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作者:果殼童學館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本文轉載自:mom看世界

不久前,我和大家分享了一篇關于孩子晚睡問題的文章,坦白自己曾是以而焦慮不已。

很多同學都留言說,她們也有着一樣的感受。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我注意到,評論區裡因為娃晚睡這件事而焦慮的,基本上都是媽媽。

家庭生活裡,媽媽們通常是那個關注細枝末節、打理日常瑣事的人。

我們家也是這樣,基本上都是老王管家裡的大事,而我更專注于孩子日常的生活習慣、學習情況、飲食健康等細微的事情。

比如,監督娃按時完成作業、遵守作息時間;

叮囑娃收拾好書包;在娃做作業時,提醒他們保持正确的坐姿;

操心娃的飲食,不能貪食,也不能挑食;

還得盯着他們每天運動的時間和強度夠不夠……

感覺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有時還會因為我管得多,摩擦出一些火星子。

之前,大寶用完東西總是不放回原位,導緻房間亂糟糟的。我這個潔癖和整理癖看着好折磨,忍不住會叨叨和提醒他。

‍‍‍‍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老王經常勸我:“别老在這些小事兒上糾結,孩子哪受得了這麼緊繃繃的。”

一方面,我覺得他說得沒錯,咱們當家長的,真的得多放放手。

但另一方面,我又會疑惑:很多事情如果完全不管,長此以往,孩子的成長會不會失控?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哪些是可以放手的小事

之前,微網誌冒出來一個熱門話題,“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育兒中,有小事嗎?”相信很多同學看到,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娃洗完澡不擦幹頭發就滿屋亂跑,弄的哪哪都是水,要不要提醒他,還是幹脆自己去清理水漬?

娃的房間總是亂七八糟的,就讓它這麼亂着,還是等他玩夠了我來收拾?

娃每天早上起床總是拖拖拉拉的,就由着他遲到也無所謂嗎?

娃總捧着電子裝置看,眼睛都要看壞了,我該不該限制下使用時間?

…………

這些問題真的越想越“窒息”,越想越心亂。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最近重讀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一書時,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一位母親控制自己蹒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大街上,我們不能說她是操控型家長,隻能說她很謹慎。這種操控十分适時,也十分适度,完全是為了滿足孩子對保護和指導的需求。

如果這位母親十年之後還在這樣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過度的控制,因為那時孩子早就可以獨立過馬路了。”

這讓我意識到,“是不是小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僅僅局限于當下的瞬間去思考,确實會覺得它是無解的。

然而,如果把同樣的事情,放到更長的時間刻度裡考量,就會有取舍的空間:

有些事情,不需要太較真。

比如,孩子正高興地用手拿着炸雞大快朵頤,家長卻急忙提醒他要用叉子和勺子,這可能會讓他覺得,怎麼連吃飯都有那麼多條條框框。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比如,孩子做完作業,高興地讓家長簽字,家長卻因為字迹不工整讓孩子重寫,這可能會打擊他寫作業的積極性。

再比如,孩子想穿上自己最愛的T恤,但因為天氣有點涼,家長就堅持讓孩子換上長袖,這可能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喜好不被重視。

比起未來可能持續産生的負面效應,當下想要限制的那一點點事情,看起來似乎就不那麼重要了。

有些規矩,不必那麼嚴格。

孩子放學後想先放松一下,家長卻堅持要求他先練琴,否則就會數落孩子。

或者非得讓孩子吃完所有蔬菜才能得到甜點,很容易讓孩子對健康飲食産生抵觸。

家長可能還會限制孩子和朋友的玩耍時間,或者嚴格要求孩子按時作息,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生活缺乏彈性和自由。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孩子不是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他們不可能總是表現得很完美。

我們應該接受他們偶爾的小叛逆,給予他們成長和探索的空間。

有些問題,也沒想象中那麼嚴重。

其實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舉着顯微鏡從孩子身上找問題,“沒事找事兒,小事變大事”。

孩子考試一兩次成績不如預期,家長就覺得天塌了:“怎麼會這樣?”“是不是不想學了?”“你為什麼那麼不認真?”……

孩子和朋友有點小摩擦,家長就過分擔心他們的交往能力,甚至會限制他們的社交活動:“你不許再和這個孩子玩了”“你以後少理那個壞孩子”……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孩子偶爾有點小情緒,家長可能就認為是行為問題,不停地追問:“你有什麼可不開心的?”“你生什麼氣?”“你是不是有什麼事兒瞞着我?”……

家長們通常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如果關注和管控變得過于嚴格,孩子就會被過多的規則所束縛,無法輕裝上陣。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小事管太多會怎樣?

