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作者:女王霸氣

世人皆知,在清朝官場中,知府一職雖不是最高品級,卻也是讓人趨之若鹜的肥缺。然而,你可知道在衆多知府中,竟有五個特殊的存在,他們的收入之豐厚,足以讓各省巡撫都自歎不如?其中更有一位知府,年入竟高達二十萬兩白銀,輕松超越各省巡撫!這是何等驚人的财富?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能讓一個知府積累如此巨額的财富?又是什麼樣的特殊條件,造就了這些超然存在的肥缺?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清代官場秘辛,探尋那些令人咋舌的知府财富之謎!

夔州知府:天下第一肥缺

說起清代最肥的知府缺,非夔州莫屬。這個地處四川東部的偏僻小城,卻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背景,成為了清代官場中的一塊香饽饽。

要說夔州為何如此特殊,還得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夔州府位于長江上遊,是進入四川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時期,大西軍領袖張獻忠就是從這裡入川,最終占領了整個四川。這一曆史教訓,讓清朝統治者對夔州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清廷為了加強對夔州的控制,特意将夔州知府列為"請旨缺",這在清代府級官員中是獨一無二的。要知道,就連蘇州、杭州這樣的繁華大城的知府,也不過是"最要缺"而已。夔州知府能夠跻身"請旨缺"的行列,可見朝廷對其重視程度之高。

但是,夔州知府的特殊地位,并不僅僅展現在品級上。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看似偏僻的小城知府,每年的收入竟然高達二十萬兩白銀!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很多省級大員的收入。要知道,就連号稱天下第一繁華的蘇州知府,每年的收入也不過五萬兩左右。夔州知府的收入,足足是蘇州知府的四倍!

那麼,夔州知府是如何積累如此驚人的财富的呢?答案就在夔州的地理位置上。作為連接配接長江上下遊的重要樞紐,夔州是内地省份與四川之間的重要中轉站。每天,無數商船在此停靠,運送各種貨物。而夔州知府,就掌握着這條黃金水道的"稅收大權"。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據說,當時有個叫張三的商人,每次過夔州都要向知府大人上貢。一開始,他隻是送些地方特産,後來發現知府大人對玉器情有獨鐘,便專門從江南帶來上等的和田玉。知府大人見了,龍顔大悅,不僅免去了張三的稅款,還在通關時給予了諸多便利。久而久之,張三的生意越做越大,而知府大人的府庫也日益充盈。

不僅如此,夔州知府還有一項特殊的"福利"。每年春節,四川總督都會派人給夔州知府送來一份厚禮,美其名曰"慰問",實則是為了保證夔州這個咽喉要道的安全。這份"慰問",少說也有上萬兩白銀。久而久之,這竟然成了夔州知府的"固定收入"。

有趣的是,雖然夔州知府的收入如此豐厚,但朝廷給他的養廉銀卻隻有區區1600兩。這就好比一個年薪百萬的高管,公司給他的基本工資卻隻有幾千塊。可見,在清代官場中,明面上的俸祿與實際收入之間,存在着多麼巨大的差距。

正是因為有着如此豐厚的收入,夔州知府成為了清代官場中最炙手可熱的職位之一。據說,每次夔州知府出缺,京城裡就會炸開鍋。那些有實力的官員,都會想方設法運作關系,争取這個肥缺。甚至有人不惜重金賄賂權貴,隻為得到這個位置。

然而,夔州知府的位置雖然誘人,但并非人人都能勝任。由于地處要沖,夔州知府不僅要應對繁重的政務,還要平衡各方勢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麻煩。曾經就有一位新任夔州知府,剛上任就被各路商人輪番"拜訪",搞得頭暈腦脹。最後實在應付不來,隻好上書朝廷,請求換個清貧些的地方。

廣東兩府:富庶之地的誘惑

若說夔州知府是清代官場中的一枝獨秀,那麼廣東的廣州府和潮州府則是雙璧齊美。這兩個沿海府縣,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繁榮的商貿,成為了清代官場中另外兩個令人垂涎的肥缺。

廣州府,作為嶺南重鎮,自古就是"天下四府"之一。清代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廣州更是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視窗。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絡繹不絕,将各種珍奇異寶運抵廣州。而廣州知府,就坐擁這個貿易中心,享受着源源不斷的财富。

據傳,乾隆年間有位廣州知府,名叫李某。他上任不到半年,就在城外修建了一座豪華别院。别院中不僅有假山流水,還種植了衆多珍稀花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株來自南洋的奇特樹木,據說價值千金。當地百姓私下議論,這哪裡是知府的府邸,簡直就是皇帝的行宮。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而廣州知府的财富來源,除了正常的稅收外,更多的是來自于與洋商的"合作"。當時的廣州有十三行,壟斷了對外貿易。這些行商為了獲得更多的貿易配額和優惠政策,往往會向知府大人進貢。有時是金銀珠寶,有時是西洋奇珍,甚至連洋人都要通過行商向知府行賄,以求生意順暢。

