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作者:融媒雜志

臨近“七一”,不少新聞報道中使用了“歡慶七一建黨節”“喜迎七一建黨節”等表述。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近年來關于“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存在争議。

正确用法應該是什麼?關于“七一”還有哪些常見編校差錯?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

1.權威詞典無相關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漢語大詞典》等較為權威的詞典中,沒有“建黨節”的詞條和解釋。

2.黨史日志無相關表述

共産黨員網的“黨史日志”内容顯示,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紀念日。

解釋為: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紀念日。中國共産黨誕生于中華民族最苦難、最危險之時,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3.百度百科沒有相關詞條

百度搜尋“建黨節”,百度百科出現的是“中國共産黨建黨日”,又稱“中國共産黨的誕辰紀念日”。隻在詞條的中文名處标注為:建黨節。

詞條解釋為:中國共産黨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在反動軍閥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下,隻能處于秘密狀态,沒有公開進行活動的環境。在大革命時期,黨忙于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争,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

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産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上司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4.國家上司人沒有相關表述

在人民網“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資料庫”和“跟着總書記學黨史資料庫”中,搜尋“建黨節”,沒有相關表述。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5.《人民日報》近年來無相關報道

在人民網搜尋近些年的《人民日報》,沒有關于“建黨節”的内容。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6.黨史相關出版物中鮮有表述

近年來出版的關于黨史和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圖書中,很少有“建黨節”表述。多為“七一”“中國共産黨成立×××周年”的表述。

但“建黨節”已經成為大衆約定俗成的名稱,且在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被廣泛使用。

另外,大部分的月曆都把7月1日标注為“建黨節”。

在新聞月曆中,7月1日标注為“中國共産黨成立×××周年”。

可以确定的是,

據黨史工作者考證,中國共産黨建黨日為1921年7月23日。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對于“紀念日”的解釋是:發生過重大事情值得紀念的日子,如國慶日、中國共産黨成立紀念日、國際勞動節。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詞典中表述為:中國共産黨成立紀念日,沒有使用“建黨節”。

新聞報道在尊重大衆約定俗成稱呼的同時,應該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參考官方表述。

“七一”報道避免8類不規範表述

1.【把“慶祝”“喜迎”錯作“紀念”】

不規範表述: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周年

規範表述: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周年、喜迎中國共産黨成立×××周年

“紀念”的意思是用事物或者行動對人或事表示懷念。

2.【沒有“普通黨員”和“特殊黨員”】

不規範表述:“普通黨員”“特殊黨員”

規範表述:以普通黨員身份、特殊群體黨員

在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很多關于“普通黨員”“特殊黨員”的表述。

中國共産黨黨員,簡稱中共黨員、共産黨員或黨員,分為中國共産黨正式黨員和中國共産黨預備(候補)黨員。

,“普通黨員”一般隻在上司幹部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組織生活時使用。

是用來解釋“參加支部生活會,我們都是平等的、普通的一員,這也是作為共産黨員應盡的義務”。

共産黨員網的解釋是:可以用“普通黨員”這一表述,如“××同志不僅參加了黨員上司幹部民主生活會,還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了所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但在實踐中需慎用“普通黨員”的提法,以免産生歧義,因為我們黨内不允許有“特殊黨員”。

除此之外,一般情況下,不把沒有擔任上司職務的黨員稱為“普通黨員”。

《中國共産黨章程》第八條規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内外群衆的監督。黨員上司幹部還必須參加黨委、黨組的民主生活會。不允許有任何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内外群衆監督的特殊黨員。

黨章中有“特殊黨員”這個表述。

把“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不接受黨内外群衆監督”的黨員,稱之為“特殊黨員”。

也有一些新聞報道中提到了“特殊黨員”身份,一般是指特殊群體和有特殊情況的黨員,可以表述為:特殊群體黨員。

3.【把紅色歌曲錯作“黨歌”】

不規範表述:唱黨歌

規範表述:唱紅色歌曲、唱紅歌

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很多關于“黨歌”“經典黨歌”的表述。

比如:一起傳唱這35首經典黨歌;建黨百年,共享黨歌;唱響黨歌黨曲,倡導綠色環保;童心唱黨歌,巧手做黨旗;上黨課、唱黨歌、頌黨恩。

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廣大人民群衆創作出了很多歌頌中國共産黨和偉大祖國的歌曲,這些歌曲被稱為“紅色歌曲”,簡稱“紅歌”。

