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記7】帝堯團滅觊觎者:棄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斷鲧負命滅族

作者:觀鶴齋筆記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五帝本紀》中記載了一場帝堯團滅政敵的大朝會,不見刀兵卻處處是殺戮。朝會的議題隻有一個——繼任者。這是所有帝王都逃不開的宿命。王朝需要延續,但在誰的手中延續,又或者說由哪一個部落延續,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畢竟觊觎者太多,而牽絆更多。

【史記7】帝堯團滅觊觎者:棄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斷鲧負命滅族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一、棄親子丹朱

權力越大,選擇就越艱難。尤其是面對親情時,抉擇就顯得異常艱難。而親情也往往成為帝王被人拿捏的死穴。是以,在那次大朝會上,有人向帝堯發難了,帝堯會怎麼做呢?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

朝會開始,帝堯直接亮明了自己的主張。列位要問,什麼主張?不就是舉薦嗣君嗎?

這可大有不同,注意太史公用了一個“順”字。何為“順”?“順”乃順延之意。那麼,何為“順延”呢?有人說,父子相繼不就是順延嗎?當然不是。父子相繼隻能說是血緣上的延續。帝堯此意當有繼承之志。

繼承什麼呢?不僅繼承帝堯的權力,還要繼承帝堯的施政理念,要保障帝堯之法延續下去。帝堯上位後都實施了哪些政策呢?

第一,明馴德,以親九族。

“明”是彰明、弘揚之意;而“馴”,與今用大為不同,古代“馴”“訓”通用,《尚書》中“訓”為“俊”之意,也就是盛大、弘大之意。這一句是說,帝堯要弘揚盛德。

“九族”又是誰呢?遠古時期的“九族”并非後世所說的“父三族、母三族和妻三族”,而是指從高祖到玄孫的九代同族,比後世所說的“五服”還要多出四代。帝堯所親的“九族”,顯而易見,是黃帝後裔,或者說是黃帝所賜的那“十四姓”。

這些支脈與帝堯這一支,早就出了五服。老話說,出了五服不是親。要命的是,這些人手中都有權力,甚至是能左右朝局的權力,比如推舉天下共主。盡管帝堯時代,氏族勢力已經崛起,酋長的更疊也早已換成了父死子繼,但持天下權柄的“共主”還要經過部落聯盟會議的推舉。

是以,帝堯才要平衡各方勢力,融洽九族關系。既可保自身權力穩固,亦可為子孫後代開路。

第二,便章百姓。

在古代“辨”“便”同義;“章”即彰明之意。“便章百姓”是說辨明百姓嗎?這裡指的是考察。

而“百姓”并非我們所說的老百姓。在帝堯生活的時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姓的。“姓”代表了身份。當時的姓是由帝王所賜,比如黃帝賜姓,也就是給了這些人掌管部落、開宗立氏的權力,使其成為一方諸侯。

是以,帝堯要考察的是各個部落,當然也包括部落裡的人。考察有兩重目的,其一觀其形,看看有沒有不尊自己制定的法度的;其二觀其意,看這個部落有沒有反意。

這是對部落藩屬的駕馭。

【史記7】帝堯團滅觊觎者:棄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斷鲧負命滅族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第三,合和萬國。

萬國可不是今天的聯合國。古代所說的“國”即郭,城郭之意。一是指國都,二是指小城邦。帝堯之時,當指各個部落。

黃帝初登大寶時曾“合符釜山”,就是要向諸部落宣示主權,以正身份。來會盟的都是我們聯盟的會員,不來會盟的,對不起,您是非會員。會員和非會員自然不是一個待遇,除了物資福利外,打起仗來,也是分裡外的。

帝堯也在做這件事,但與黃帝當年不同,他現在要邀請入會的會員,往上倒幾代,都是本家。可怕的是,這些人不僅是同宗血脈,也都有上位的資格。

故而帝堯詢問衆官,誰可以繼承我的事業,而不是問誰可以繼承我的權力。這裡有本質的差別。因為論血緣,有一個人比誰都合适。那就是丹朱。

丹朱,姓姬,名朱,以丹為号。當初,帝堯娶散宜氏部落女,名為女皇,生子朱。後封朱在丹水,開宗立氏,故号丹,即丹朱。

太史公在這裡用了“嗣子”兩個字。這是周以後才有的職稱,但可以推測,帝堯的确曾将丹朱列入“繼承人培養計劃”内。傳說,帝堯是親自教導丹朱的,為此還發明了圍棋,就是為了讓丹朱浮躁的心靜下來。可惜,帝堯忘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是以,當大臣放齊舉薦嗣子丹朱時,帝堯回道:“丹朱性格嚣張、愚頑,又愛争辯,不可用。”

什麼樣的人是“頑兇”?

