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作者:文旅北京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平劇和國畫都屬于國粹藝術。以平劇的藝術樣式表現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傳奇人生,是一件有探索意義的藝術創舉。新編平劇《齊白石》截取20世紀20年代享有盛譽的齊白石“衰年變法”這段重要人生經曆,表現他執着于藝術理想,不為世俗功利所驅,隻為藝術求索,終于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的業績。

繪畫大師的人生經曆和精神内涵并不容易表現,盡管人們說“人品即畫品”,但世俗倫理與精神境界在畫家身上并不完全一緻。畫家的人生風景,主要靠一幅幅畫作呈現。塑造齊白石的形象,不表現他的繪畫不成,太多表現又會遮蓋他的性情、個性。《齊白石》重點刻畫人物,他在精神世界裡對自由的渴望、對故鄉的追尋、對母親的尊崇以及母親對他人生的引領作用,在演出中都有比較充分的表現。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新編平劇《齊白石》劇照

《齊白石》也表現了齊白石在藝術追求上的内心沖突:他不斷求索、不斷提升,由鄉村木匠蛻變為國畫大師。他有過被蔑視、被羞辱、被排擠、被打壓的經曆,也有過出人頭地、追求世俗功利的現實目的;他有過大紅大紫之時,也有落寞無奈之際。最終,他放棄了功成名就、養尊處優的優越處境,甘願為了藝術理想一改畫風,變法求新,明知這是險招、奇招,弄不好會将積攢的名聲毀于一旦,會把已經打開的盈利空間自行摧毀,讓一家人的生活重歸困頓,但他還是執着于一己意念,無怨無悔。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為他所熱愛的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人物、動物狀寫永恒的神韻。

《齊白石》保持了傳統戲曲一人一線貫穿的情節模式,同時也塑造了小夫人寶珠、戲曲大家梅蘭芳、北平畫界領袖周龢父、書畫商人蘇禮齋、齊白石精神上永遠的依靠——母親的形象。作為一部老生戲,它行當齊全。特别是還運用了表現主義手法,将齊白石的内心外化,塑造了兩個幽冥世界的精靈形象,他們亦仙亦道、亦神亦鬼,一個是“塵想”、一個是“神思”,一個是醜角、一個是花旦。“神思”,令人想到神妙之思維,代表超拔之精神;“塵想”,令人想到塵世之念想,代表功利之考量。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新編平劇《齊白石》劇照

英國戲劇理論家威廉·阿契爾認為,戲劇是危機的藝術。《齊白石》從齊白石的人生低潮寫起:他的孫子在老家生病,需要他拿錢救治,他的錢存在銀行裡,銀行卻倒閉了。他無計可施,無法可想,昏沉沉躺倒在銀行門邊、大街之上。危機也意味着轉機,此時衆多畫商圍堵上來,原來陳師曾将齊白石的畫作選送到日本去參加畫展,引起轟動,齊白石的畫作成為人們争搶的對象。此劇表現了齊白石人生藝術的辯證邏輯,在對立關系、沖突兩極中展開他的行為選擇,既表現了齊白石人生經曆的禍福相依、得失互補,也表現了他藝術道路的跌宕起伏、不破不立。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天賦異禀、貴為大師的齊白石也是一樣,他的寒門出身、外鄉身份,讓他在京城畫派中立萬揚名頗不容易。他如果安享晚年、墨守成規,至多也就是個庸常畫匠,可他就是不想被買畫的、求畫的人牽着鼻子走,去畫一些應景的、受人們熱捧的、可以賣個好價錢的畫作。他不想重複自己,不想畫那些行畫,他要開宗立派,獨闖一條新路。他自有過人之處:一大家子人需要他賣畫撫養,他也有過沖突、猶疑,“塵想”和“神思”在他心中不停争辯,可他最終還是舍現實之錢财,求藝術之義理。

文戲不“溫” “奇”上立意

新編平劇《齊白石》劇照

齊白石與梅蘭芳在藝術境界上殊途同歸,都是業界翹楚,并且惺惺相惜,不甘于安穩平正,而要出新出奇。他與周龢父不打不相識,盡管周對他居高臨下,不屑于他的畫法,可是齊白石卻不計前嫌,誠懇拜師學藝,最終海納百川,轉益多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讓周對他刮目相看、青眼有加、心悅誠服。

齊白石經曆過退畫毀畫、塑像毀像,每一次打擊也是藝術攀登的階梯。他廢寝忘食、以墨為食,創立了“紅花墨葉”“工筆蜂蛩”“寫意人物”“傳神花鳥”。青眼白眼也好,熱捧冷遇奈何,毀譽參半也罷,齊白石就是齊白石,他的創新之路、探索之路,猶如把自己放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毀掉舊我、鍛造新我。人生浴火重生,藝術爐火純青,他一直都是那個追求理想、自性光明的人。

《齊白石》結構完整,唱詞優美,文戲不“溫”,“奇”上立意。齊白石的氣血與他的畫作神韻有機融合,尋尋覓覓,悟得真谛,會心一笑,境界全開。總之,這是一部内容豐實、創意新穎的好京戲。

(作者宋寶珍,系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文聯特約評論家,圖檔由北京平劇院提供)

來源丨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