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新東方家庭教育

2024-07-01 11:09育兒領域創作者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每年六七月份,聯考連着中考,孩子的學習又成了社會上的熱議話題。

前幾天聯考成績公布,我們辦公室李姐的兒子,學理科的,考了620。

考得挺不錯的。

但李姐卻聽老師說,這個分數在山東,報985院校有點懸。

李姐有點失落,同僚小a認為沒必要,她說:

“現在教育資源都壟斷了,普通家庭根本養不出超級學霸。”

随後,她找出社會學家姜以琳的一段采訪。

采訪揭露,北京頂尖中學的孩子,有一半來自高收入的精英家庭,而這些孩子之後也多被清華北大牛津劍橋這種大學錄取。

小a很感慨,真是“精英紮堆進名校,寒門再難出貴子”。

但關于這個問題,我是持反對意見的,你不能隻看某一地區的某個現象。

畢竟我認識的人裡,有好些工薪家庭的孩子也是妥妥的學霸。

為了說服小a,我找出社科院李中清教授的一份社會調研。

經過數十年的考察,李中清發現: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約有35%~40%的教育精英來自工農家庭,社會上層子女壟斷教育的狀況被打破。即便現在貧富差距拉大,工農家庭學生的比例依然相當穩定,能夠保持在1/3到四成之間。”

而這些資料背後,還隐藏着一個教育真相——

能夠培養出學霸的父母們,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也就是說,孩子的學霸命并非天定,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尤其是做到以下4點的家長,更能托舉起孩子的未來。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高品質陪伴下的言傳身教

武志紅老師,接待過一位企業高管。

這位高管收入不菲,就是孩子不省心,回回考試都倒數。

他每年花在輔導班的錢不下五位數,但孩子就是沒長進。

他就向武老師請教,怎麼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武老師說:如果一個孩子的内心需求被忽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的心就會越來越冷。

而這種“冷”,并不是顯性的,而是一種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死氣沉沉,包括讀書學習。

是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比起花錢買資源,高品質的陪伴更為重要。

是以,他給了這人一點建議:每天拿出一小時,全身心地陪孩子踢踢球看看書。

當孩子與父母建立親密聯結,他的内心才會生出力量,以此應對枯燥又繁重的學業。

一段時間後,這位高管回報說,在他的陪伴下,兒子愛看課外書了,作文成績上來了。

教育界有個說法,養孩子有“鑰匙模型”和“種子模型”兩種方式。

前者是看見孩子出問題了,再去解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一把鑰匙。

而後者呢,是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讓TA在我們的呵護下生根發芽。

比起“鑰匙模型”,“種子模型”養出的孩子,往往更有内驅力和生命力。

但做到這點,卻需要家長像園丁一般,耐心地澆水除草,日夜地悉心照看。

除此之外,細節裡的言傳身教也必不可少。

李希貴校長說:孩子不會成為你希望的樣子,他們隻會成為你的樣子。

放下手機,減少應酬,把人生經驗和學習方法傳遞給孩子,才能令他在學習上後勁滿滿。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進行書本外的知識面拓展

前幾天,重溫紀錄片《小小少年》,很受啟發。

生活在廣州的11歲男孩殷然,非常喜歡昆蟲。

父母就帶他去戶外觀察昆蟲的習性,并做詳細的記錄。

有人說,這樣耽誤孩子學習,純屬不務正業。

然而事實卻是,孩子因為時常去戶外,體格好了,精力充沛了,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

還有北京的陶啟澤和張宇晨,酷愛機器人制造。

也是在家長的支援下,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鑽研。

從國小到高中,倆孩子一共發表了10篇科技類文章,數理化水準明顯高于同齡人。

更令人欣慰的是,陶啟澤和張宇晨都拿到了理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其中,張宇晨還被邀去國外的大學,參加程式設計比賽,進行學術演講。

