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羽未來之星比賽中猝死,誰之過

作者:藍鲸财經

藍鲸新聞7月1日訊(記者 郝妍)昨日,在印尼舉行的2024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标賽混合團體小組賽中,中國羽毛球隊的17歲小将張志傑突然暈厥,送醫後不治身亡。

這一新聞震撼了整個國際羽壇,蔡赟、謝定峰、昆拉武特、德差波爾等名将紛紛發社交媒體悼念。

與此同時,選手家人與不少網友質疑賽場救援不及時最終導緻張志傑去世。正值上升期的國羽未來之星倒在賽場,究竟是誰之過?

小将張志傑突然暈厥不治身亡,專家稱“錯過救援黃金時間”

2007年出生的張志傑2023年就進入國家青年隊,曾獲得過2022年全國U系列羽毛球比賽U15-17總決賽15歲組男子單打冠軍,2023年全國青年羽毛球錦标賽乙組男子單打冠軍、男團冠軍……是名副其實的未來之星。

他曾對即将開始的比賽充滿期待,在接受采訪時稱:“在之前,他們(指隊友)兩個知名度,包括實力上有可能确實比我高,自己肯定有些不服啊幹嘛的,也想通過自己的成績和比賽證明自己不比他們倆差……”

但在6月30日的混合團體小組賽中,張志傑突然暈厥,送醫後不治身亡。據中國羽毛球協會官網釋出公告,目前當地醫院方面尚未明确病因。

根據現場視訊,張志傑倒地後身體抽搐,坐在賽場圍擋後的教練想要進場檢視情況但被裁判阻止。直到張志傑倒地半分鐘後,現場的賽事醫療團隊進場。張志傑倒地一分鐘後,醫療團隊用擔架将張志傑擡出場外進行進一步救治。通過上述視訊畫面呈現資訊,張志傑姐姐和網友都對賽事急救專業度表示了質疑。

藍鲸新聞記者聯系到AHA美國心髒協會中華區主任導師、樂普醫療特邀技術顧問馬雪斌,他表示,根據視訊張志傑有較大可能性為心源性猝死,且賽事方有可能錯過了使用AED最好的時機,“從正常的窦性心率惡化到停搏,中間大機率會出現可除顫條件,這中間的時間是使用AED最好的時間,是以AED如果現場有,但拿過去的不夠及時也會錯過最好的時間,也沒有意義。”

與此同時,馬雪斌表示專業的賽事急救現場應至少配置三到四位保障人員,“如果一個患者倒地了,至少得三到四個人合作來施救。兩個急救員輪替按壓,高品質的按壓需要位置、深度、速度等各項名額合規,才能建立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有效的被動循環。”

事件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比賽主辦方醫療保障能力。AHA急救導師峰告訴藍鲸新聞記者:“目前基于馬拉松賽事的現場醫療保障和這個設施配備已有相關的團體标準,由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急救分會和中國田徑協會共同提出,是以現在馬拉松賽事上要配醫療人員、急救車、AED,還有急救跑者。此外大型綜合賽事比如奧運會等也會有比較完善的急救隊伍。但我們通過現場視訊來看,這場羽毛球比賽并沒有配備合格的現場醫務人員,連把人翻到心肺複蘇體位的手法都做錯了……”

賽程密集頻遭選手吐槽,林丹曾呼籲給運動員更多休息時間

張志傑之死也引發了大衆對于運動急救的關注,朱峰表示:“羽毛球運動看似對抗不大,但其實消耗很大。很多動作都是瞬時的無氧運動,容易導緻心率快速飙升,誘發潛在的心腦血管問題,導緻急症。這也是我們日常經常會在媒體報道裡面看到羽毛球場館經常出現猝死意外的原因。”

而此前羽毛球名将林丹也曾發視訊講述類似的問題,林丹認為由于羽毛球運動的特殊性和賽程過于緊密的安排,運動員時常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羽毛球因為節奏快,回合多,二次啟動和重心變化多,強度其實遠比網球大。但是網球運動員,打完一場比賽可以休息一天,再去打下一場。但我們羽毛球運動員可能休息時間不到12小時,就要打下一場了。國際羽聯能不能多為我們羽毛球運動員考慮一下,不要隻考慮一些完全無關緊要的規則。”

2018年林丹曾因密集的賽程安排一度變身“空中飛人”,據新浪體育報道,林丹曾一個賽季總共打了六項賽事,“從北京到馬來西亞是4651公裡,林丹在馬來西亞一輪遊,又要去戰印尼賽,而北京到印尼的直線距離是5193公裡,這來來回回,打東南亞兩站就要飛個二萬公裡左右。随後林丹奔赴德國打比賽,又要戰全英賽……不到五個月飛了将近六萬公裡。”

羽毛球比賽賽程密集幾乎是運動員的共識,另一位馬來西亞名将李宗偉也曾在2018年吐槽羽聯的“魔鬼賽程”,“希望與世界羽聯讨論一下,因為哪怕是自己被罰款,也無法按照世界羽聯的規定一年内如此高頻率的參賽。”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18年世界羽聯對羽毛球國際比賽的賽制進行了調整,世界排名前15的選手除了參加第一級别的國際大賽,還必須參加3站第二級别的比賽(全英賽、印尼和中國公開賽),5站第三級别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丹麥、法國和日本)以及7站第四級别比賽中的4站。照此計算,世界排名前15的選手一年要參加12項國際巡回賽系列比賽,如果再加上第一級别的國際大賽,一年的比賽任務在十六七項以上,選手們對此叫苦不疊。

根據世界羽聯釋出2024年全年重點賽事月曆,今年重點賽事超50場,幾乎每周都有大型賽事舉行。

國羽未來之星比賽中猝死,誰之過

如果運動員疲于奔命參加比賽最終倒在賽場,再完備的急救機制也不一定能保障他們的運動生涯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