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脈裡的江南⑦|運河之畔,邂逅穿越千年的人文浪漫

作者:江南時報

運河縱貫南北,文脈綿延古今。生态資源兼具人文禀賦,大運河蘊含着源遠流長的浪漫與智慧。賞在運河,食在運河,遊在運河,大運河江蘇段将人文點滴串珠成鍊,水脈與文脈在這裡同呼吸共生長。

文脈裡的江南⑦|運河之畔,邂逅穿越千年的人文浪漫

無錫蕩口古鎮

賞在運河,徜徉江蘇段沿線古鎮

漫遊古鎮,徜徉詩和遠方。順運河南下,徐州窯灣、宿遷皂河、淮安河下、揚州邵伯、鎮江寶堰、常州焦溪、無錫蕩口、蘇州同裡……沿線八市古鎮璀璨耀眼。

“這些古鎮坐落在運河或運河支流邊,交通發達,是古時的商貿集散中心。它們像小城市般鬧中取靜,是宜居宜業宜讀書的安逸之地。”江南大學教授、吳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專家莊若江說。

蕩口周邊河網密布,水路四通八達。“蕩是河蕩的意思。蕩口,是湖蕩進出口的地方,因處于鵝湖出入口而得名。”莊若江解釋道,因為水系發達、交通便利,明清時期的蕩口貿易繁盛、百業發達,鑄冶業、桑絲業、木作業、釀造業出産豐富,名重一時。“尤其是明中後期的會通館、蘭雪堂,最早進行銅活字印刷,成為中國古代印刷業的高地。”

蕩口作為一個文脈悠長的曆史古鎮,經過數百年薪火相傳,形成了濃郁的“孝義”文化。而傳承數百年的“耕讀起家、詩禮傳家”理念,也成就了蕩口古鎮崇文重教之風,造就了名人輩出、獨領風騷的獨特文化景觀:刻書印刷業的先驅華燧,近代科學先驅、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漫畫大師華君武等華氏名人皆從蕩口走出;蕩口其他姓氏家族亦多出俊彥,如著名作曲家、《歌唱祖國》作者王莘,史學大師錢穆,中國力學泰鬥錢偉長等。

視線向北,窯灣古鎮的雄偉與江南水鄉形成鮮明對比。這裡東望于海,南瞰淮泗,西顧彭城,北瞻泰岱,由于地處新沂、邳州、睢甯、宿豫四縣市交界,故有“雞鳴聞四縣”之描述。曆史上,窯灣是軍事重鎮,韓信點将台、楚王城樓、關羽馬槽等遺迹見證了窯灣古代戰史。鱗次栉比的古建築群,融合南北風格;山西會館、山東會館莊重宏偉;吳家大院四進院落,是古鎮中儲存最為完好的古宅院。

長江、淮河、運河三水交彙之處,邵伯古鎮靜靜矗立。邵伯古稱甘棠、邵伯埭,因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在此築埭治水而得名。宋朝時,蘇轼遊玩邵伯古鎮梵行寺後意猶未盡,寫下詩句:“山茶相對阿誰栽,細雨無人我獨來。”這裡也是大運河沿線遺産點最多的古鎮,邵伯明清運河古道、邵伯碼頭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閘、淮揚運河主線(邵伯段)等被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産保護名錄。

食在運河,水中珍寶味合南北

6月19日,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文化周活動舉行,色香味俱全的“大運河美食挑戰賽”同步舉辦。來自大運河沿線八大古鎮的大廚荟萃三大中華菜系,現場烹饪角逐,開啟一場大運河飲食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菊花魚、三蝦嘶馬豆腐等經典淮揚菜備受矚目。

食在運河,水中美味要數江蘇人“拎得清”,金陵菜、淮揚菜、蘇錫菜、徐海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顯山、不露水”的蘇菜特色鮮明、味合南北。