有一次,一位英國商人帶來了一台精巧的自鳴鐘,想送給廣州知府。這台鐘不僅能準确報時,還能播放優美的音樂。知府大人見了,愛不釋手。從那以後,這位英國商人的貨物總是能優先通關,生意也越做越大。

潮州府雖然不及廣州繁華,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同樣成為了一個令人豔羨的肥缺。潮州位于廣東東部沿海,與福建毗鄰,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每年,無數商船從這裡出發,前往東南亞各國。

潮州知府的财富,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這些海外貿易的控制。據說,當時有個規矩,凡是出海的商船,都要向知府"報備"。這個"報備",自然不是白報的。商人們為了讨好知府,往往會送上豐厚的禮物。有的甚至會許諾,等貨物賣出去後,再回來分一杯羹給知府大人。

有一年,一位潮州商人準備出海販鹽。按照慣例,他去拜見了知府。知府聽說他要去販鹽,突然來了興緻,說:"我聽說南洋有種香料,名叫胡椒,比鹽還值錢。你何不帶些回來?"商人聽了這話,心領神會。等他回來時,果然帶了滿船的胡椒。知府大喜,不僅免去了他的稅款,還在之後的貿易中給予了諸多便利。

正是因為有着如此豐厚的收入,廣州和潮州知府成為了清代官場中最炙手可熱的職位。據說,每次這兩個府縣出缺,京城裡的官員們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使出渾身解數争取這個位置。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賄賂權貴,隻為得到這個肥缺。

然而,這兩個府縣的知府雖然收入豐厚,但也并非易事。由于地處沿海,常有海盜出沒。知府不僅要應對繁重的政務,還要時刻提防海盜的襲擾。曾經就有一位新任潮州知府,上任不久就遇到了海盜入侵。他不得不親自帶兵出海剿匪,差點丢了性命。

此外,這兩個府縣的知府還要面對來自朝廷的壓力。由于廣東地區财富集中,朝廷對這裡的稅收要求極高。知府們一方面要滿足朝廷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保證自己的"額外收入",這種平衡并不容易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惹來朝廷的猜疑,甚至遭到革職查辦。

正因如此,清代有一句俗語:"甯為百姓,莫做廣東官"。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廣東知府這個職位的複雜性。它既是令人垂涎的肥缺,又是一個充滿風險的位置。那些能在這個位置上遊刃有餘的官員,無疑都是官場中的佼佼者。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廣西兩府:意外的肥缺

在清代官場的肥缺排行榜上,廣西的梧州府和浔州府的出現,可謂是一個意外之喜。相較于夔州和廣東兩府的名聲在外,這兩個位于廣西的府縣,卻是默默無聞中積累了驚人的财富。

梧州府,位于廣西東部,是連接配接廣東、湖南、貴州三省的交通要道。這個地理位置,使得梧州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每天,無數商船沿着西江水系往來于梧州,運送各種貨物。而梧州知府,就坐擁這個水陸樞紐,享受着源源不斷的财富。

據傳,乾隆年間有位梧州知府,名叫王某。他上任不久,就在城外修建了一座園林。這座園林不僅有江南園林的精緻,還融入了嶺南的特色。園中種植了衆多珍稀花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片竹林。這片竹林中種植的全是名貴的紫竹,據說是從雲南專門運來的。當地百姓私下議論,這哪裡是知府的園林,簡直就是皇家禦花園。

梧州知府的财富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水路貿易的控制。當時有個規矩,所有過往的商船都要在梧州停靠,接受檢查并繳納稅款。這個"檢查",自然不是白檢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麻煩,往往會向知府大人進貢。有的是金銀珠寶,有的是各地特産,甚至連船上的貨物都要分一些給知府。

有一次,一位商人運送了一批上等的安徽茶葉,準備銷往廣東。按照慣例,他去拜見了梧州知府。知府品嘗了茶葉後,贊不絕口。商人見狀,立即表示要送一批給知府。知府欣然接受,不僅免去了他的稅款,還在之後的貿易中給予了諸多便利。從那以後,這位商人的茶葉生意越做越大,而知府的茶葉庫存也越來越豐富。

浔州府,雖然不及梧州繁華,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同樣成為了一個令人豔羨的肥缺。浔州位于廣西中部,是連接配接湘桂的重要通道。每年,無數商隊從這裡經過,将湖南的物産運往廣西,再将廣西的特産運往湖南。

浔州知府的财富,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這些陸路貿易的控制。據說,當時有個規矩,凡是經過浔州的商隊,都要向知府"報到"。這個"報到",自然不是白報的。商人們為了讨好知府,往往會送上豐厚的禮物。有的甚至會許諾,等貨物賣出去後,再回來分一杯羹給知府大人。

