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刊丨奏響萬物共生的八桂樂章

作者:當代廣西
讀刊丨奏響萬物共生的八桂樂章

白頭葉猴。通訊員 湯練宗 攝

如果要問中國的神奇生物在哪裡,那“必選項”肯定有廣西。涠洲島海域捕食的布氏鲸、三娘灣逐浪歡騰的中華白海豚、峭壁上跳躍的白頭葉猴……不論何時何地,廣西的生物總能占據“C位”,引來無數人的目光。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中國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廣西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一體化保護和修複,生态品質、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等均居全國前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誠如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裡克·索爾海姆在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西主場宣傳活動上盛贊那般:“廣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強的地域熱點之一,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在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守“鲎”這片海

北部灣是大陸重要的濱海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不僅擁有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海洋自然生态系統,也有人工建造的養殖塘、鹽田等,共同構成了多元濱海生态系統的一部分。這裡是布氏鲸、中華白海豚、綠海龜等海洋生物的家園,也是勺嘴鹬、黑嘴鷗、大鳳頭燕鷗、翻石鹬等水鳥的重要越冬地和補給站。

多樣的濱海生态環境、豐富的生物類群,讓北部灣成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沿陣地,為許多重要、瀕危的海洋和沿海生物提供了關鍵栖息地。在濱海濕地的潮間帶,生活着多種底栖生物,其中就有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鲎和圓尾蠍鲎。這些底栖生物是濱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支撐,也表征着潮間帶環境的現狀和變化。

6月15日淩晨5時許,記者跟随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來到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下村開展中國鲎月度調查。天空将露魚肚白,水鳥從頭頂飛掠,潮水剛退去,鲎在灘塗裡酣睡。協會成員和公民科學家們踩着泥濘的水道,一深一淺地走向灘塗的調查取樣點。

“你測一下海水溫度,再拉出一個8×8米的樣方。”此次調查的領隊劉承樞叮囑成員黃相圖做好準備工作後,就一起在樣方開展地毯式搜鲎工作,“那裡有一隻幼鲎,小心點别踩到了,大家在附近找找有沒有其他的鲎。”經過一番測量,這是一隻體長3.7厘米的圓尾蠍鲎,大家把它放歸海灘。

“4—9月是鲎繁殖和最活躍的季節,我們此次調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鲎的季節活動規律,以及遊客對它們的影響。從調查的結果來看,進入6月,鲎明顯比前幾個月活躍,我們擔心到七八月旅遊高峰期,遊客會對它們造成更大影響。”劉承樞說。

鲎作為标志着北部灣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環境情況的旗艦物種,保護鲎就是保護北部灣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環境。目前,随着中國鲎和圓尾蠍鲎都成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鲎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在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内,鲎的數量也在近年得到提升。

10年間,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建立了10個濱海濕地底栖生物監測樣地,識别了13個關鍵的濱海水鳥栖息地和9個鲎關鍵栖息地,建立了1個遷徙猛禽監測點;每年開展針對鲎、底栖生物、遷徙猛禽、水鳥、濱海栖息地威脅的調查和監測,并采取相應的保護行動,保護效果逐漸顯現。

讓人振奮的是,随着生态保護和自然教育的深入人心,公衆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提高。經過現場科普和講解後,大部分人會選擇放歸包括鲎在内的底栖生物。

讀刊丨奏響萬物共生的八桂樂章

調查發現的幼鲎,經過測量後被放歸大海。記者 鐘春雲 攝

年年有“鲸”喜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莊子·逍遙遊》将人們對鲸的早期想象定格在了2000多年前。如今,在北部灣涠洲島海域,就能看到鲸的傳奇。

每到冬春季節,涠洲島海域都會有“鲸”喜。若是海面上突然隆起一座10多米的“小山”,那是布氏鲸在捕食魚類。當它呼吸時,還會噴出兩三米高的水柱。每每有人拍攝到布氏鲸的視訊和照片,總會火爆網絡,大衆無不被這頭看似兇猛、實則溫柔的巨獸圈粉。

布氏鲸之是以光臨涠洲島,是因為這一帶有它們最愛吃的鳀魚、沙丁魚等大洋性叢集魚類。因捕食而驚起的魚群引來大量的紅嘴鷗争相覓食,場面蔚為壯觀。

布氏鲸是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水域的一種中等體型須鲸,一般有近岸型布氏鲸和遠海型布氏鲸兩個亞種,涠洲島海域的是近岸型布氏鲸。但是在前些年,涠洲島海域是否存在穩定的布氏鲸種群,并未得到科學證明,科研人員也僅是從當地漁民那裡得知一二。

