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組織起青年讀書會、婦女會等群衆組織,加強對抗日自衛隊的上司,吸收先進青年加入共産黨,發動青年參軍參戰。在抗日戰争期間,大嶺村參加廣遊二支隊(後珠江縱隊第二支隊)的青年達幾十人。這些同志在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時期和抗美援朝戰争中英勇作戰,先後有14人在不同的戰場上光榮犧牲。

為懷念這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英勇犧牲的烈士,石樓鎮政府、大嶺村民委員會于1996年修建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2008年7月大嶺革命烈士紀念亭被确定為番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蓮花山旅遊區(蓮花城)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蓮花城,位于國家4A級旅遊景區蓮花山旅遊區内,是省級文物保護機關、廣州市海防教育基地。遠控虎門,近制獅子洋,地勢險要,有“府城捍山”之譽。古城牆儲存完整,展廳、營房等展陳豐富。設有曆史展覽館、海防曆史館、海防現代館等三個展館。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蓮花城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是清代的海防要塞,用于抵禦東南倭寇和台灣鄭氏反清複明勢力的進攻以及防範内外勾結,見證了鴉片戰争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沉重災難。

蓮花城是清朝初期“海禁”的遺産。1661年,清順治帝下旨嚴令東南沿海居民内遷50海裡,遠離海邊,實行海禁,進而阻斷沿海居民和倭寇、海外反清複明勢力勾結。當時,番禺知縣彭襄向茭塘、沙灣兩司攤派材料和勞工,從内遷而荒廢的民居上拆卸磚石,砌城牆,建墩台,修營房,于蓮花山上建築蓮花城。

1841年,兩廣總督琦善與英方代表義律在這裡密商《穿鼻草約》。作為廣州儲存最完好的城堡式海防要塞,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展現了中華民族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反抗壓迫和侵略的鬥争精神,是廣州軍民保家衛國留下的寶貴遺産,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珍貴文物。

蓮花城經過1983年的按原貌修複、2003年再次維修加強以及城内遊覽内容的豐富完善後,也已重煥新姿,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海防教育基地。

西線

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位于南村鎮裡仁洞植地莊外的撻沙崗上。為紀念1944年7月26日番禺人民武裝抗擊日軍在植地莊戰鬥中光榮犧牲的衛國堯等48位烈士,1956年10月13日,原番禺縣人民委員會在此建立紀念碑和陵墓。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1944年7月,廣遊二支隊為了發展抗日鬥争的大好形勢,配合中山、順德兄弟部隊的戰鬥,決定組織襲擊市橋。大隊上司一方面部署對市橋的偵察,一方面調動在禺南東線活動的隊伍250多人集結到市橋以北的鄉村。7月24日晚,部隊經過戰鬥動員,向市橋方面開進。适逢刮台風,下大雨,市橋以北的主要道路被水淹沒,無法通行,部隊撤到植地莊隐蔽。植地莊位于市橋西北7公裡,與裡仁洞毗鄰,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村莊。莊的西面是葫蘆崗、長崗,往南是撻沙崗,東面是白虎崗、燕子崗,後面是松崗。山崗上長滿樹木和野生植物,莊的四周是茂密的竹林,形成一道藩籬,便于部隊隐蔽。正當部隊撤到植地莊隐蔽,待機再出擊的時候,不料被漢奸特務偵悉。

7月26日拂曉,駐廣州市郊石榴崗日軍500多人奔襲包圍植地莊。大隊上司馬上組織分頭突圍。鄭少康、衛國堯、黃平、李海等同志分别帶領部隊轉移;衛國堯同志帶領的隊伍向西南方突圍,他們邊打邊撤;中隊長何達生帶領曾九等共8人,在植地莊民兵和群衆的配合下,利用地形地物,靈活地組織火力,巧妙地與敵周旋,掩護部隊突圍。先後打退了日軍的多次瘋狂進攻,有效地殺傷敵人,保衛了村莊。

