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作者:之華說史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中國春秋之前,在戰争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戰車兵,春秋時期步兵的作用開始上升,到戰國時代,步兵成為主要兵種,其主導地位一直延續至近代。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不過,騎兵較步兵而言,盡管人數不占絕對優勢,但其在戰鬥中一直是決定性和最重要的突擊力量。

近代以來,海戰雖然增多,但總體看,仍以騎兵主宰的陸戰為主,騎兵仍然是部隊的重要力量,而水師(即後來稱謂的海軍)又是從步兵和騎兵中抽調組成的臨時部隊。

1、清朝的兵力構成

清前期軍隊分八旗和綠營兩部分。

就軍種結構而言,有陸軍和水軍之别,以陸軍為主,陸軍中有步兵、騎兵和炮兵。

其中,八旗以騎兵為主,兼有步兵;綠營以步兵為主,兼有騎兵。清代習慣稱正規軍為兵,非正規軍為勇。

西人對清軍人數及編成評論道:

“中國兩場大起義,即華南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華中和華東的撚軍起義,使得整個清廷處于崩潰的邊緣。清軍在京津的統帥僧格林沁指揮下的部隊,絕大多數是綠營兵,輔之以八旗步兵和騎兵。與八旗兵步兵所不同的是騎兵來自相應的各省,而且大多數是蒙古人。僧格林沁的中國騎兵部隊裝備的武器主要還是長矛,但這些部隊并沒有受過多少充分有效的戰場訓練。蒙古騎兵乘騎的是身材較小的草原矮種馬,使用弓箭和長矛。當親王率領部隊撤退到帝國首都附近時,他得到了禦林軍(京營)的增援,他們身穿黑色鑲邊的黃馬褂,在戰場上顯得與衆不同。”

這裡,“屬于僧格林沁者約3萬人,屬于勝保者萬人,屬于瑞麟者幾千人合計約5萬人。步兵武器則以箭、刀矛、鳥槍、拾槍為主,炮數不詳。”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清朝的經制兵。八旗兵是滿族的親軍,由于不敷使用,才有綠營兵的招募,它是滿族統治者“以漢制漢”的産物。

八旗兵編制以三百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旗)。

八旗分隸侍衛處與八都統衙門,為世兵制,完全聽命于皇帝。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餘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候補為預備兵。

其兵器配置在各兵種中為最好,任務是拱衛京師和駐防其他重要城市和形勢險要之地,以保衛取得的勝利果實。

八旗中設有火器營的編制,而綠營沒有這種編制。

獎勵提拔綠營的弓箭兵,壓抑槍炮兵,此兩種政策的目的就是讓八旗兵器水準永遠淩駕于綠營之上。

清朝入關前後,八旗總兵力18.66萬人,規模堪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強權分庭抗禮,包括滿洲八旗9.6萬人,蒙古八旗3.93萬人,漢人部隊(即烏真超哈)約5.13萬人,擁有品質俱佳的紅夷大炮。

其戰鬥力甚強,從統一女真各部并征服蒙古、北韓,到推翻明朝政權的曆次戰争中,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它以旗為号,分正紅、正黃、正藍、正白、鑲紅、鑲黃、鑲藍、鑲白八旗。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後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各旗設立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等官職,逐級統轄。入關後,國家正規軍有89萬,分八旗和漢軍綠營兩大塊。

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塊。

約12.74萬人的京營按旗駐紮于京師及附近地區,此中央禁軍負責保衛首都安全、宿衛扈從。

同時又是清廷借以控制全國、展現居重馭輕意圖的戰略機動力量。

駐防八旗約10.776萬人,根據重點駐防和集中機動相結合的原則,一部分保衛東三省龍興之地;一部分駐防河北、山西一帶,監視蒙古族;一部分戍守西北邊疆,剩下的4萬多人散處全國各地。

2、八旗兵的朽壞

然而入關後不久,八旗兵便開始出現戰鬥力衰退的迹象。

在平定三藩之亂中,其以往的主力地位被綠營兵所取代。至雍正、乾隆年間,号稱精銳、兵力已增至27萬餘的八旗兵表現不如綠營兵。

故從嘉慶朝至清末,八旗兵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對象,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最後于宣統三年(1911年)清亡之後,全部解散為民。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19世紀中葉,清朝東南海防線上八旗駐兵,主要集中在粵、閩、浙三省,約為11.609萬人。

如當時廣東省清軍總數為7.36萬人。其中,八旗兵0.56萬人,綠營兵6.8萬人。廣州城内外清軍約1.3萬人。

在中英鴉片戰争之後的20年間,中國時局發生着巨變。如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太平軍一路北上,1853年便占領了南京,并定都于此,旋派兵北伐、西征。