一直以來,家長們有兩種養育邏輯。

一種是按現代社會标準,把孩子看成一種投資,對他投入時間金錢,也要從他身上索取回報。

另一種是按照人類古老的邏輯,把孩子看成生命的傳承,把他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按第一種邏輯,家長會把孩子困在書本裡,将他們養成考試機器。

而按第二種邏輯,允許孩子充分體驗,多範圍涉獵,他們就能博學多識。

日積月累下,這些書本外的碎片化知識,會在某一刻被孩子融會貫通,形成教育上的閉環。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帶孩子看看課外書,去博物館科技館玩玩,多去觀察一下自然界……

把孩子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才能令他們養成真正的“學霸體質”。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提供源源不斷的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是近幾年教育圈的熱詞。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養孩子,拼的就是父母的情緒穩定。

然而,落到現實中,不少父母卻很反感這種說法。

大家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扛着賺錢的重擔,再被要求沒有情緒,簡直是強人所難。

試想一下,你每天起早貪黑地上下班、做家務、處理雜七雜八的事。

再讓你晚上陪娃寫作業3小時,應對他的拖延、粗心、調皮搗蛋。

好不容易熬到期末考試,結果孩子成績不升反降。

這種情況,恐怕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崩潰。

是以,我不想再給家長們施壓,而是分享一點溝通技巧,幫大家順利化解掉負面情緒。

胡慎之教授在《走出原生家庭》中,就給我們做了一次示範。

孩子考試不理想,不少家長會強忍着怒火,故作輕松地說:

“沒事,一次考不好不打緊,再繼續努力就好。”

但胡教授認為,這并非情緒穩定的表現,而是為之後的某次爆發埋下了一顆炸雷。

因為根本問題沒解決,你的顧慮與擔憂也就無從釋放,隻能在心裡越積越多。

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

第一步,坦誠地說出自己的不滿和關切,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

第二步,和孩子一一分析試卷裡的錯題,找出丢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三步,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用具體行動幫孩子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抛開這次考試不談,和孩子聊聊最近的感受。

“和老師同學相處得好嗎?”

“最近身體怎麼樣,有不舒服嗎?”

“關于學習,你是抵觸還是接納,内心是慌張的還是平和的?”

讓孩子徹底地打開心扉,找到他“學不好”的根源,一起面對,一起解決。

學會這種有效的“一緻性溝通”,最初的那些憤怒與着急便煙消雲散了。

更可貴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父母具體且實用的幫助。

這才叫,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摒棄唯成績論的心靈撫育

部落客@徐徐,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接觸過不少尖子生。

一次直播中,他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我發現,太多好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活着。有孩子告訴我,他現在活着,隻是按照别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徐徐很痛心,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家長們隻看重成績,而忽略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但這樣本末倒置的劇情,卻在生活中時刻上演着。

有家長問他,那什麼樣的孩子,才算真正的學霸。

徐徐說:“所謂學霸,首先要‘霸’在強大的内心。”

也就是說,學霸不隻是學習好,更重要的,是不脆弱,能抗壓。

歐洲俚語中,心理醫生稱為shrink,意思是“收縮”。

為什麼這樣講?

因為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自我太大”。

比如,太敏感、太自卑、太緊張,太在意外界的評價……

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對孩子的心靈撫育,關鍵就在于“收縮”我們的期待與要求。

不要求過高的成績,過于矚目的證書,過于耀眼的才藝……

把孩子在學習上緊繃的弦松一松,給他們充足的内心滋養。

畢竟,身心健康,才是一個人學業上最穩固的基石。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寫在最後

你有沒有過這種疑惑。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同一套教材,為什麼教出的孩子千差萬别?

有人說,差在天賦和智商。

可明明有很多聰明孩子,最後泯然于衆。

有人說,差在家庭背景和資源。

但也有不少有錢人的孩子,不學無術。

其實,教育家馮那斯基早就下過定論——

“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照亮孩子的成長路。

是以,無法為孩子提供頂級的精英教育,無需自責,也不必沮喪。

因為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檢視原圖 5K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 看完社科院的社會調研,我發現: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多半是學霸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