當孩子不小心打翻顔料盒,弄得滿地都是的時候,你是希望他——

驚慌失措地想“天哪,我媽肯定會打我”,然後撒謊瞞着你;

還是能坦然地跟你說,“媽,咱家地闆被我搞花了,對不起”。

當孩子在數學測驗得了個不太理想的分數時,你是希望他——

沮喪地想“這次媽媽的表情,會比卷面分數還難看”,然後藏起試卷;

還是能主動向你發出邀請,“媽,幫我分析一下為什麼丢分吧”。

我猜,大多數人更願意看到孩子展現出積極應對的那一面。

但如果我們對小事管得太多、太嚴,就會讓孩子表現出退縮和逃避的狀态。

·對自信心的侵蝕

如果我們總對孩子的小錯誤進行批評,比如“你怎麼又把衣服弄髒了”,或“你怎麼就不能像别人那樣幹淨立整的”。

這種持續的、負面的評價,會讓孩子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己總是做不好事情。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影《小孩與鷹》

同時,這樣的态度也容易讓我們忽視或貶低孩子取得的成績。

當孩子興奮地分享他剛拿到的100分時,家長可能關注的是“你今天怎麼沒把水壺帶回來?”。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影《愚人節》

這樣的回應,無疑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們心中的喜悅瞬間冷卻。

還有一些家長過多關心小事,是出于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因為擔心孩子失敗或受傷,于是要求他們不可逾矩半步。

這就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可以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對創造力的扼殺

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比如畫畫時必須使用特定的顔色組合,或者玩具必須按照特定的方式玩耍。

如果孩子嘗試一件新事物時,我們總是緊緊盯着,不停地糾正他們犯下的每一個小錯誤,比如孩子在系鞋帶時嘗試了一個新的系法,就立刻被批評系錯了。

…………

那麼,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産生這樣的念頭:“我稍微出格,爸媽就會超級失望。”

如此一來,就會讓他們變得格外小心翼翼,不敢嘗試新事物。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對抗壓能力的削弱

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父母過分關注,就可能演變成孩子們難以承受的重擔。

這些小小的壓力一點點累積起來,最終就會變成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進而影響到他們面對真正困難時的勇氣和力量。

設想一下,孩子偶爾忘記收拾玩具,這本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然而,如果家長每次都小題大做,将其上升到“責任感缺失”的高度,孩子會作何感想呢?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視劇《小舍得》

·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總對晚睡幾分鐘或少吃幾口菜這類小事大做文章,孩子就會慢慢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藏起來,不再願意和我們分享。

如果我們過分限制孩子和誰玩或總監控他們的社交圈,孩子們在交朋友時可能幾會感到束手束腳,與朋友們相處時也可能變得不自在。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綜藝《少年說》

如果孩子有一點小失誤,我們就大聲訓斥,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無疑會在孩子心中悄然埋下叛逆的種子。長此以往,他們在與家長、老師等“權威人士”相處時,可能會變得越發抵觸和不配合。

而且,總被批評、指責的孩子,他們鮮有機會學習如何去體諒他人的感受,是以很難正确地了解和關心他人。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影《彩虹照耀》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這些小事為什麼讓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為何我們總會在瑣碎的事情上糾結不已呢?

我回想了很多場景,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對那些小事情的緊張和糾結,并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自己心裡的不安在作怪。

越是工作繁忙、家務繁雜、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就越容易在小事上跟孩子較勁。

對孩子的小事敏感,仿佛是在為自己心裡的焦慮不安尋找出口:

有可能,是對未來感到擔心。

比如因為擔心孩子将來在競争中落後,就會對孩子的成績、朋友、興趣愛好等很多事情上心,希望他們樣樣都出色。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視劇《天空之城》