有一年,一位湖南商人準備運送一批湘繡到廣西銷售。按照慣例,他去拜見了浔州知府。知府看到這些精美的湘繡,突然來了興緻,說:"我聽說廣西有種布,名叫壯錦,也很精美。你何不帶些回去?"商人聽了這話,心領神會。等他回來時,果然帶了一批壯錦。知府大喜,不僅免去了他的過路費,還在之後的貿易中給予了諸多便利。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正是因為有着如此豐厚的收入,梧州和浔州知府成為了清代官場中的黑馬。雖然這兩個職位在官場中的名氣不及夔州和廣東兩府,但其實際收入卻絲毫不遜色。據說,每次這兩個府縣出缺,那些有門路的官員都會暗中運作,争取這個肥缺。

然而,這兩個府縣的知府雖然收入豐厚,但也并非易事。由于地處邊陲,常有少數民族起義。知府不僅要應對繁重的政務,還要時刻提防叛亂的發生。曾經就有一位新任浔州知府,上任不久就遇到了壯族起義。他不得不親自帶兵平叛,差點丢了性命。

此外,這兩個府縣的知府還要面對來自朝廷的壓力。由于廣西地區少數民族衆多,朝廷對這裡的治理極為重視。知府們一方面要安撫少數民族,另一方面還要滿足朝廷的需求,這種平衡并不容易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惹來朝廷的猜疑,甚至遭到革職查辦。

正因如此,清代有一句俗語:"甯做京官,莫做廣西府"。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廣西知府這個職位的複雜性。它既是令人垂涎的肥缺,又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位置。那些能在這個位置上遊刃有餘的官員,無疑都是官場中的能人。

值得一提的是,梧州和浔州知府的财富積累,還有一個特殊的來源,那就是礦産。廣西盛産錫、銅等礦産,而這些礦産的開采權,往往掌握在知府手中。知府們通過控制礦産開采和貿易,獲得了巨額的利潤。據說,有些知府甚至私下開設礦場,雇傭當地百姓開采,擷取的利潤遠超正常的俸祿收入。

潛在風險:肥缺背後的隐憂

在清代官場中,夔州、廣東兩府以及廣西兩府這些肥缺雖然令人垂涎,但它們背後也隐藏着巨大的風險。這些風險不僅可能讓官員們失去來之不易的财富,甚至可能讓他們丢掉性命。

首先,最直接的風險來自于朝廷的監察。清朝為了防止官員A錢腐敗,設立了嚴密的監察制度。其中,最讓官員們頭疼的就是巡撫和禦史。這些監察官員常常不定期地巡視各地,一旦發現官員有A錢受賄的行為,就會立即上報朝廷。

據傳,乾隆年間有位夔州知府,名叫張某。他上任不到一年,就在城外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園林。園中不僅有假山流水,還種植了衆多珍稀花木。正當張知府沾沾自喜時,一位禦史突然造訪夔州。這位禦史看到如此奢華的園林,立即起了疑心。他暗中調查後發現,張知府不僅收受賄賂,還私自征收額外的稅款。禦史将這些情況上報朝廷,張知府最終被革職查辦,所有财産也被充公。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其次,這些肥缺所在地區往往是商業繁華之地,也是盜匪橫行的地方。官員們雖然能夠從商業中擷取巨額利益,但同時也面臨着被盜匪搶劫的風險。

有一次,廣州知府為了接待一位重要的洋商,準備了大量的金銀珠寶作為禮物。不料,這個消息不知怎麼洩露了出去。就在洋商到訪的前一晚,一群盜匪突然闖入知府府邸,搶走了所有的禮物。知府不僅丢了面子,還損失了大筆财富。更糟糕的是,由于無法解釋這些禮物的來源,知府不敢向朝廷報案,隻能自認倒黴。

再者,這些肥缺所在地區往往是邊疆要地,常有戰亂發生。官員們不僅要應對繁重的政務,還要随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戰争。

曾經有一位潮州知府,上任不久就遇到了海盜入侵。他不得不親自帶兵出海剿匪。在一次激烈的海戰中,知府的船隻被海盜包圍。眼看就要落入海盜之手,知府果斷下令,将船上的所有财寶都抛入海中。這一舉動激怒了海盜,他們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最終,知府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失去了多年積累的财富。

此外,這些肥缺的官員還面臨着來自同僚的嫉妒和陷害。由于這些職位的收入遠超其他官員,常常引起其他官員的不滿。有些官員甚至會暗中結黨,聯手陷害這些肥缺的官員。

有一次,梧州知府因為控制了西江水系的貿易,獲得了巨額利潤。這引起了鄰近幾個府縣官員的不滿。他們暗中串通,向朝廷舉報梧州知府私自征稅、魚肉百姓。雖然這些指控大多是捏造的,但朝廷還是派人進行了調查。梧州知府雖然最終洗清了冤屈,但這次事件還是給他敲響了警鐘。

