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作者:蟬說

一部《冰川時代》把遠古冰河時期場景,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在熒幕上。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我們不禁在想,地球冰河時期真的漫天都是冰雪嗎?

其實地球一共經曆了四次大冰期,分别是卡魯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和休倫冰期。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本文要說的是大約發生在24億年前~21億年前的休倫冰期,大雪陸陸續續下了3億年,全世界被冰雪覆寫,就連赤道周圍也是如此,地球就像一顆超大号雪球。

或許有人疑問,咱們人類從非洲走出才多久,頂多算6萬~7萬年,怎麼會知道24億~21億年前的事?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例如你在燒木棍,就算燒完了,火焰熄滅了,也能通過殘留的餘溫大概判斷時間。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科學家對沉積物展開研究後,發現了大量冰期沉積物,而且赤道周圍也有分布,根據現代儀器檢測冰期沉積物,就能大緻判斷冰期發生的時間。

在地球曆史中出現的衆多冰期中,休倫冰期十分特别,它持續了大概3億年,也就是說,地球在整整3億年期間,都在下着冰雪,這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冰期又是如何結束的?

首先咱們都知道,地球表面的熱能來源于太陽光。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太陽光屬于電磁輻射,當太陽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時,紅外線能量會激活物體内部分子和原子的運動,當運動劇烈後溫度就會提高。

然而太陽光又是太陽活動的表現之一,當太陽内部核聚變出現問題時,太陽散發的能量也有可能降低,是以引起地球冰期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太陽活動進入低谷。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除了源頭因素外,中間的熱能傳輸過程也是衆多因素之一,太陽在宇宙中并非固定不動,它也在以每秒220公裡的速度,圍繞着銀心進行公轉運動,周期即一個銀河年,大概是2.26億年。

如果太陽在運動過程中,遇到大量宇宙塵埃或其他物質,阻擋部分太陽光的照射,地球接收到了熱能減少了,溫度降低後,地表也會被冰雪覆寫。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後來據德國科學家Daniel Herwartz表示,導緻休倫冰期的主要原因是跟地球含氧量有關。

大約34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藍細菌,屬于最早一批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藍藻通過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在當下看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綠色環保”嗎?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但要知道的是,二氧化碳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的一種。

溫室氣體多了,地表溫度就會升高,溫室氣體少了,地表溫度就會降低。

起初藍藻數量不多,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忽略不計,但經過數億年的繁殖,藍藻鋪天蓋地,滿滿的都是,是以大量二氧化碳被轉化成氧氣,使得地球溫室氣體終于突破臨界值,地表溫度開始明顯降低。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當地表被雪覆寫後,另一個問題也随之出現,太陽光照射到地面,折射回太空的時候,會被溫室氣體吸收攔截後再反彈回地面,進而形成保溫層。

先抛開溫室氣體不談,雪地對太陽光的反射率更高,甚至超過90%,導緻太陽光的熱能對雪地的加熱效果不明顯,并且雪地還将地面珍貴的那一丁點熱能給牢牢鎖住。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本來溫室氣體多了,被雪地反彈的太陽光還能被重新吸收折射到地表,結果在藍藻的作用下,地球溫室氣體稀薄,更加留不住太陽光。

這件事出現了惡性循環,最後導緻休倫冰期的遠古海洋結冰厚度高達300米,地球在3億年間一直處于被冰雪覆寫的狀态。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如果地球冰期一直持續着,很難誕生出大量生命體,并且進化速度會很慢,然而事實證明,休倫冰期在21億年前結束了,到底是什麼力量導緻全球冰川融化,重新讓大地煥發生機呢?

在24億~21億年前,太陽活動并沒有發生劇烈變化,真正結束冰期的巨大力量來源于地球。

24億年前,下了一場持續3億年的“大雪”,地球變成一個“雪球”

在這個階段,地球内部活動劇烈,巨大的能量導緻地質活動頻發,全球大量火山不斷噴發,地球内部的熱能開始噴湧而出,海水溫度上升後開始融化冰川。

地球再次吸收熱量後,冰期逐漸結束,萬物複蘇後,有氧生物開始崛起,大量氧氣被吸收後産生二氧化碳,生物進化開始加速,生态也逐漸開始穩定。

#文章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