有可能,是自己過去的經曆在作怪。

童年經曆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我們心中悄然無聲地生根發芽。随着時間的慢慢流逝,最終影響到了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像我就是從小就被告誡一定要不斷努力才能成功,一定要事事做好才能成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千裡之堤,潰于一蟻之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類的名言諺語,就像“鋼印”一樣,深深刻在了我的腦子裡。

于是,就會不自覺地對孩子抱有同樣的期待,哪怕是一點小失誤,也會被我們不斷放大。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還有可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比如,身邊有朋友會把自己的價值感和孩子的表現挂鈎起來。

孩子取得好成績,就四處炫耀;如果做得不夠好,就會擔心别人對自己的看法。

是以,朋友心裡那根弦總是繃得緊緊的,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家裡的氣氛也變得緊張兮兮的。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是以,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小事上對孩子過于嚴格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這樣?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我是不是在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還有一點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管孩子,隻是為了獲得“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

孩子慢慢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再像以前那樣,爸媽說啥是啥了。

為了維持“我還能管住你”的狀态,我們開始抓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放。

催孩子按時睡覺、叮囑他們别光吃肉不吃菜,潛台詞就是:“我說的都對,你得聽我的”。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曾經提到:

“一個人的關系可以分成兩部分,社會領域和個人領域。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争與合作、控制與征服。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了解和接受。”

這種珍惜是,“我珍惜你本來的樣子,我也珍惜我自己,同時我們也珍惜我們的關系,我們會出現一些碰撞,但我尊重你,也尊重自己,尊重我們本來的樣子。”

如果我們把權力規則引入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那家庭就會變成一個充滿壓迫的“權力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稍不如意就對孩子橫加指責。

當孩子做出一些讓我們不滿的事情時,作為“上位者”的我們似乎就有了理所應當的權力去發火、懲罰他們。

但這樣打造出來的,那道就是是正确的家庭秩序嗎?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電視劇《天空之城》

抓大放小,

不代表完全放棄

那麼,我們該如何防止在瑣事上過度消耗孩子的精力,盡量減少相關的不利影響呢?

·厘清輕重緩急

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應該明确區分哪些是關鍵的成長領域,哪些是孩子可以自主學習和探索的小事。

重要的事情,比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技能、道德觀念,需要我們及時關注和引導。

而那些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的小事,比如日常選擇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早餐等,就讓孩子試着自己做決定并承擔後果。

如果很難區分輕重緩急,還是想事事幹預怎麼辦?

可以嘗試給自己設定一個日正常則:一天最多隻能指導或糾正孩子三次。

當超過這個次數時,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要學會克制自己、耐心觀察。

堅持一個星期,就能辨識出哪些是需要特别關注的,哪些是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了。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關注長遠目标

我們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孩子的長期技能和品質上,而不是過分糾結于短期的瑣事上。

成長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人的節奏是不同的。沒有必要因為在某個領域比别人慢一步而感到沮喪,也不必在某次考試中得分比别人低就失去信心。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好目标,規劃實作目标的步驟,并且在他們追求目标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援和資源。

擁有了清晰的方向後,走得快與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路徑和持續前進的決心。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設定合理的期望

其實在小事上的很多糾結和沖突,往往源于孩子的現實情況與我們期望之間的差距。

我覺得你可以整理好房間,但你的房間卻亂得沒有下腳地;

我覺得你可以按時完成作業,但你卻遠遠超出了計劃時間;

我覺得你可以禮貌大方,但你卻在見到鄰居時一言不吭;

…………

這并不意味着他們有意和我們作對,很多時候隻是因為他們還在學習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來引導和支援孩子。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原因。

房間亂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整理的技巧,或者他們太專注于玩耍而忘記了整理;

作業拖延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某些題目感到困難,或者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還需要加強;

見到鄰居時不打招呼,可能是因為害羞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啟對話。

了解了這些背後的原因後,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幫助孩子。

對于房間整理,我們可以一起制定清潔計劃,劃分區域或按照清理的内容來制定一個階梯任務;

對于作業問題,我們可以坐下來一起讨論如何更有效地安排時間,或者尋找額外的學習資源來幫助他們克服難題;

對于禮貌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既自然又得體。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耐心和支援,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成長和适應。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鼓勵孩子自我反思

與其頻繁批評孩子,不如教會他們自我評估和反思。

比如,可以在孩子完成一項活動或學習任務後,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表現:

“你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部分是什麼?”

