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證史言志!一起聆聽這八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作者:安甯釋出

記憶從未褪色、曆史仍有回響。

它們從曆史的深處走來,帶着戰火硝煙的傳奇;它們無聲地诠釋過往故事,讓革命精神燭照複興之路。

在甘肅這片紅色土地上,有着光輝的革命曆史,留存着衆多珍貴的革命文物。一件件飽經滄桑的紅色文物,講述着當年的峥嵘歲月,留下了百年黨史的甘肅印記,凝聚着我們奮勇前進的磅礴力量。

今天(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3周年,新甘肅用戶端特别策劃推出系列有聲海報《曆史的回響》8期,讓我們一起聆聽紅色文物背後感人至深的熱血故事,共同追憶往昔光輝歲月。

證史言志!一起聆聽這八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新隴》雜志創刊号

《新隴》雜志創刊号01:21

1920年3月,甘肅旅京學生蘇蔭堂、範仲蘭、王金鑒、鄧春膏、鄧春蘭、韓樹淼、王自治等人在北平組織“新隴雜志社”,推薦王自治等二十餘人為“職員”,積極創辦《新隴》雜志,雜志為月刊,刊行一直延續到1930年9月。

《新隴》創刊号所發“辦刊啟事”中充分表明了其創辦刊物的初心與宗旨:“吾隴偏處西陲,交通不便……迩來新潮澎湃,一日千裡,回顧我梓鄉,長夜漫漫,暮氣沉沉……使我羲軒桑梓,峙立于現代潮流中,不至不能适存也”。

《新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為建黨前期深得隴籍學人和有識之士喜愛的進步刊物,對甘肅人民,特别是青年學生的覺醒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9年,當事人之一、原新隴社成員鄧春膏将包括創刊号在内的《新隴》雜志共計4冊,捐贈給了甘肅省博物館。

張一悟曾珍藏的《新青年》

張一悟曾珍藏的《新青年》02:05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雜志》,由陳獨秀于1915年9月創辦,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張一悟是《新青年》的忠實讀者。

張一悟(1895—1951),甘肅榆中城關鎮北關村人,任中國共産黨在甘肅的第一個組織——中共甘肅特别支部書記。

1918年,張一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在此期間,張一悟認真閱讀《新青年》《覺悟》《向導》等進步書刊,從中受到啟迪。其中,《新青年》對張一悟的思想影響最大。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初步較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張一悟觀察社會、認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論。現藏于甘肅博物館的這幾冊《新青年》,就是張一悟在求學期間所閱讀和珍藏的。

張一悟珍藏的《新青年》分别包括出版于1919年12月15日的第六卷第二号和1920年12月1日的第八卷第四号,内有李大钊《戰後之婦女問題》《唯物史觀在現代曆史學上的價值》和陳獨秀《再問東方雜志記者》《社會主義讨論》等文章。另有廣州平民書社編輯發行的第一期,出版日期為1923年6月15日,刊有《國際歌》《俄羅斯革命之五年》《共産國際第四次大會統觀》《共産主義文化運動》等内容。

張一悟于1951年1月3日在蘭州逝世,時年57歲。

人民抗日紅軍“告各界同胞書”

人民抗日紅軍“告各界同胞書”02:07

人民抗日紅軍“告各界同胞書”,甘肅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1955年征集于鎮原縣。薄光紙質,色微黃,油印,共計一頁,縱20厘米,橫27.7厘米。題為:“為了抗日救國要實作民主自由釋放上海愛國七大領袖”。主要内容包括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實作民主自由,釋放上海愛國領袖等。

1936年7月15日,沈鈞儒、章乃器、鄒韬奮、陶行知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呼應國共雙方停止内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停止“剿共”。同年11月12日,上海各界救國會舉行了紀念孫中山的活動,擔任主席團成員的史良也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内戰、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南京國民黨政府于11月22日深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在上海逮捕了沈鈞儒、章乃器、鄒韬奮、史良、李公樸、王造時、沙千裡7位救國會的上司人。由于7人都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是以被稱為“七君子事件”。消息傳出,舉世嘩然。各界人士都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抗議,要求無條件放人。

這件“告各界同胞書”昭示了聯合抗戰的緊迫性,也表明了人民抗日紅軍對“七君子事件”的态度:“我們為了抗日、為了救國,堅決争取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

王孝錫《解決中國問題的草案》手稿

王孝錫《解決中國問題的草案》手稿01:59

王孝錫(1903—1928),字隧五,甘肅甯縣太昌鎮人。

1924年考入西安國立西北大學。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帶領同學們走出校門,示威遊行,開展聲援上海勞工的鬥争。1927年八七會議召開後,王孝錫回到家鄉甯縣開展革命活動,同年秋,任中國共産黨邠(彬縣)甯(縣)支部書記。中共邠甯支部的建立,成為中國共産黨在甘肅的第一個農村基層組織。

在發展黨組織的同時,他還組織進步青年及學生,深入開展社會調查。通過深入調查和認真分析農村各階層的經濟狀況、政治地位以及對待革命的态度,于1927年10月寫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草案》。

《解決中國問題的草案》提出了解決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的15條辦法,主要有:一切地主之土地無代價地沒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歸組成蘇維埃政府的勞動貧民所公有,實作“耕者有其田”等。

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這份《解決中國問題草案》手稿共4頁,朱蘭格元書紙質,以墨筆書寫,縱26厘米,橫22厘米。内容有《解決中國問題草案》及“序言”等15條款,另有鉛筆書寫一頁,标7—11條文,内容與建立革命武裝有關。這份手稿是王孝錫革命實踐的總結與升華,字裡行間表現出這位隴上早期共産黨人所具有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

