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海就 | 不是産能過剩,也不是需求不足,而是……

作者:正直光束Me

作者:朱海就

朱海就 | 不是産能過剩,也不是需求不足,而是……

不是産能過剩,也不是需求不足,而是……

作者 | 朱海就

來源 |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

關于目前的經濟問題,有人說使産能過剩,有人說使需求不足,但是,這些判斷都是表面的或憑感覺做出的。我們将說明,它實際上是一個“失調(如錯誤投資)”的問題,具體而言,是經濟計算無法進行或被扭曲的結果。“經濟計算”是米塞斯在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大辯論中提出的,也是奧派生産理論與商業周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貨币價格為前提。

我們知道,不同的生産要素有着互補性和可替代性,它們的組合是無限多的,是以,“生産”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哪一種生産要素的組合才是最有效的”,即如何才能有一種更好地滿足人們需求的生産組合?對于這個問題,任何一個人,即便他的知識再淵博,也無法給出解決方案。一個理由是給出這種方案所需要的知識,隻有在生産過程展開時才會産生,更不用說他不擁有分散在無數個體頭腦中的知識,這是計劃經濟不可行的原因。

這意味着生産必須交給無數的生産者與消費者,而不能交給單個的計劃者。消費者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對現有的商品進行“貨币競價”,進而産生客觀的貨币交換比率,将所有消費品的價值互相聯系起來。追求貨币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根據由此确定的消費品價格體系和現有的生産技術條件知識,去獲得這些消費者(包括那些扮演企業家角色的消費者)擁有的生産要素。在這一競争過程中,每一種生産性服務,都根據它對消費品生産的最終貢獻,以貨币形式被客觀評估,這種評估産生的信号就是價格,它構成一個社會有效的生産的條件。

是以,生産過程就是生産者與消費者每天、每時每刻地根據價格,對最終産品與生産要素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換與生産,并産生新價格的過程。在這個新的價格基礎上,消費者與生産者又會重新進行評價,進行新的交換與生産。如此産生的貨币價格結構,是一種真正的“社會”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商品與服務都被賦予一個“基數”(貨币價格),它們将不同的商品與服務連接配接在一起,并構成人們産生協調一緻的“行動”(經濟計算),也就是有效地配置資源的條件。

是以,借助于貨币價格的經濟計算是這樣一種心智工具,它使人們能夠從大量錯綜複雜的生産計劃中選擇最優的生産計劃,使複雜的生産過程變得具有可能性。假如沒有這樣價格信号,生産活動就無法超越原始的家庭經濟範圍,或者說,大範圍的生産無法實作。行動者必須處在一個能夠根據貨币價格,評估其行動的收益與成本的位置上,這樣經濟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

市場之是以有效率,是因為它使個人能夠進行上述計算,進而做出有意義的“選擇”,進而從比較優勢法則的利用中獲得巨大的好處。無論是市場,還是社會,都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被利用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比較優勢的利用,是借助于貨币價格計算所産生的“普遍協作”中實作的。是以比較優勢原理,也被米塞斯成為協作原理。

一個社會能不能運轉,人們生活水準能不能提高,關鍵就在于上述經濟計算能不能實作,因為它決定了比較優勢法則的利用。假如這種計算能夠實作,那麼分工合作就能進行,社會就會“安然無恙”,或者說會欣欣向榮,相反,如果這種“計算”被破壞,那麼“經濟”就被會被破壞,“社會”也會陷入困境。基于貨币價格,不同人根據其個人的價值判斷進行的計算,被米塞斯稱之為"思想分工"(intellectual division of labor),它差別于斯密的勞動分工與哈耶克的知識分工,并且也構成後面這兩種分工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因為,如果不能進行經濟計算,人們就無法比較成本與收益,是以它的行動,也就是他對知識的利用就是盲目的,是以也就不會産生知識分工,沒有知識分工當然也就不會有勞動分工。借助于價格的計算,是一種利用“企業家知識”的行動,這種知識不同于哈耶克所強調的知識。

以上的論述表明貨币價格信号對生産的重要性。假如這樣價格信号被取消,就像計劃經濟那樣,用人為的價格去取代市場自發産生的價格,那麼一個社會的生産就是在黑暗中進行的,這種生産無法滿足生産者的生産與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相一緻的要求,即資源配置是無效的,這時一個社會将會陷入到貧困中。

經濟計算在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使消費者的選擇在決定資源配置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即使生産圍繞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展開,使社會分工參與者的預期偏好得到反映,這樣,生産與消費之間就不會出現嚴重的脫節現象。相反,任何對價格的強制性幹預,都會破壞這種複雜的計算關系,使企業家的生産與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之間産生“失調”。當兩者之間的協調被破壞時,就會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并降低社會福利。事實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種幹預行為都會必然地、毫不含糊地降低社會福利。

如前所述,計劃經濟之是以失敗,正是因為在沒有“市場價格”的情況下,人們不能進行經濟計算,是以整個生産過程都是盲目的。同樣,如果一個國家的市場過程被人為扭曲或壓制的,那麼它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即出現大規模的“失調”現象。

目前的經濟問題,正是可以從“經濟計算”受阻而産生的失調的角度來了解,它與計劃經濟的失敗是一個道理。比如國有化意味着大量資源沒有投入市場,沒有企業家的競相購買,這樣對資源的市場評估就不會産生,貨币價格信号在這些領域将消失,經濟計算過程在這些領域将停止出現,一個社會可以進行經濟計算的範圍将會縮小,這樣社會的福利水準必然下降。還有,各種産業政策與财政政策,也使價格信号扭曲,使企業家的經濟計算出錯,它導緻生産結構脫離消費者的需求結構,表現為當企業家把産品生産出來時,發現市場實際上沒有那麼多需求。

我們現在看到的“産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實際上是經濟計算被扭曲,協調秩序被破壞所産生的“産能錯誤”。停止對貨币價格的幹預,不斷地擴大經濟計算的範圍,那麼經濟就會不斷地改善,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就是這樣實作的。1978年的改革開放,二十世紀初加入WTO,都是擴大與深化經濟計算的範圍的例子,這也是中國過去成功的經驗。也就是說,中國的成功經驗與上述“理論”是一緻的。正确地“歸因”,是未來繼續走向繁榮的重要條件。

——END——

本文轉發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評論公衆号,作者朱海就,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