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夯實黨在民族地區的組織基礎

作者:通州組工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促進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近些年來,青海省海北州率先建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走在全省前列的奮鬥目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奮力譜寫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品質組織篇章。

把準政治方向。青海省海北州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彙聚地,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6.8%,要聚焦政治首位建設重點任務,從政治上思考和謀劃組織工作,選人用人突出政治把關,教育教育訓練突出政治訓練,幹部管理突出政治監督,基層黨建突出政治功能,人才工作突出政治引領,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要求融入民族地區組織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要強化黨的思想建設,鞏固提升主題教育成果,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嚴格落實“第一議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組織生活會等制度,精心組織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育訓練計劃,深入挖掘和運用221基地舊址、“兩彈一星”精神、紅西路軍精神等紅色教育資源,反複學習“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思想,教育引導各族黨員幹部堅定不移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當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組織者、引領者。要加強上司班子思想政治建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監督檢查、巡視巡察、述責述廉、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的重點,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态化。

夯實組織基礎。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建強基層組織是關鍵。要注重夯實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以“1+10”聯系基層服務群衆工作機制為載體,落實州級上司包縣抓鄉、縣級上司包鄉抓村、鄉鎮上司包村抓社、村幹部包社抓戶的“四包四抓”責任制,形成黨的民族工作“有人管”、服務基層“有人做”的生動局面。紮實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工作,深入推廣“六小工作法”“一核五隊促振興”“黨員星級化評定”“甘青黨建聯建”等黨建品牌,抓好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着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落實“四下基層”制度,不斷強化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鄉村治理核心力,增強各族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整合各類組織資源,在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向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傾斜,組織實施好村級活動陣地改造更新工程和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大力培育鄉村振興示範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努力把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各民族大團結的“石榴籽服務陣地”。要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和發展黨員“八項制度”,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嚴格執行黨員“政治不合格”負面清單,深入開展“一名黨員一面旗”、“雙百一千”先鋒選樹、“黨員守承諾作表率”等活動,真正使每個黨員都成為維護民族團結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幟。

建強幹部隊伍。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要重視發揮好各民族幹部隊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的獨特作用,把“懂不懂民族工作、會不會搞民族團結”作為考察上司幹部的重要内容,做深做實幹部政治素質考察,牢固樹立正确的用人導向,真正把符合要求的各民族幹部選出來、用起來。要推動幹部跨部門、跨領域、跨條塊、跨層級交流任職,着眼于2026年州縣鄉上司班子換屆,提前謀劃、盡早着手,加大上司班子和幹部隊伍的分析研判力度,鼓勵和引導幹部到民族地區一線鍛煉,在民族地區、艱苦地區和複雜環境中摔打曆練、砥砺品質、增長才幹、服務為民。要充分發揮目标責任考核“指揮棒”作用,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納入黨的建設工作責任制,作為年度考核、績效考評的重要名額,考準考實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實績,推動幹部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職于行。要突出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以推進“智彙西海”工程、開展“海北人才論壇”等不斷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營造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良好人才工作環境。

系緊服務紐帶。堅持人民至上反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追求。必須把赢得民心民意和彙集民智民力作為組織工作的重要着力點,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六個一”活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發展鄉村産業和村集體經濟,做深做細鄉鎮基層政權建設提質增效“十有”工程,組織實施好村社“十有”工程,積極回應基層和群衆關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基層基礎。要堅持“小财政辦大民生”理念,傾注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農牧區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廁所革命”、人畜飲水安全提升等民生項目,加強與對口援州省市的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守望相助,鞏固拓展醫療教育“組團式”人才援州成果,讓各族群衆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創新推進“全域全季全時”旅遊示範州建立,全力打造“一核四聯七徑多點”的紅色研學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海北會培産業,拓展教育功能、順應社會需求、增加群衆收入。要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廣泛推行上司幹部“聯點服務”、在職黨員進社群“承諾服務”、村社幹部集中“坐班服務”等服務群衆常态化模式,促進各民族幹部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有效載體。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