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作者:青島市婦兒活動中心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線上公益課

餐桌博物學

在“童閱島”線上公益課堂中,“童閱島”專家團隊成員江灏老師将會為大家開啟視野更加廣闊,生物種類更加豐富的“童閱島”線上自然閱讀課堂——《餐桌博物學》。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江灏

青島市技師學院園林工程學院 進階實習指導教師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野菜篇

鼠麴草

(二)

鼠殼草我所知道的隻會出現在潮菜館中的“鼠殼粿”,潮汕話中“麴”與“殼”同音是以應該也是鼠麴草的訛寫。據說因為潮汕人的吃食名聲在外,“鼠殼粿”曾吓壞過不少外地人,以為是用老鼠皮做的。其實,鼠麴粿是用糯米+鼠麴草+餡料做成的粿品,跟老鼠沒有關系。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鼠麴粿

潮汕的鼠麴粿有鹹、甜及鹹甜雙拼三種餡,适合不同人口味。甜餡以綠豆沙、烏豆沙為主;鹹餡主力是糯米香飯,佐以豬肉丁、香菇丁、花生末等。其它地區也有用鼠麴草做“清明果”的傳統。做法和糍粑類似:将鼠麴草榨汁加入糯米粉或者大米粉中,餡兒也大多相似。江浙、兩廣、福建及台灣等地均有食用的風俗,主要用以祭祖。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紹興作家周作人在《故鄉的野菜》中稱這種野草為黃花麥果,他寫到:黃花麥果通稱鼠曲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贊美之雲: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在中國,用鼠麴草做糍粑由來已久。南梁《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三月三日,取鼠麴草汁加蜂蜜,和粉制成米餅,食之可壓時氣。各地民間則多用鼠麴草汁液混以糯米制作糍粑,可将糍粑染為綠色,美其名曰清明粑,此風至今尤存。三月三,古時上巳節。今與“寒食”合于清明節了,清明之前,鼠曲尚未開花,淡綠的球簇小花蕾吐露出星點嫩黃,這時候的鼠曲草,身披豐富白色綿絲,辨識度很高,莖葉嫩,纖維少,做青團青餅正好。清明過後的鼠曲,黃花長開了,莖變硬了,白色綿絲稀薄了起來,即便碾碎和在面團裡,野草的纖維還是容易被舌頭分辨出來。咬一口青團青餅,牽出細細長長的野草纖維,心頭不悅。過了時令的鼠曲草幹脆别采,由它們去生長,留着做種,也好為明年舌尖上的清明埋下伏筆。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講究的人用鼠麴草汁,搗爛嫩葉漉出綠色草汁,和面成團,這樣就不會有野草纖維嵌入牙縫的失态了。有經驗的長輩會将煮熟的鼠麴草放置幾日,待它釋放出更加濃郁的草香再用。鼠麴草本身就有特殊的本草香味,正如皮日休所雲:“深挑乍見牛唇液,細掐徐聞鼠耳香”,這種本草香味淡淡、幽幽,毫無進攻性。煮熟瀝幹後的鼠麴草放置幾日,這種本草香味就更濃厚了。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做出來的青團青餅叫做“青”,一直以來就是因為顔色而得名。直到有一次偶然在《植物名實圖考》看到:“鼠曲染糯做糍,色深綠,湘中春時粥于市。五溪峒中尤重之,清明時必采制,人祀其先,名之曰青。其意以為親沒後,又複見春草青青矣嗚呼!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原來“青”之名,并非隻言其色,而是與親情、時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親人既殁,春草複青,君子履之,乃怵惕在心,正人世所謂牽絆者也。逝去的親人不複存在,而這春草青青,卻能每年按時應約,仿佛帶着已逝親人的囑托和口信,有多少悲念、愁思和放不下的寄托醞釀在裡面啊!這白絨絨的棉絲裡,又有多少千絲萬縷的感情萦系在裡面!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得而有情,不亦天乎!又因地域的差異,得名而異。如貴州的清明粑粑、江南地區的青團、潮汕的鼠殼粿、福州的菠菠粿等,都是用鼠麴草為原料做的清明節傳統美食,對于當地人來說這就是清明節的味道。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1922年,魯迅在翻譯愛羅先珂童話劇《桃色的雲》時所寫的《譯者附記》,後改題《記劇中人物的譯名》中,也提到在日本,鼠麴草是春之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食用鼠麹草的習俗,其實在北方農村也曾有過,隻不過現在不多見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清人顧景星在其《野菜贊》也提到了鼠曲草:“三月生,葉如鼠耳,和米搗作餅。北人寒食尚之。”說明在明清時期,北方某些地方,依然有吃鼠曲草的習俗。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在一本植物為主的風物散文《無盡綠》中,可以看到這種野菜做美食的詳述。 摘自《無盡綠》-“青與清明果”