在古代,“頑”和“兇”是兩個詞。

“頑”自古就不是好詞。《左傳》中是這樣形容的:“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嚣,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這一句是說,一個人如果滿口沒有一個字言忠信的,那就叫嚣張;如果心裡不以德義自我限制,那就是頑劣。也就是說人性從根上爛掉了。

“兇”即古“訟”也,即诤訟之意,類似今天的杠精,但比杠精尤甚。杠精隻是嘴上争長短,但這位“二代”卻是随時随地、不分場合地扛。臣子們稍有悖逆就要拿人開刀,這樣的性格掌管天下,怕是要激起民變。

看來,知子莫若父。丹朱并非能“親九族、便百姓、合萬國”之人;是以棄之,反而是對他的保護。

二、看穿共工的反骨

親兒子最先排除在外,帝堯這份胸襟足以震懾群臣。是以接下來舉薦之人,就有難度了。誰開口了呢?

【史記7】帝堯團滅觊觎者:棄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斷鲧負命滅族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又曰:‘誰可者?’驩兜(huān dōu)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驩兜是帝堯時期一位有名的大臣,雖然正史上對他的記載不多,但《山海經》中還是記載了他的故事。驩兜非中原人士,應該來自東夷,他與共工同出一姓,都是炎帝後代,也是一位部落酋長。他因為獲罪,最後自投南海而死。此時的驩兜在帝堯朝為官,應是因其部落之故。可見,驩兜在朝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自古舉賢不避親。驩兜舉薦了誰呢?他的同宗共工。

這裡要說明一下,這位共工并不是與颛顼帝大戰敗北後怒觸不周山的那位,按時間推算,應為他的後輩。共工并不是名字,而是水官的官職。是以,共工并非從颛顼時代活到了帝堯時代,活了幾百年之久。

雖然驩兜吹噓自己這位同宗是“旁聚布功”,就是廣泛聚叢集眾,以彰顯功德。但共工此時也在朝為官,其人品大家有目共睹,帝堯這樣的睿智之君怎麼可能沒有察覺呢?是以帝堯隻給了共工八個字的評語,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反骨。

先說,善言,用僻。

這是說,共工為人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其用意邪僻,用今天的話說,叫心術不正。

再說,似恭漫天。

“漫”在此作“瞞”講,也就是欺騙、狡詐之意。

帝堯說,共工為人表面恭順,實則罪惡漫天。

果然,帝王都是識人的高手。共工表面恭順,實則心生反骨。從這點可以看出,炎帝二族之間還是心存芥蒂的,至少說明,炎帝族對黃帝族長期把持聯盟共主之位心生不滿;又或許是黃帝後裔的小心思作祟。總之,從颛顼開始,到堯舜時期,無不對炎帝後裔嚴防死守。

三、斷言鲧負命毀族

帝堯否決了放齊和驩兜的舉薦,接下來輪到老臣四嶽出場了。四嶽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帝堯相關的史籍中,多次出場。

“嶽”是古嶽字。四嶽在當時是負責監察各方諸侯的高官,類似于黃帝時期的“左右大監”,或後世的禦史大夫。四嶽并非四人,而是一個人。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堯曰:‘鲧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嶽用鲧。九歲,功用不成。”
【史記7】帝堯團滅觊觎者:棄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斷鲧負命滅族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帝堯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你們要麼舉薦身份顯貴的,要麼舉薦手握實權的,這些人都能幹實事嗎?咱們現在有一項當務之急,你們看看誰能解決,誰就有登上大位的可能。

是什麼當務之急呢?洪水。

大禹治水以前,洪水一直是威脅中原部落的大患。軍隊再所向披靡,城池再堅不可摧,都沒用,一場洪水過來,全都推倒了,從頭再來。這是最可怕的。

帝堯時期,又趕上母親河泛濫了,嚴重到什麼程度呢?“懷山襄陵”是說,洪水包圍了高山,湮沒了丘陵,這就相當于倒灌,萬民已經沒有生路了。怎麼辦呢?隻能火線救援,能者上,庸者下。

于是,四嶽就舉薦了鲧(gǔn)。

他有崇氏部落酋長,姒姓,稱崇伯,夏後禹之父。有崇氏部落世代治水,擁有完備的工程隊和人才,幾乎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治水技術,這也是他後來打算争雄天下的底氣,畢竟在水患肆虐的年代,能治水就等于卡住了世人的咽喉。

但是,帝堯對鲧的印象并不好。他隻給了四個字的評價“負命毀族”。這個評價簡直一針見血,這是說鲧性格乖唳,遠負教命,早晚毀其同族。

不過事急從權。共主之位可以等,但洪水等不了,萬民更等不了。于是四嶽就勸帝堯,說不如先試用鲧,試用之後,如若不行,再把他撤掉。

于是,帝堯被迫采納了四嶽的建議,任用鲧。結果治水九年,果然未見成效。

鲧的失敗,雖是必然的。但也再一次驗證了帝堯的識人之明!他可以舍棄牽絆,可謂天下萬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