2018年,北海市政府對外釋出消息,證明了涠洲島海域發現中國大陸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類生活群體——布氏鲸群。這一重大發現,得益于廣西科學院研究團隊從2016年起在茫茫大海上的苦苦尋覓。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缺少确切的大型須鲸栖息證據。直到廣西科學院研究團隊牽頭,組織了多次、持續的調查活動,通過漁民問卷調查、連續拍攝、海上實地考察等多種手段才首次證明:北部灣涠洲島海域分布有一個穩定的布氏鲸群體,那裡可能是布氏鲸重要的攝食場。

為了更好地保護涠洲島海域的生态環境,2018年北海市頒布施行《北海市涠洲島生态環境保護條例》,明确禁止向海洋傾倒垃圾和其他廢棄物,規定涠洲島、斜陽島島嶼及其海岸線向外6公裡的海域範圍為永久禁漁區。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團隊在涠洲島海域識别的布氏鲸群體數量,由2016年的10頭左右上升至2023年的近60頭。

潔淨的海灘、湛藍的海水、絢爛的珊瑚……作為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涠洲島除了擁有形态各異的火山景觀、海蝕地貌,還吸引了雙輻海葵、黑斑海兔、豹斑海參等多種多樣的海洋生物在這裡定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涠洲島,隻為一睹布氏鲸的芳容。

“遷徙客”紛至沓來

猛禽遷徙,是候鳥遷徙季節最壯觀的景象之一。北海市冠頭嶺是秋季猛禽遷徙的必經地之一,為萬千鳥類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近年來“出圈”的觀鳥勝地。

冠頭嶺地處大陸的最南端,三面環海,海拔約120米,山海一體的地理優勢,讓秋遷的猛禽可以利用日間的上升氣流節省體力飛越海洋。冠頭嶺的樹林植被可作為夜宿地,林間和海域的其他生物可讓猛禽取食,是以成為秋季東南沿海猛禽遷徙路線上的重要節點。

今年6月,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釋出了《2023年北海冠頭嶺遷徙猛禽監測報告》,冠頭嶺記錄到的猛禽達29種11335隻次,在曆年監測中數量并非最多,但種類的豐富程度在曆年資料中名列前茅。“三大主力”紅腳隼、鳳頭蜂鷹和灰臉鷹,仍牢牢保持着它們在冠頭嶺的地位,記錄數量遠超其他猛禽。其中,紅腳隼與鳳頭蜂鷹的數量不相上下,均接近3000隻次;灰臉鷹的數量偏少,接近2000隻次,仍遠遠高于數量排名第四的日本松雀鷹。

目送上萬隻次的猛禽南來北往,是23名監測員和200名公衆監測員在嶺上46天的監測期裡矢志不移的守望。他們的守望換來了喜人的成果:2023年是監測冠頭嶺遷徙猛禽的第14年,也是監測槍聲歸零的第2年。整個監測期的白天,幾乎沒有任何威脅記錄。但同時,在冠頭嶺開展的日間、夜間30次巡護中,記錄疑似威脅41條,夜間的威脅情況仍不能忽視,包括捕鳥網、手電燈光等情況。

“我們通過舉辦4屆以保護為目的的廣西觀鳥賽等一系列活動,達到了‘占領打鳥點’的效果。适合打鳥的地方,也一定是适合觀鳥的地方,如果嶺上都是觀鳥的人群,愛鳥人群就擠占了盜獵的空間。”劉承樞告訴記者。

持續關注候鳥遷徙與保護,北海市相關管理部門帶領着民間組織和志願者奮鬥在第一線,他們在冠頭嶺開展聯合執法,進行夜間巡邏,前往普度寺、紫霞灣等地點開展巡護,詳細檢查所有盜獵現象高發的地點。此後,夜間嶺上疑似盜獵的燈光明顯減少。

鳥類是生态系統的風向标,這些候鳥見證着生态變遷。如今的冠頭嶺山頂,秋季猛禽遷徙時人頭攢動,不再有猛禽因槍聲墜落,耳畔響起的都是觀賞猛禽翺翔之美而發出的贊歎聲:“哇!快看,是金雕。”

讀刊丨奏響萬物共生的八桂樂章

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态保護區成了白鹭栖息的家園。記者 劉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