到英法聯軍之役爆發的1856年,有八旗兵駐防的江甯(南京)、京口(鎮江)、滄州,皆被太平軍攻克,三個旗營基本覆滅。

而為鎮壓太平天國及由其影響的各地群眾起義,清廷調動了大多數地區的八旗兵,甚至吉林、黑龍江的索倫鐵騎,共同會剿。

然而,屢屢告敗,旗兵精壯損失日衆,戰鬥力持續下降;駐防地繁重的軍務、差役,又制約着駐防八旗的機動性。

是以,以此為背景,當英法聯軍之役爆發時,八旗兵正陷入進一步的武備衰敗之中。

而此時聯軍投入的兵力、規模與實力,皆強于中英鴉片戰争;參戰國家由中英鴉片戰争時的英國一國增加為英、法兩國,并有美、俄相助;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更大。

同時,戰區也不再局限于沿海、沿江,清廷的心髒地帶——京畿地區,成為侵略軍進攻的重點。這一切,都使八旗兵面臨的反侵略戰争任務更加艱巨。

1856年廣州駐防的3902名八旗官兵,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鹹豐八年(1858)五月,侵略軍進攻京津地區。京師是清朝皇帝之居處、國家的政權中心,當以重兵守衛,故清廷置八旗兵12.74萬駐守(還包括綠營1萬餘人),其中西山健銳營、内外火器營号稱“禁旅”,是八旗兵中的精華。

除此之外,環京師設定了三道八旗兵駐防防線。最内一線,順義、昌平、三河、良鄉、寶坻、固安、采育、東安八處,每處各駐一旗;第二道防線,霸縣、玉田、灤州、雄縣四地,每地各駐兩旗;與京師距離更遠的保定、滄州、太原、德州、山海關,各設重兵,互為表裡,構成京師駐防體系的最外一圈。

三道防線中,越是内線,駐兵越少;越是靠近京師,八旗武備越弱。

清廷也意識到聯軍有可能進軍京津地區,為安全計,遂将京八旗禁旅、北方各地駐防旗兵,以及綠營兵、蒙古兵,調赴天津海口到山海關一線,構成海岸縱深防線。

這種系統多出、兵将不習狀況的調動,造成各路軍隊彼此不适,指揮混亂,埋下了失敗的隐患。

京津之戰始于1858年,八旗兵參加的主要是1860年的通州張家灣(清軍騎兵2.5~3萬人)、八裡橋(清軍騎兵多于3萬)會戰。

毋庸置疑,此戰争中,除了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外,八旗兵皆遭敗北。但必須看到,八旗兵用中世紀的武器,抵抗着近代化裝備的歐洲侵略軍,他們使用冷熱兵器并用的方陣,與使用新式火器、線式或縱隊戰術的侵略軍較量。

如果我們不是以勝敗論英雄,就要承認,正如侵略者所說,京津之戰,八旗兵确已顯示了他們無可辯駁的勇氣。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他們失敗不是缺乏英勇,而是失敗于中西發展不對稱的時代,失敗于王朝的腐朽,失敗于戰場上指揮系統的紊亂,失敗于清朝将領、大吏決策的失誤以及士兵素質的低下。

3、綠營兵何以分散?

清朝國防、海防、江防和邊防的任務主要由臨時集結的水陸綠營兵擔當。

綠營和八旗是兩支組織不同、系統各異的軍隊:

八旗是清朝未入關前的部落軍隊,綠營卻是入關後,在統一全國過程中由歸降的明朝官兵和招募漢族壯丁所組成的地方部隊,以營為基本機關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标志,隸屬于兵部,由各直省督撫提鎮衙門具體統領。

參照明軍鎮戍制舊制,分區固定防守、編制不齊、營訊之兵多寡懸殊,兵員多的上千,少的隻有幾十人。

由于八旗在入關之後,日漸腐敗,失去戰鬥力,60萬~80萬人的綠營的地位更顯重要,不論國防治安還是江防海防,均由其負責,故可稱為一個“綠營時代”。

綠營也系世兵制,隻不過沒有八旗那樣嚴格罷了。全國設有定額,每兵均注于冊,由各省按年冊報,存于兵部,糧饷掌于戶部。他們不同于民戶,父在役子為餘丁,父退役則子補其缺額,所食額定之饷即贍其身家。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其建制分京師、行省、邊區三部分,主力設在各省與邊區。總督、巡撫是一個綠營軍區名義上的統帥,提督、總兵則是帶兵的長官。

遇有出征事件,則由皇帝調動,并委派滿族大臣統領指揮。

“清廷雖然利用綠營作為它統治最主要的工具,但由于防範漢族的成見,對于綠營和八旗相較,顯然有差别:

