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作者:上海國際電影節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雪地中,躺着奄奄一息的媽媽,身邊跪着爸爸,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弟弟,驚恐又無助。小女孩轉身,艱難地走向蒼茫的大雪中,跪下:真主啊,我願用我二十年的壽命,祈求别讓媽媽死去。這是女孩在影片中的第三次跪下來向真主祈求。影片戛然而止。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此場景是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哈薩克斯坦導演達尼亞爾·薩拉馬特,呈現給觀衆的電影《離婚》中的最後一場。影片像一幅深刻細膩的鄉野遊牧社會畫卷,蒼涼而沉重,将觀衆帶入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哈薩克斯坦一個遊牧民族家庭的沉浮之中。展示了家庭悲劇的産生、發展與頂點,穿透了文化、宗教和政治三重次元對個體命運的綿延而殘酷的影響。

影片開頭,普通的遊牧民族哈薩克族人薩裡姆薩克,在村莊裡反對一夫多妻制的戲劇中扮演女性,作為觀衆的妻子覺得顔面盡失,提早離席而去。回家後,在夫妻倆激烈争吵中丈夫氣惱地說出“離婚”,根據當地的宗教傳統,隻要丈夫對着妻子連說三遍“離婚”,就意味着婚已經離了。到底說了兩遍還是三遍夫妻倆已經糾結不清了,卻從此撕開了家庭破裂的缺口。

從來沒想過離開妻子的薩裡姆薩克到處祈求解決辦法,并且向妻子解釋,自己脫口而出的是反串角色的台詞。妻子心裡卻有了深深的芥蒂,彼時正值蘇聯“婦女解放”的口号流行之時,宣傳男女平等,婦女可以有自主權,“想跟誰過就跟誰過”,從妻子夜晚一直推開企圖親近的丈夫和繼而把女兒擋在倆人當中,可以看出妻子心中已非波瀾微起。一個傳統的哈薩克斯坦女性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夫多妻制、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家庭環境中,突然蘇聯幹部如天神降臨,對那些女性說:“你們應該站出來了,你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将來,你們有決定權,你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你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希望一夫一妻制。”而結果是一些女性會迷茫、會懷疑,自我身份遊移不定。但另一方面,當時哈薩克斯坦的新體制對這些女性新的願望,并不能夠給予很好的保護。

本來是夫妻吵架,關起門來的誰都不知道的事,卻鬧得四鄰皆知,既荒謬又難以理喻。細思卻又合理,影片中沒有夫妻二人手捧經書拜讀和向真主祈求的鏡頭,但隻有七、八歲的女兒的三次跪地向真主祈求,都是有自己的壽命來換,可見其家族宗教信仰的根深蒂固。在丈夫和妻子心裡,你知、我知,真主更全知全能。于是有了前文提到的丈夫四處祈求解救方法。可見當時蘇聯的現代化政策與本土傳統信仰之間的激烈沖撞,反映出民族文化在政治大背景下的無奈轉型,個體生命對信仰的“執念”與突然植入大腦的新“規訓”的無所适從。

妻子有了離婚的念頭,外加村裡歹人慫恿撺掇,說鄰村的富人看上她了。此時老實巴交的丈夫又想出了馊主意:既然事情已經到這般田地,不如兩人各找個人結婚,然後再離婚,然後夫妻二人重新結婚。終于在丈夫眼裡很平常的一個夜晚,妻子在“歹人”的召喚中離家出走到了富人家,成為富人的第三任老婆。本來一夫一妻有一雙兒女的家,由于丈夫出演反對一夫多妻的戲劇,反倒把妻子變成了一夫多妻制的犧牲品,看似悖論卻又有源頭可溯,皆源于“執念”。第一層執念,是源于他們心中的“真主”教義。第二層執念,是蘇聯的官員提着槍強行灌輸的,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想嫁誰就嫁誰,想離婚就離婚。當堅定的民族宗教信仰和大肆宣傳的、不亞于宗教信仰的生活法則相左,同時混雜疊加在村民大腦中使其不知如何抉擇,讓其無所适從,是以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和“事故”。這兩層執念的交織,展示了個體命運如何在多重外部力量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糾纏,交織出了一幅複雜而糾結的心靈圖景。

電影中有一場戲隐喻性頗強,上級官員到村裡,嫌村裡沒有紅旗、沒有四處張貼政治宣傳口号,扯了一張紅布,讓他們挂在村委會的房子上。一村民站在房子上面挂,六、七個人在下面指揮,場面十分的喧嚣嘈雜,人人都同時大聲指揮卻意見不同,房子上的人不知該聽誰的大為光火。後來,駐村幹部作為蘇聯的代表,讓“願意為蘇聯去死”幾個婦女擠到屋内脫衣直到“露出短褲”,幾乎所有的短褲竟然都是“紅旗布”做成的。

說回到小女孩的另外兩次祈禱。第一次為了四口之家可以用四十年的壽命換取!第二次是媽媽離家出走,蓬頭垢面的爸爸讓小女孩揪着家裡的唯一一頭老灰牛的尾巴,讓老牛重新站起來,沒有成功。小女孩默默走到雪地裡,第二次跪下:真主,我願意用兩年的壽命換老牛的不死。如果說小女孩的角色承載了傳統執念的根深蒂固,那麼,大人們在槍的高壓下、紅旗的指揮下和智語的号召中的反常舉動,是新的執念的疊加的惡果。

問題來了,在這種環境中,人人都不能活得從容、自洽些嗎?非也,駐村幹部和村裡的好色之徒,恰恰是可以騎着馬引吭高歌、可以挖着鼻屎自娛自樂,可以找個理由,把村裡有姿色婦女召集起來,威逼利誘滿足自己的淫欲。相對來說,他們什麼都不信或者信之不堅,沒有“執念”,既沒有對真主的虔誠和敬畏,也由于是和“槍杆子”們站在一起,沒有遭遇像主人公家的悲慘遭遇。導演展示給觀衆的村裡“歹人”、“好色之徒”、“娶了三任的富人”,他們生活的一樂三癫,相對于主角薩裡姆薩克一家從容而自洽。

《離婚》是導演的處女作,一舉奪得今年的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為此導演醞釀了十年之久。故事徐徐展開,讓人漸入佳境,外部節奏看起來平緩無奇,内部節奏卻張弛有度,層層沖突,前後呼應。場景貌似粗粝原始,卻十分自然幾近原生态感覺,感歎導演沒有借助聲、光、電的“轟炸”,而運用客觀記錄式的叙事推進故事,影像風格寫實自然。也由衷的感歎劇中角色的天然去雕飾的表演,其中妻子的扮演者奧瑪洛娃·阿米拉,獲得了本屆金爵獎最佳女主角。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電影開放式結尾,在蒼茫的天地間、無垠的雪地上,孤零零的小女孩用壽命來換媽媽的生命的祈禱中戛然。這是一個關于生命、關于信仰、關于生命展開形式的追問,是一部交織着喜劇元素非典型的悲劇影片。電影通過展現家庭的破碎,揭示了執念如何疊加沖撞并最終摧毀了原本美好的人生。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政治理念,當它們變成了不容置疑的“執念”時,便有了割裂人心、破壞生命的力量。導演通過細膩的叙述和深入的人物刻畫,讓這一主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反思。

林國淑

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文學博士、副教授

感謝您參加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為了更好地了解電影節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提升未來電影節的服務品質和觀衆體驗,花費您幾分鐘時間,請根據您的真實體驗來填寫這份問卷,本次問卷不記名,感謝您的支援,謝謝!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
影評精選|金爵獎最佳影片《離婚》:人是自我執念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