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家族發迹史:救棄嬰,興家運,晚清崛起的望族

作者:真水無香sdj

在中國近代史上,若論教育子女第一人,非梁啟超莫屬,他把9個子女全都培養成大才,在各自領域都是翹楚,梁家享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美譽。而同時代的安徽合肥李家,有一位母親生了六個兒子,出了兩位總督,四位一品大夫,兩個女兒都嫁得風光,家教方面能和梁家相媲美。

在發迹之前,李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到第六代,李家出了一位讀書人,李殿華自稱是“五十年不進城”的鄉下人,家有幾十畝地,他勤儉持家,生活無憂,所憂者唯有功名,但凡進城,必為考試。雖然考場屢屢受挫,仍然不肯扔掉書本。

李殿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為了供四個孩子讀書,不惜花血本請名師做私塾先生,家裡負債累累,借遍了親朋好友,因為借無還期,後來親戚都躲着他。每到年終,索債者如過江之鲫,隻好拆東牆補西牆,一日窮過一日。

然而命運弄人,心氣極高的李殿華,被殘酷的現實打了臉:大兒子李文煜,考取秀才後就原地踏步了。二兒子、三兒子也被宿命裹挾,沒什麼造化。小兒子李文安,看上去就不是一塊讀書料,身子弱,腦袋笨。古代學童,一般4歲啟蒙,8歲讀書,十四五歲中秀才,李文安13歲才勉強能讀通《四書》和毛詩,年年考,年年不中。

常言道:樹挪死,人挪活。眼看第七代就要全部淪陷,李殿華嘗試擺脫困境,做出了搬家決定,邊上就是一口古井,名為“熊磚井”,據說是明代熊姓官員挖的。鄉人都說,喝了古井的水,李家從此開始發迹。

作為李家發迹的關鍵人物,李殿華對家族的最大貢獻,莫過于他做出的兩個決定:除了搬家,還有收養棄嬰。

有一次,李殿華進城回來,偶遇一個得了天花高燒不退的女棄嬰。按當時的醫療水準,即便治好也會落下一臉麻坑。李殿華動了恻隐之心,他略通醫術,将這個女孩帶回家中診治,治好後收為養女,取名“巧兒”。李殿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善行,竟然帶來李家的驟發,不僅迎來家族的高光時刻,甚至影響中國曆史的走向。

從此,這個女孩在李家住下來,幫家裡做些農活和家務,既勤快又能幹。因常常需要下地勞作,女孩沒有裹腳,保持了天足。到了男婚女嫁年齡,李殿華見李文安和巧兒兩情相悅,就把這位“撿”來的妹妹許配給哥哥。

誰也想不到,娶了李氏之後,本來最沒讀書天分的李文安,屬于大器晚成,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突然開竅,靈光乍現,人生如同開挂一般,21歲中秀才,34歲鄉試中舉,38歲進京會試,與曾國藩是同榜進士,因“同年”而私交極好,這種微妙關系,對仕途之人的幫助遠超同鄉、同學。李家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從布衣走向望族,從安徽走向京城。

李文安的眼力極高,曾國藩發迹前,隻是翰林院修史的一個閑官,他就看出其人不凡,早早安排李瀚章和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其學“經世之學”。曾國藩尤其喜愛李鴻章,料定他是濟世之才。兩人日後能大紅大紫,師生情誼派上了大用場,得到了曾國藩的一路提攜,李文安下的一招棋全盤皆活。

李文安忠厚正直,為官清廉,入仕後官聲卓著。在刑部任職時,刑部大牢一南一北,相隔十多裡,關押數萬人,他不辭辛苦,每天認真巡視,嚴禁虐待囚犯,要求給囚犯盛飯一定要滿勺,親嘗飯菜的生熟。從家裡帶米煮粥,不讓晚上押來的囚犯挨餓。夏贈扇,秋捐衣,常備藥,實行“人性化”管理,獄中沒有病死者。

每逢秋審斬決案件,他都力求量刑準确,如有冤屈則予以平反,被世人尊稱“長者”。由于他做事良善認真,不很讨上司歡心,是以升遷很慢,卻為李家後人積功累德。太平天國起義後,他回鄉辦理團練,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好女旺三代”,這話在李家得到應驗。李氏生了六男二女,家族從此開枝散葉,六個兒子非富即貴。老大李瀚章,高中進士,官至兩廣總督;老二李鴻章,安徽最年輕的進士,官至直隸總督;老三李鶴章,骁勇善戰,被曾國藩贊為将才,授官通議大夫,為避嫌隐居故裡經商;老四李蘊章,善理财,曾掌管湘軍軍饷;老五李鳳章,在李家鼎盛時引退,成為家族的首富,以慈善而著名,赈災皖南時,活人數萬之多;老六李昭慶,李鴻章贊他可堪大用,可惜英年早逝。

李文安到京城做官,教育子女的重擔落在李氏身上。她智慧賢德,吃苦耐勞,遇事有“豁出去”的精神,對子女管教甚嚴。李瀚章、李鴻章兄弟在政壇強勢崛起,李氏非但不喜,反而惴惴不安。她經常提醒他們,不要得意忘形,要以盈滿為戒。李家權勢熏天,招緻清廷的監視,李氏嚴管家務,每天都要稽核日常花銷賬目,發現有不合理支出立即訓誡,平穩幫助兄弟二人度過信任危機。

李鴻章之名,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可謂如雷貫耳,他自稱是“破屋裱糊匠”,掌管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中興四大名臣”。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看來,整個大清帝國中,李鴻章是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争長短之人。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海外。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接到慈禧太後讓他協助捉拿的懿旨,淡淡地說了句:“我不做劊子手”,還對梁家照顧頗周。1901年李鴻章去世時,流亡在外的梁啟超寫下《李鴻章傳》,“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是梁啟超對李鴻章一生做出的最精當的評價。

李氏半生受苦受累,半生榮華富貴,李文安去世之後,她跟着李鴻章住在湖廣總督府裡。有一年,湖廣總督“換防”,李鴻章被調回北京任直隸總督,李氏本以為也要搬家,不料接任總督是大兒子李瀚章,于是繼續留在總督衙門。時人無不羨慕其福,民間戲言:“大清國換防,李母不買房。”

1882年,朝廷賞賜李氏人參八兩,聖旨還未送達,李氏就去世了,享壽83歲。皇帝下旨,靈柩所到之處,官員必須跪拜相送。從古至今,能享此待遇的婦女絕無僅有。去世後,朝廷又三次追封名号,晉升一品诰命夫人,李氏可謂恩榮至極。

李鴻章家族發迹史:救棄嬰,興家運,晚清崛起的望族

李鴻章母親像

李鴻章家族發迹史:救棄嬰,興家運,晚清崛起的望族

李鴻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