以駐屯來說,八旗則集中駐屯,務求其合,綠營則分散駐屯,務求其分;以兵器來說,最優良的兵器則歸八旗使用,綠營所用隻是普通的兵器;以京師近衛來說,則由八旗獨擋其任,綠營不得參與;以勞役來說,八旗不負差役,綠營則兼充百役;以待遇來說,八旗遇有罪犯,則勒令出旗為民,重視八旗,綠營兵丁則被視為隸卒;八旗饷銀豐厚,綠營則饷銀微薄。凡此種種,都提高八旗的地位以壓抑綠營。

綠營主要是步兵,分為戰兵和守兵兩種,此外尚有馬兵(騎兵)和水師。

其營制分标、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稱标,副将所屬稱協,參将、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稱汛。

标、協管轄1~5營,營以下分若幹汛。按道裡遠近,計水陸沖緩,分汛布防。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1850年約有58.5412萬人,較八旗兵多三四倍,随後一直在56萬-58萬徘徊。粵、閩、浙三省占了26.1%,共計15.29萬人。

從人數來看,綠營力量足夠強大,實際絕非如此,因為這與其兵種職責及其自身的腐敗有關。

其主要任務是:

“保護地方政權的安全,交通運輸的暢通,把守倉庫、監獄、巡邏鄉村要道,預防各種犯罪,鎮壓各種規模的叛亂和造反行為。其在全國的布防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分散,很少集中駐防,大緻以地方的重要性确定分防的人數。

每營的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千餘人。但營以下的部隊沒有集中駐紮于一處,而是散處于各地的市鎮要沖,且常有士兵攜家眷住于軍營,或另賃房屋住在附近。土兵平時按點上下班,除出外打仗外,軍營并不開竈,皆回家吃飯。

營下設訊,每訊數十人,或數百人,負責巡邏、緝盜、解犯、護運、驿遞等。這種布防近似于近代國家警察的駐防原則,隻能用來維護社會治安。其缺乏訓練和集團作戰能力,戰鬥力很低,一旦集結作戰,往往潰不成軍”。

由此看出,它主要是在八旗兵的監視下,部署在各省城鎮和交通要道上,輔助八旗兵維護社會治安和保持政治秩序穩定。

鴉片戰争時期,沿海所駐之重兵(陸軍)呈星羅棋布狀,自北而南的人數共有29.3136萬,幾乎占了綠營兵的半數。

直隸3.7萬,山東2萬,江南(主要轄今天的江蘇、上海和安徽)4.985萬,浙江4.345萬,福建6.9726萬,廣東7.311萬,可見清廷所動用的陸軍兵力,僅江、浙、閩、粵就達23萬有餘。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至英法聯軍之役,東南海防線上八旗駐兵共有1.687萬人,不算太多。主力軍中的沿海綠營兵約30萬人,綠營水師達5萬左右,共計35萬左右。

“雖然清軍總兵力較之侵略軍占有絕對優勢,但在各次戰鬥中,并未保持這種優勢。

清軍軍力難以發揮其原因有三:

落後的軍制使軍隊束縛于各地;滞後的裝備和交通條件使軍隊難以到達預定戰場;困窘的财政危機,難以應付浩繁的軍費開支。”

由于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極度腐敗與無用,1853年以後漸被勇營的湘淮軍所替代,遂有湘軍以前兵為國有、湘軍以後兵為将有的局面出現。

綠營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被裁撤。

4、清朝水師有多弱?

清廷對海防的建設是一種防守重于進攻、岸防重于水防的消極防禦思想,對水師(甲午戰争時演變為海軍)的重要性認識不清。

《清史稿》中載:

綠營水師有内河、外海之分,奉天(今遼甯)、直隸(今河北)、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等瀕海各省的外海水師,規定其任務隻在“防守海口,緝捕海盜,轄境雖在海疆,官制同于内地”。

這樣的水師其實就相當于歐洲國家的海岸警備隊(注:時至1905年,清廷設立“巡警隊”,結束了軍警不分的曆史),算不上是正式的海軍,盡管其實力遠超過八旗。

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亂平至鹹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創立湘軍及湘軍水師以定太平軍之亂,曆時170餘年。

僅在東南沿海的江、浙、閩、粵四省即駐兵有十萬,大小戰船數千艘,大炮數千門,不僅在亞洲,即使在當時的整個世界亦堪稱為一支最大的船隊。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自成軍之後,在一定時期(1651~1795年)發揮了作用,如緝私、捕盜、戡平叛亂、消除反亂,擔負着防江防海與保護國家安全的任務。