因為這些紅色歌曲基本上都是歌頌中國共産黨和偉大祖國的,且傳唱度高,廣大人民群衆耳熟能詳,且約定俗成,口頭稱之為“黨歌”。

在口語交流時,把這些紅色歌曲和歌頌中國共産黨的歌曲稱之為“黨歌”,也是說得過去的。

但在新聞報道、公文寫作時,

4.【把《國際歌》錯認為“中國共産黨黨歌”】

不規範表述:《國際歌》是中國共産黨的黨歌

規範表述:《國際歌》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歌

《國際歌》曾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的會歌,1922年至1944年為蘇聯的國歌。20世紀30年代末,蘇聯宣布社會主義勝利後,把《國際歌》作為蘇聯共産黨(布)的黨歌。蘇聯解體以後,《國際歌》成為俄羅斯聯邦共産黨的黨歌。

1931年至1937年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歌。中國共産黨入黨宣誓儀式一般程式的第一步為奏(唱)《國際歌》。

從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每次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5.【把“七一”錯作“七·一”“七、一”“七.一”】

不規範表述:“七·一”“七、一”“七.一”

規範表述:“七一”

新聞報道中經常把“七一”寫成“七·一”“七、一”“七.一”。

“七”字和“一”字中間不需要加标點符号。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定,凡是簡稱中1月、11月、12月這三個月的月數字與日數字相連時,中間應加上間隔号“·”,如“一二·九”運動、“一一·七”案件、“一·一六”批示;其餘不會造成誤解的月份的月數字與日數字相連時則不用間隔号,如“二二八”起義、“五一六”通知、“九一三”事件等。

6.【把“入黨誓詞”錯作“入黨誓言”】

不規範表述:重溫入黨誓言、踐行入黨誓言、牢記入黨誓言

規範表述:重溫入黨誓詞、踐行入黨誓詞、牢記入黨誓詞

臨近“七一”,很多黨組織開始重溫入黨誓詞、踐行入黨誓詞、牢記入黨誓詞。

但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了錯誤的表述:重溫入黨誓言、踐行入黨誓言、牢記入黨誓言。

中國共産黨入黨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随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中國共産黨的入黨誓詞,是新黨員在入黨時對黨和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也是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展現了黨對黨員的基本要求。

7.【把“佩戴黨員徽章”錯作“佩戴黨徽”“佩戴黨章”】

不規範表述:佩戴黨徽、佩戴黨章

規範表述:佩戴黨員徽章

黨員徽章是黨員身份的标志,黨員在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出席黨内重要會議活動,以及其他黨組織要求,佩戴黨員徽章的時間和場合都要佩戴黨員徽章。

近些年,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了錯誤的表述:佩戴黨徽、佩戴黨章。

黨徽是代表一個政黨的徽号。中國共産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是中國共産黨的象征和标志。錘頭是勞工的勞動工具,象征着勞工階級;鐮刀是農民的勞動工具,象征着農民階級。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黨徽是一個圖案,是不能佩戴的,隻能用于懸挂和制作。

中國共産黨黨員徽章,簡稱黨員徽章,是亮明黨員身份的重要方式。徽章尺寸為24mm×22.5mm×2mm,材質為鋅挂鍍仿金。

“七一”是不是叫建黨節?“七一”新聞報道規範表述來了

黨員徽章是用于黨員個人佩戴、表明共産黨員政治身份的象征和标志。佩戴黨員徽章必須嚴肅、莊重。黨員徽章應佩戴在左胸中間位置,不得使用破損、污損、褪色或不符合制作規定的黨員徽章。若與其他徽章同時佩戴,應将黨員徽章置于其他徽章之上。

黨章全稱是《中國共産黨章程》,是中國共産黨為實作黨的綱領、開展正規活動、規定黨内事務所規定的根本法規,是黨賴以建立和活動的法規體系的基礎,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和規定,具有最高黨法、根本大法的效力。

8.【把“交納黨費”錯為“繳納黨費”】

不規範表述:繳納黨費、黨費收交工作

規範表述:交納黨費、黨費收繳工作

交納黨費和黨費收繳工作,其中的“交納”“繳納”容易混淆。

《中國共産黨章程》第一條 年滿十八歲的中國勞工、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願意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黨的決議和按期交納黨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

《關于中國共産黨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的情況要作為黨務公開的一項重要内容。

來源:微信公衆号“傳媒茶話會”

作者:卓牧袅 媒體人

編輯:鄧汝濛 鄭淑憓

【聲明:本号為宣傳傳媒領域融合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平台,屬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