“下次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這個過程可以由家庭成員共同完成。

比如,在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或活動後,與孩子一起坐下來讨論:“今天我們做了XX,你覺得自己做得怎麼樣?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嗎?”

可以給孩子提供幾個行動方案,讨論每個方案可能的後果。比如:“如果你現在選擇玩而不是做作業,晚上可能會很匆忙,你覺得哪種選擇更好?”

當然,千萬别忘了,引導孩子反思,不能隻針對做得不好的事情,孩子做得好時,也要及時給予正面回報。

這樣,孩子才更願意主動反思自己,學會從經驗中汲取成長的智慧和力量。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重視溝通和了解

最後的最後,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真的很難克制住批評孩子的沖動,那麼至少我們可以試着去掌握一些更高效且不會傷害感情的批評技巧。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強調,在批評孩子時要謹慎一些,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讓他們形成消極的思維模式。

他建議采用以下兩個原則來進行建設性的批評:

原則一:精确性

確定孩子明确地知道他們的行為哪裡不妥,以及為何這樣做是不正确的。

原則二:積極性

在适當的情況下,用積極的方式向孩子提出批評,幫助他們看到改進的可能性。

塞利格曼還給出了一個可以進行有效的批評的公式:

有效批評 = 明确指出問題 + 提供積極的視角 + 說明行為的影響 + 提供改進的政策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比如說,我們想要批評孩子沒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

明确指出問題:“我注意到你這周有幾次沒有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這讓我很擔心。”

提供積極的視角:“我知道你也想把作業做好,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分心或者覺得作業太難了。”

說明行為的影響:“如果你經常延遲做作業,可能會影響你的學習成績,而且晚上趕作業也會讓你睡得晚,第二天精神不好。”

提供改進的政策:“我們可以一起想個辦法,比如制定一個計劃,或者在你做作業時我幫你監督時間。如果你覺得作業太難,我們可以一起找資料或者請教老師,這樣你就不會感到無助了。”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不僅了解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能感受到我們的支援和了解,同時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這樣的批評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積極面對問題。

當我們将注意力集中在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情緒宣洩或責備孩子上時,事情往往就會變得輕松很多。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寫在最後

管理學界和實踐界,曾經流傳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講的是企業制定正确的戰略很重要,但執行戰略過程中注重細節更關鍵。我認同這句話的觀點,教養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運動,而是落實一年四季的一日三餐,每天上學放學、每次寫作業練琴等等一件件小事裡。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正是通過這些小事細節塑造和實作的。是以,不能大而化之,必須着眼細節。

但,孩子畢竟不是标化的零部件,他們充滿多樣性和易變性,過早用刻闆的規則限制他們,雖然規範了他們的行為,但也限制了他們的潛力和創造性。

對待他們,不應該像流水線勞工,而像研發人員,應給予更多的自由和權限,允許他們突破限制、甚至天馬行空。就像世界著名創新企業3M公司,總是會留15%的自由時間給員工,任由他們自由發揮和創造。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文章來源丨本文轉自「mom看世界」,ID:xyzmom,科學教育,自然養育。在這兒,養娃既是科學,更是自然而然的藝術。參考資料丨1 中國青年報,九成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打擊式教育

2 Helicopter Parenting May Negatively Affect Children’s Emotional Well-Being, Behavior

3 張佳瑩. 父母過度教養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J]. 社會科學前沿, 2023, 12(5): 2526-2532.

4 何妍,袁柯曼,張明明,等.父母控制亞型及其對青少年适應的影響:基于潛在轉變分析[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3, 41(1):15.

5 劉方琳, 溫紅博, 張雲運, 董奇. 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焦慮的影響: 認知情緒調節政策與男性化特質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學, 2011, 34(6): 1390-1396.

6 蘇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原生家庭.

7 武志紅,為何家會傷人.

8 馬丁·塞利格曼,教出樂觀的孩子

“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我突然了解為啥那麼多孩子躺平了
  • 職場媽媽,無法“下班”
  • 即将升三年級,孩子的興趣班,我退掉了5個…
  • 不談學習的時候,兒子厲害得讓我感到陌生
  • 兩年前,我辭掉海澱“六小強”的教師編,現在我後悔了嗎?

|作 者 招 募 & 投稿|背景回複“投稿”,檢視詳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