不過,由于清廷嚴格執行海禁政策,願以一個陸權國家自居,對于綠營水師未賦以太多的注意。

非但典章制度、組織、訓練一仍明人之舊,甚至在裝備方面,較諸前朝還有遜色。是以,其比起南宋、元朝、明朝各代,應是最弱的一支水軍。

至光緒年間,南北洋鐵艦制成,始别設專官以統率之。

具體而言,滿人建國之初,原以騎射為主,水師則不在考慮範圍,入關以後,始于順治八年(1651年),在沿海、沿江各省,沿襲明朝規制,以綠營兵做了水師營,建立了内河與外海水師,訂立巡洋與會操制度。

從江(河)防及海防的形勢方面可分為三類:

一為沿海省份,奉天、直隸、山東各省水師戰船屬之;二為内河省份,江西、湖廣水師戰船屬之;三為分屬内河與外海省份,江南、浙江、廣東水師戰船屬之。

順治、康熙年間兵事未定,且有強将跋扈,直到三藩亂平,水師中的各項制度方才次第确立。順治初年,各省均設有戰船修造廠,規定戰船修造年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拆造。

從順治到乾隆年間,在福建、廣東、江南設立了三個水師提督,同時在旅順口、大沽口、吳淞口、乍浦、廈門、台灣虎門等海防要地設水師營并增設炮台,還在福建漳州、泉州、台灣等地設立造船廠,專門修造外海和内河戰船。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其與陸兵相異之處,僅在任務方面扮演不同角色而已。

組建後不久,清廷就看出由北方遊牧民族組成水軍是很困難的,于是在乾隆初年便将水師的重點移到南方去了,并由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所組成。

江南(長江)、浙江(錢塘江)、廣東(珠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等八個内河水師巡江、巡湖,七個外海的東三省、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水師防守海口、緝捕海盜。

由于其組織水陸不分,故水師亦常受陸路提督的指揮,而稱為水陸提督。

後以其地位特别重要,始設有專門的水師提督,而将水師自陸路系統分開,水師提督是水師營中的最高軍官,武職從一品,全國共有福建(1728年)、廣東(1664年駐紮順德,1668年裁撤,1809年複置,駐虎門)、江南(1727年)三個專職水師提督。

此外,浙江、湖南、江南三地還設有水、陸兼轄的水師提督。

其具體任務是巡邏外洋、緝拿海盜、查驗民用船隻技術和性能以及所載人貨的數目等。

這些措施對于維護沿海治安和交通秩序不無意義,但其消極性在于嚴重束縛了航海及造船業的發展,阻礙了海防力量的發展壯大。

5、清朝中期以後的部隊建制

部隊包括八旗兵、綠營兵和綠營水師三種,清廷一直貶斥綠營兵,崇尚八旗兵,各兵種中武器的裝備實行梯次配置,綠營兵裝備最差,但卻在統治機器裡發揮着最主要的作用:

八旗兵的主要任務是拱衛京師,綠營兵和綠營水師為戡平内憂外患的主力。

陸路上的綠營兵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内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其中,國防軍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濃。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主要任務是輔助八旗軍、起維護社會治安和保持政治秩序穩定的作用。綠營水師承沿明制,分段防守海疆、内河,是一支編制無統一規定,也無全國統一的指揮機構,分别隸屬于各地區總督、巡撫指揮的輔助兵種,其任務是防守海口、緝捕盜賊、巡哨洋面、捍衛海疆,大體相當于海岸警備隊。

水陸綠營不能擔當國防、海防和江防的重任,顯然這是由其建軍的目的、任務規定、布防特點以及武器裝備等決定的。

中英鴉片戰争時期,和侵華英軍對陣的主要是水陸綠營。

英法聯軍之役,除京師由八旗護衛外,抵禦聯軍的武力實際上主要是由水陸綠營來擔負,但最終和聯軍對陣的任務還是落到了八旗兵肩上。

這種兵種設定逆步兵主宰戰場的世界曆史潮流而動。在英法聯軍侵華之役,八旗騎兵屢次在曠野之上進攻嚴陣以待的英法聯軍,無論怎樣迂回包抄,都必須面對敵軍布置的槍炮火力網。

今人認為:讓一支分散布防的缺乏遠洋編隊訓練的以查緝海盜為主的軍隊,擔負對抗世界上最強的歐洲陸海軍的入侵任務,無異于驅羊入虎口。

第二次鴉片戰争,清軍何以慘敗?失敗根源:在清朝建立時已經注定

19世紀中葉,清朝水陸綠營毫無抗擊侵略軍的力量,守兵也隻能依托岸防簡單工事稍加抵抗,這是建軍方略的重大失誤,不應簡單歸之于水陸綠營的腐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