最後,這些肥缺的官員還面臨着道德良知的考驗。雖然他們可以輕易地擷取巨額财富,但這些财富往往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的。一些良心未泯的官員,常常會陷入道德困境。

據說,有一位浔州知府在任期内積累了大量财富。然而,當他看到百姓因為繁重的賦稅而流離失所時,良心受到了極大的譴責。最終,這位知府決定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秘密捐獻給當地的慈善機構,用于救濟貧困百姓。雖然這個決定讓他失去了大量财富,但卻赢得了百姓的愛戴。

正是因為有這些潛在的風險,清代的這些肥缺雖然誘人,卻也如同雙刃劍。它們既能讓官員一夜暴富,也可能讓官員萬劫不複。是以,那些能夠在這些位置上長期安穩的官員,無疑都是官場中的高手。他們不僅要有斂财的本事,還要有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在清代的官場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甯可不做官,也不做肥缺官。"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些肥缺的複雜性。它們既是令人垂涎的香饽饽,又是充滿危險的陷阱。那些能在這些位置上遊刃有餘的官員,無疑都是官場中的佼佼者。

曆史影響:肥缺背後的社會變遷

清代這些備受矚目的肥缺,不僅僅是官場上的一個現象,更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這些影響遠遠超出了官場本身,甚至延續到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中。

首先,這些肥缺的存在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夔州、廣東兩府以及廣西兩府的官員們,通過各種手段積累了巨額财富。這些财富往往超過了普通百姓幾輩子的收入。據傳,乾隆年間有位廣州知府,僅僅在任期内就積累了相當于一萬戶普通家庭十年收入的财富。這種巨大的貧富差距,inevitably引發了社會沖突。

有一次,廣州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民變。起因是當地一位富商與知府勾結,壟斷了米糧貿易,導緻米價飛漲。普通百姓無法負擔高昂的米價,生活陷入困境。最終,饑餓的百姓們沖擊了富商的糧倉和知府的府邸。這次事件不僅造成了大量财産損失,還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

其次,這些肥缺的存在助長了官場的腐敗風氣。由于這些職位能夠帶來巨額收益,許多官員為了得到這些職位,不惜行賄托關系。這種風氣逐漸蔓延到整個官場,形成了一種"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扭曲文化。

據說,有一位名叫李某的官員,為了得到梧州知府的職位,花費了巨額财富賄賂朝中大員。他甚至變賣了祖傳的田産,隻為籌集足夠的資金。最終,李某如願以償,得到了梧州知府的職位。然而,上任後他發現,自己不得不通過各種不法手段來彌補之前的損失。這種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了官場的腐敗。

再者,這些肥缺的存在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盡管官員們的斂财行為飽受诟病,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一些行為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例如,為了擷取更多利益,這些官員往往會鼓勵和保護商業活動,這間接推動了當地商業的繁榮。

在潮州,有位知府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大力發展當地的陶瓷産業。他不僅為陶瓷商人提供各種便利,還親自組織工匠改進制陶技術。在他的努力下,潮州陶瓷的品質大幅提升,銷量也随之增加。雖然知府從中擷取了巨額利潤,但潮州陶瓷産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整體經濟的繁榮。

清代有五個知府肥缺,其中一個歲入二十萬兩,輕松超越各省巡撫

此外,這些肥缺的存在還影響了社會的流動性。由于這些職位能夠帶來巨大的财富,許多人将其視為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了得到這些職位,許多人更加努力地讀書應試,希望通過科舉制度進入仕途。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的流動性。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這些肥缺所在地區,常常出現"一門三進士"或"五代同科"的奇迹。例如,在廣東佛山,就有一個家族在短短三代人的時間裡,連續出了三位進士。這個家族的崛起,與他們祖輩曾任廣州知府有着密切的關系。

然而,這些肥缺的存在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由于這些職位的利益太過豐厚,一些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惜采取各種手段打壓其他官員。這種惡性競争不僅影響了政府的正常運轉,還損害了百姓的利益。

有一次,夔州知府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故意隐瞞了當地發生的一起嚴重水患。他擔心如果水患的消息傳到朝廷,自己可能會因為處置不當而丢掉這個肥缺。結果,由于救災不及時,造成了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當朝廷最終得知此事時,不僅革除了這位知府的職務,還嚴懲了參與隐瞞的其他官員。

最後,這些肥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随着西方勢力的入侵,這些傳統的肥缺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環。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這種制度的弊端,并呼籲進行改革。

在鴉片戰争後,一位曾任廣州知府的官員寫了一篇長文,反思自己在任時的所作所為。他指出,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是導緻中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篇文章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引起了廣泛讨論,成為了後來變法維新運動的一個思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