江淮地區通常稱鳝魚為“長魚”,開國大典禮待中外賓客,淮揚菜“軟兜長魚”率先上桌,被稱“開國第一菜”;響油鳝糊,蘇幫菜,鳝糊卧在蔥蒜末、姜絲下,熱油澆上,噼啪作響;梁溪脆鳝,源于無錫船菜,鳝絲經兩次油炸而成,醬汁甜中帶鹹,鳝肉松脆适口,儲存幾天也不發軟。

文脈裡的江南⑦|運河之畔,邂逅穿越千年的人文浪漫

淮揚菜“軟兜長魚”

“蘇州人愛吃魚,且講究‘不時不食’。”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作家、美食家葉正亭說,從前,蘇州一年要吃十二條魚:正月塘鳢魚,二月鳜魚,三月甲魚,四月鲥魚,五月白魚,六月鳊魚,七月鳗魚,八月鲃魚,九月鲫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鲢魚,十二月青魚。

“莼鲈之思”是江南人思念家鄉的代名詞。這一典故源自《晉書·張翰傳》,文人張翰因思念家鄉美食莼菜羹和鲈魚脍,辭官歸鄉。莼菜一年分兩次采摘,春季與碧螺春同步,秋季與丹桂同時。葉聖陶在《藕與莼菜》一文中寫道:“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顔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遊在運河,體驗文旅的古與新

“人們來運河沿線散步、遊玩,不一定完全關注運河本身的人文價值,但當下更加清晰、更加活态呈現的人文辨別,能讓人們更直覺地感受到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的意趣。”莊若江表示,運河風光不僅要滿足人們拍照打卡的意願,還要注重挖掘古詩詞、戲曲、美食等當地文化,并通過多元的呈現方式,更加緊密地與“吃住遊購行”相結合,讓運河文化在新時代可視、可感、可知。

初夏,“夜遊+唐詩”帶來頗具沖擊的視覺震撼。“光影秀本身就已經很震撼了,與水面倒影結合起來看,像是把我帶到了一個水天一色的空間。”遊客杭乳說。揚州城與古運河同生共長,瘦西湖是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支流。古韻今風交相輝映,瘦西湖“二分明月憶揚州”大型沉浸式夜遊,運用全息投影技術、3D MAPPING投影技術、VR、AR等,打破光影媒體與園林景觀的邊界感,實作景、情、境的完美融合。

文脈裡的江南⑦|運河之畔,邂逅穿越千年的人文浪漫

蘇州運河古城牆城樓夜景

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常州南市河穿過青果巷,潺潺流淌。今年聯考前夕,青果巷狀元主題郵局内,不少家長前來懸挂祈福牌。郵局外的小廣場上,還特别設有“狀元及第”、創意祈願牆、大紅燈籠等特色布景,供學生和遊客留影。每逢節假日,青果巷裡都遊人如織。近年來,青果巷以演藝、展覽、雅集、研學等各類形式,打造了“怦然春藝踏青季”“風雅消夏夜遊季”“拾光赴新跨年季”等一系列可溯源、可觀賞、可體驗的特色主題活動,為常州帶來高頻、多元、優質的文化惠民産品,吸引衆多遊客在各大節假日前來遊逛打卡。

“江南運河的前提是吳古水道,吳古水道的前提是伯渎河。隋朝時期,為了舍遠求近,江南運河的蘇南段進行了局部的裁彎取直,改道從無錫南門外今清名橋一直向南。”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江南文化學者張永祎說。

如今的伯渎河依然延綿不絕、風光無限。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不少市民遊客在清名橋曆史文化街區來一場初夏的citywalk(城市漫步)。來自河北的遊客朱家豪說:“古運河在槳聲燈影的映襯下萬分迷人。有機會的話,還會再來無錫看個夠、玩個夠!”今年“五一”,清名橋廣場古運河·遇見博物館正式開館,“遇見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人氣爆棚“火”出圈。近千平方米的光影空間,沉浸式數字化互動空間和視聽體驗的全新看展方式,為廣大觀衆呈現立體而又奇幻的古蜀國文化世界。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

文脈裡的江南⑦|運河之畔,邂逅穿越千年的人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