植地莊戰鬥共擊斃擊傷日軍70多人,其中指揮官4名。戰鬥中,二支隊新編第二大隊犧牲了大隊長衛國堯等48人,傷20多人。烈士們用鮮血在植地莊寫下了禺南地區抗日戰争光輝一頁。

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于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機關,2008年7月被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番禺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番禺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10月被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廣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于2021年2月被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番禺區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冼星海生平展廳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冼星海生平展廳,位于番禺博物館,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冼星海生平事迹展覽,生動再現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偉大的一生。館内有紅外線聚焦音響技術,當觀衆走到聆聽區時,震撼的《黃河大合唱》就會自動響起。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冼星海生平展廳是為紀念冼星海百年誕辰而興建,于2005年6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冼星海生平展廳展區面積逾3000平方米,是目前國内最大的冼星海生平展廳。

展覽内容以冼星海生活軌迹和他創作的不朽音樂為主線,再現冼星海偉大的一生。其分“星夜的大海”“為音樂艱苦奮鬥”“為民族發出怒吼”“新音樂運動的旗幟”“魂系祖國”“時代的音樂巨人”6個部分。

這6個部分涵蓋了冼星海一生不同時期創作的200多首大衆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劇、2部交響樂、4部交響組曲、1部交響詩、1部管弦樂狂想曲等。

展廳内采用了先進的聚焦音響技術,還有多媒體觸摸屏、語言導覽機等裝置,觀衆通過多媒體觸摸屏,便可從中查閱冼星海生平、年表、作品等資料。

沙灣古鎮(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位于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沙灣古鎮内,是市級文物保護機關。設有“沙灣紅色文化展”,展示了烈士家族曆史、烈士生平事迹、沙灣革命曆史、沙灣家風家訓等内容,生動講述了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

追尋曆史足迹,感受紅色番禺

何小靜(1921—1941),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靜,早年畢業于沙灣德明國小,後就讀于廣州市職業學校中學。1936年底,何小靜參加由廣東地下黨上司的廣州藝協劇團少年組。在廣州天字碼頭、長堤新填地、河南大基頭等地,常有何小靜他們少年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來》等街頭劇目。1938年,何小靜任廣州少年抗敵先鋒隊第一大隊副大隊長。同年夏,何小靜調往佛山大瀝社會教育實驗區工作。11月,何小靜成為共産黨員。1939年,何小靜調到韶關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何小靜堅定地執行黨的任務,後不幸被捕入獄。同年冬,何小靜在韶關芙蓉山被害,犧牲時年僅20歲。

何虹(1926—1945),原名何雪紅,何小靜妹妹。1938年春,何虹參加廣東省教育實驗區組織的少年團,進行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4月,到韶關師範學校讀書,積極參加黨上司的學運工作,曾扮演過兒童劇《沒有祖國的孩子》《最後一課》等戲的重要角色。1942年,何虹加入中國共産黨。1944年冬,何虹加入了東江縱隊政治部魯迅藝術宣傳隊。1945年8月,何虹随王作堯、楊康華部隊挺進粵北,途中經始興、南雄邊境時,因病就地隐蔽留醫,被敵人跟蹤搜捕,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末,整體為磚木結構,是沙灣境内儲存比較完整的傳統“三間兩廊”合院式民居之一,為革命烈士何小靜、何虹姐妹出生及少年時居住之所。被列入廣東省革命文物名錄、廣州市級文物保護機關、番禺區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番禺區紅色革命遺址。已按原貌修葺,并辟為“紅色文化展館”,展示烈士生平與沙灣紅色曆史、家風家訓。

灣區影視城《黨旗下的紅棉》紅色沉浸式互動劇目

番禺這方熱土

镌刻着許多紅色烙印

“七一”建黨節

踏尋革命足迹

尋找紅色記憶

來一場“穿越時光的紅色之旅”

來源:廉潔番禺、文明番禺

番禺融媒、廣州番禺釋出往期

番禺區國家檔案館、番禺黨建

番禺博物館、灣區影視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