1928年12月30日,王孝錫在蘭州英勇就義。

紅軍智語

紅軍智語02:23

紅軍智語,甘肅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長征途中紅四方面軍書寫于木闆上的智語口号,縱98.7厘米,橫51厘米。征集于臨潭新城區。該物兩面有以墨筆書寫的文字各三行,一面内容為:“聯合各黨各派的抗日力量,一緻對日作戰”,另一面内容為“一切不願當亡國奴的軍民聯合紅軍抗日反蔣”,後落“紅軍保甯政宣”字款。時間大約在1936年8月、9月間。

1936年8月10日,當紅軍隊伍逼近臨潭的消息傳來時,布防臨潭的國民黨新編十四師魯大昌部第五團急忙撤往岷縣。8月14日黃昏,紅軍進入新城。據新城鎮老人回憶,紅軍隊伍入城時,有群衆自發在南城門夾道歡迎。紅軍占領新城後,接管了縣政府,并在街頭和駐地牆壁上書寫張貼“紅軍不欺壓窮人”“紅軍是窮苦人民的軍隊”等智語。1936年8月19日,紅軍在新城鎮召開各階級代表參加的千人大會,宣布成立臨潭縣蘇維埃政府。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各地開展抗日募捐活動,獻糧、捐款、參軍活動高漲。

另一件甘肅省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紅軍智語”,是長征途中紅四方面軍書寫的宣傳智語。木質,上以紫色墨筆書寫“創造西北抗日根據地”九個大字,後署“抗日紅軍政治部”小字一行。縱50.6厘米,橫98厘米。1956年8月征集于臨潭舊城。

紅軍長征途中用過的銅鍋

銅鍋00:57

銅鍋,甘肅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黃銅鍛制,通高10厘米,口徑19厘米,凹底折沿,主體呈半球形,柄部落缺。

這件銅鍋是1935年紅軍在百姓家休整後作為補償所留贈的,1964年6月18日,銅鍋的受贈者宕昌縣哈達鋪下街三隊王谟将該物捐贈甘肅省博物館。

哈達鋪是紅軍長征落腳陝北的重要決策地,也是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攻克天險臘子口後,紅軍部隊陸續抵達宕昌縣哈達鋪鎮,哈達鋪是當時商業繁華的集鎮,一條1.5公裡的街道,沿街商鋪林立。紅軍部隊抵達這裡之後得到了休整,并補充給養。休整期間紅軍嚴守紀律,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優良的作風感動了哈達鋪的老百姓。

“衛生豆漿”提盒

“衛生豆漿”提盒02:29

“衛生豆漿”提盒,甘肅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是中共甘肅工委秘書趙子明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以職業為掩護,在蘭州市黃家園開辦豆漿店期間使用過的器物。豆漿盒為木質提梁長方形,主體内外糊有紙皮,四面以墨筆寫有“衛生豆漿”或“豆漿”字樣。通高42厘米,盒長37.5厘米,寬18.5厘米,高24厘米。

趙子明(1894—1988),原名房思溫,字魯泉,山東省壽光市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4月入黨,擔任臨河街道黨支部書記。1936年2月,趙子明以天津《益世報》特派記者的身份,從銀川來到蘭州,開設“興隴派報社”,經銷天津、上海等地的各種進步報紙和刊物等。他常到東北軍駐蘭州部隊第五十一軍和蘭州各個機關、學校、工廠銷售報紙,宣傳抗日。随後,又在黃家園開設豆漿店。

1937年,八路軍駐甘辦事處和中共甘肅工委先後在蘭州建立。趙子明借給八路軍駐甘辦事處、甘肅工委負責人送豆漿的機會,彙報工作、請示問題、傳遞檔案。辦事處和工委的檔案、訓示,也多半是通過黨員或交通員來店裡喝豆漿的間隙,向他傳遞,黃家園豆漿店成為黨的秘密聯絡點。

1937年10月,中共甘肅工委正式成立,趙子明擔任中共甘肅工委事務秘書,負責給外地來蘭工作的同志解決住宿、介紹社會職業、給工委郵寄包裹、發開會通知、印刷檔案、傳遞消息等工作。去延安的進步青年和流散紅軍,都由他負責解決乘車問題。中共甘肅工委刊物《黨内生活》,也由他負責印刷。起初用油印,後來改用石印。白天,他在黃家園賣豆漿,需要印刷檔案時,傍晚到位于上西園的印刷所,連夜趕印,天亮之前,将印好的材料裝在菜筐底部,秘密送往中共甘肅工委。

紅軍用過的牛角水壺

牛角水壺01:21

紅軍長征途中用過的牛角水壺,甘肅省博物館藏,一級文物。用牛角制成,質地堅韌,造型獨特,口徑3厘米,底徑10-12厘米,對角長度為39厘米。1956年征集于岷縣南川區漩渦鄉。

牛角水壺是紅軍長征途中遺留在甘肅的生活用品。1936年7月初,轉戰川西的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在甘孜會師。根據中央訓示,會師後的紅二、四方面軍決定共同北上。7月上旬,紅二、四方面軍分别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北進,于8月上旬到達班佑、包座地區。為執行黨中央“速出甘南,搶占臘子口,攻占岷縣城”的訓示,紅二、四方面軍共同實施了《岷洮西固戰役計劃》,決定以三十軍、九軍、五軍組成第一縱隊,奪取岷縣城,以四軍、三十一軍為第二縱隊,奪取臨潭,趁敵人主力尚未集中洮、岷之前,先機取得洮、岷、西固地區,然後向天水、蘭州之間發展,策應紅一方面軍,開創革命新局面。

紅色文物

穿越曆史長河而來

每一個文物背後

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都埋藏着革命先輩無悔的青春歲月

讓我們在追憶紅色歲月中

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精神血脈

在新征程上攻堅克難、奮勇前行

(來源:新甘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