清明果的做法,依原料、形制的不同,繁簡也有所不同。最典型的清明果莫過于青團了,由此也可一窺做果的門道,比如青的處理,米粉的配比,造型的步驟,火候的掌控,如此等等。青團倘用鼠麹草來做,步驟上較用五月艾簡便,因為五月艾做果前,需要先進行去苦及存色處理。早先農村裡的做法,五月艾的嫩梢采來挑淨汆水後,先用石灰水腌制一天一夜(甚而有腌上一個禮拜之久的),撈出漂洗、控幹,置石臼中,以“丁”字形大木槌捶搗成草泥。而後和入已經配比的糯米粉、晚米粉,熱水揉和。揉勻以後,上鍋蒸熟粉餅,再出置石臼中捶打。如此造就的果子皮,口感格外筋道。如今簡便的做法,洗淨的青葉,與作為石灰替代品的堿或小蘇打,一同投入沸水,煮開後原汁原水攤涼。何以要添加石灰、堿,或小蘇打呢?口耳相傳,使用這類添加物腌制有三個用處:一是有助于青葉保持綠色;二來可以加長青的存放時間——腌制過後的青葉,曬幹存儲,放到一年之冬再用,效用一如新鮮時。再者,是能夠使五月艾的植株軟化,做果時就容易揉進粉團裡去,染出來的青色,也将更加均勻了。

這般處理之後,拈出待用的适量青葉,漂洗并盡力擠幹水分(去其苦味),斬碎,入清水鍋中煮爛,使之成清鮮碧綠的青草泥。待草的絲縷一捏即化,便可往裡一邊加米粉,一邊攪拌調勻。米粉的配比,晚米粉與糯米粉可是二八開或三七開,如此則做成的果子不易坍塌,也不粘牙。不過這一比例并非絕對,可根據實際口感自行調整,不使晚米粉超過一半為宜,因晚米粉多了,團子太顯僵硬,冷卻後難以嚼動。倘全用糯米粉來做呢,也是可以,隻不易做得那麼“有型”且不粘牙。青葉泥與米粉經過調和,慢慢變黏,米粉也染作了清新的淡綠色。待黏度合适時出鍋,再添少量粉使勁揉成柔韌而有彈性的粉團。下一步要用到的餡料是早就準備好了的:搗得細細的豆沙或糖芝麻。從面團裡摘一個劑子,捏成碗狀,往裡填入甜餡,包起來,使之成團。倘有模子,也可把團子填入其中,壓出特定的形狀與花紋來。有更單純的,不包餡料,搓一個實心團便罷了。上鍋蒸之前,團子底下常鋪剪段的粽葉(箬竹葉)來替代籠布。槲樹葉修剪後亦是墊底的好材料,因槲樹葉油性大,更無粘底之虞。蕭山、諸暨、慈溪等地,慣用提前浸好的糯米粒來滾青團,如此一來,蒸熟後團子拿在手裡,也不會粘手了。此種粘滿了糯米粒的團子,有一好聽的名字叫作“雪團”。雪團是純用糯米粉來做的,滾在團子外圈的糯米粒,助其成型而不坍塌。

清明果蒸熟以後,呈碧青色,或略帶暗黃,與抹茶粉所制果子不同。這種顔色便是青染成的。粉團裡的青,是加得越多越好嗎?實際加得過多的話,果子要發暗。加得少,則果子發白。兩難之際,可以試驗一個法子:摘取粉團中的小粒,放熱水裡燙它一燙,看它熟後顔色,便知該如何調整青的用量了。清明果不可久蒸,久蒸則果皮顔色也要變壞,果子也易坍塌,是以在火上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分鐘。揭蓋之時,用蒲扇扇幾道,表皮就變得緊繃,光亮了,可省去蒸前給生果子刷油的步驟——也是竅門一種。清明果不止蒸食,也有煎烤的手法。後一種與安徽的蒿子粑粑制法類似。煎烤過後的清明果因高溫作用,成一種暗黃綠色。

預告:

下期線上自然閱讀課堂江灏老師将為大家繼續講述關于山菜的話題,敬請期待!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線上公益課:《餐桌博物學》之野菜篇:鼠麴草(二)——“童閱島”公益全民閱讀活動(2024年第54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