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作者:微談客棧

南方八省三年遊擊戰争中誰的貢獻最大,可能一些人會說是陳毅,客觀上講陳毅在南方八省三年遊擊戰争中貢獻是巨大的,但是與項英相比就有些遜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陳毅後來成為新四軍以及華野負責人,參加了55年授銜,是以不少朋友會産生這種誤解,今天說說項英在南方八省三年遊擊戰争中的貢獻!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1934年10月,數萬紅軍主力開始長征,但也得留下一部分人掩護主力撤走,同時在主力撤走後繼續戰鬥。最終決定項英留下來全面負責主力撤走的工作,陳毅也被留下來協助項英開展工作,當時項英是總負責人,陳毅是辦事處主任。

主力撤走後項英負責的第一個任務便是佯裝成主力掩護主力,主力撤走時留下了主力24師以及一些地方武裝1.6萬餘人,但是面對的是20萬大軍,可想而知困難有多大。剛開始項英還是以主力打陣地戰,結果沒過多久大部分陣地就丢失,後來采取陳毅的建議采取遊擊戰,将剩餘兵力分散開來。後來不少人認為項英剛開始就不應該打陣地戰,剛開始就應該以遊擊戰。我認為這是不妥的,因為剛開始留下來的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佯裝主力,是以項英剛開始采取應對戰法是沒有問題的。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面對幾十萬人的圍剿,項英将留下來的萬餘人分散成多支遊擊隊開展遊擊戰,多則數百人,少則幾人。在主力撤走後,項英沒過多久就與主力失去了聯系,但項英依然帶領衆人及時調整政策,贛粵邊等地開展遊擊戰,将遊擊戰術編成歌謠,巧妙周旋。項英是這樣形象生動地形容的:“隻要有錢賺,咱們就來,賠本的買賣不幹。打不過怎麼辦?一句話——溜出去,躲起來…發現有路一概不走,往老林子裡鑽,抽空放冷槍,打他們一個沒頭沒尾。”

項英、陳毅等人在南方八省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為主力牽制了幾十萬人,保留了上萬人的骨幹,這些骨幹三年後編成了新四軍。這三年有多艱苦,看看陳毅這三年寫的詩歌就知道!項英後來說:“兩年我都沒脫過衣服睡覺,衣服被樹枝挂得破破爛爛的,全是更新檔。”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會有一些人産生動搖,面對這種情況項英是怎麼解決的?一方面項英給大家講道理,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想離開的,項英會給他們路費,來去自願。這樣雖然人少了一些,但留下來的都是意志堅定的。當時很多人不了解項英為什麼做?項英是給大家解釋到:“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如果這個時候想走,就說明他們沒有堅定的革意志,早晚會出事,不如讓他們早點走,剩下的人都是堅定的,戰鬥力會更強。”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全面抗日戰争爆發後,項英和陳毅等人下山談判,将散落在各地的遊擊隊都召集在了一起,編成了新四軍,雖然當時項英是新四軍副軍長,實際上項英有總負責人。同軍長一起率領新四軍幾個支隊奔赴抗日前線。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他的貢獻排在陳毅前面,過去低估了他的作用

不少人認為項英如果沒有過早犧牲,55年大授軍銜時候,項英作為南方八省三年遊擊戰争、新四軍的代表人物,如果沒有轉業到地方上肯定會被授予元帥,就算轉業到地方也不會低于副總。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項英在軍事上并不突出,比如對新四軍向敵後發展的大決策落實不到位,反頑準備不足,向北轉移時候猶豫不決,以至于新四軍在41年前發展沒有華北的八路軍好,是以認為其後續大概會轉到地方。

但我認為新四軍在前三四年發展不如華北的八路軍主要還是客觀條件限制。第一個客觀條件:新四軍整編後開赴的區域敵我力量懸殊,當時皖南、皖中、蘇南地區已是日軍重兵防守區域,新四軍38年才開赴這些區域,這時候日軍已經穩定了下來,非常不容易打開局面。而八路軍在37年山西境内連續開展十多次重點伏擊戰,打出了名聲,對于後續發展壯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短短一兩年時間,總人數就超過了數十萬,特别是像河北山東境内的各支遊擊隊随後也都被整編,光呂正操部和山東縱隊兩處就貢獻了超過十萬兵源,120師當年還去冀中去擴編了一次。

第二個客觀條件:地理條件不如華北,八路軍又可依托山西境内的山區,晉察冀、晉冀魯豫、晉西北三塊區域都是依托的山西境内的山區!在最艱難的時候冀中堅持不下去時候大部分都撤到了晉西北。山東也可依靠魯中山區。而新四軍前幾年所處的皖中、蘇南區域是大平原,不容易發展壯大。八路軍還有陝北大後方作為支援,新四軍後方是第三戰區,第三戰區的指令也要考慮,不能徹底地放手去發展,這樣會和第三戰區産生沖突,是以項英這方面的考慮也沒什麼不對。前有日軍後有第三戰區的情況下,想放手去發展真不容易。

第三客觀條件:新四軍在成軍時候總人數遠不如八路軍多,人數上差一個數量級。八路軍成軍時候光三個師就有4.5萬人,如果沒有編制限制的話,差不多能編成六七萬人,當時算上後勤學校等機構,足足有七八萬人,西路軍打散和被俘的幾千人也陸續回歸,這幾千人都是至少直接擔任連排長的,後續都充實到了部隊中,特别是在忻口會戰期間打了數次戰鬥後有了名氣,山西境内大量青年報名,幾個師人數都翻了翻,在37年年底八路軍差不多就有十萬多人了。而新四軍37年12月25日才成立成軍,當時總人數才1萬餘人,還都是散落各地的遊擊隊合并起來的,人數上都相差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