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作者:再建巴别塔

在場·微網誌裡的中國

文獻卡片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 編者按

目前,網絡空間中的公共讨論呈現娛樂性與社會性交織的特征,輿論場中議題的主題搖移與長尾效應凸顯。傳播學領域的相關探讨存在面向單一、邏輯斷裂、缺乏縱深考量等問題。董晨宇和林琦桁在《傳媒觀察》2024年第6期刊文,嘗試将“主題演化”分析思維遷移至傳播學中,選擇網紅李佳琦“怒怼網友”這一極具代表性的事件,從主題、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出發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并跨階段具體論述在時間脈絡推進下各節點的特征、關聯與演化邏輯。研究發現,主題與情感、行為呈現關聯偏移态勢,顯示出行為橫跳、情緒起伏的表征,但在極化與撕裂中也存在網絡結構的延續性;在演化過程中,情感與行為分别扮演着“黏連劑”與“節拍器”的角色,主題演化結構呈現出時空交織的複合狀态。受以上研究過程啟發,本文提出整合協同演進的網絡分析新思路,即一種橫縱整合、網絡間協同、動态演進的分析視角。

# 觀點精粹

1

主題演化這一概念和新聞傳播學有着天然的連接配接,其誕生之初便旨在追蹤新聞報道動向。

2

在主題演化結構中,情感充當着“黏連劑”的角色,黏合散落于輿論空間中的各個元素。

3

在主題演化結構中,行為起到了“節拍器”的作用,調節着主題與情感演進的節奏。

4

技術載體與社會情緒之間的互動,可能讓中國語境下網際網路事件的主題演化更為複雜,意義也更為凸顯。

# 關鍵詞

主題演化;社會網絡分析;網紅産業;李佳琦;情感;行為

# 引用格式

①董晨宇,林琦桁.“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對李佳琦“怒怼網友”事件的多元社會網絡分析[J].傳媒觀察,2024(06):24-34.

②董晨宇,林琦桁. (2024).“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對李佳琦“怒怼網友”事件的多元社會網絡分析.傳媒觀察(06),24-34.

論文正文

“哪裡貴了?”直播中的李佳琦皺着眉頭,回應網友認為79元某品牌眉筆價格太高的留言,“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麼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不久之後,“李佳琦帶貨怒怼網友”話題沖上微網誌熱搜。根據《2023年微網誌熱點趨勢報告》顯示,“李佳琦不當言論争議”在名人明星熱點社會事件指數中排名全年第二,僅次于“李玟去世”。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佳琦事件中,“就事論事”式的讨論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議題的生成如龍卷風形成“氣候”的過程一般,是多重因素互相制衡與博弈的結果。随着時間的推移與更多主體的卷入,話題中心不斷變動:網友的關注點從李佳琦事件本身轉移為就業、收入、國貨、直播等衍生議題,其中不乏情緒激動、立場鮮明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在如今的網絡公共事件中,類似的“長尾效應”普遍存在。那麼,如何結構性認識這種議題遷移的現象?又如何了解遷移背後的動因與邏輯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以李佳琦事件為例,對其中的主題演化(topic evolution)現象進行梳理。概言之,本文分别從該事件的主題、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出發,分三階段進行橫、縱面向的網絡建構、中心性計算與QAP分析,旨在歸納這一事件的議題長尾中展現的具象表征,探讨其動因和邏輯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一種網絡分析的新視角。

一、文獻綜述

(一)主題演化:一個跨學科概念與方法應用

“主題演化”是指主題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變化的現象,包括時間上新舊話題的更替及空間上主題的擴散/收斂等趨勢。參照生物學的“演化”概念,主題演化具有“可遺傳變異”性,主要分為内容演化、強度演化、結構演化三種模式。主題演化這一概念和新聞傳播學有着天然的連接配接,其誕生之初便旨在追蹤新聞報道動向。然而,目前這一概念主要應用在資訊管理、計算機領域,相關研究集中在對主題演化分析工具與技術的探索更新上,傳播學者則較少直接使用這一概念。

即便如此,這并不意味着傳播學研究對于資訊傳遞過程中的流變漠不關心。一些傳播學者從“傳播機制”出發,将謠言、流言在傳播過程中的流變作為研究對象。例如廖夢夏将疫情期間謠言的發展形容為“雪球”的滾動,呈現出大小、内容不同的語系建構下的多元主題情境;另一些傳播學者将主題演化現象稱為“輿論演變”“輿情生成擴散”等,對輿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多有考察。例如李菲等認為新媒體輿情傳播從線性到裂變經曆了萌芽期、醞釀期、發酵期、爆發期。

概言之,目前的網絡輿情研究偏向對技術層面的分析,呈現出明顯的技術主義傾向。這也導緻資訊管理、計算機學科視阈下“主題演化”相關研究具有極強的工具屬性,聚焦于方法論式的網絡輿情監測與應對路徑;相較之下,新聞傳播學領域較少直接使用這一概念,且相關的探讨呈現出概念多樣、表述模糊的特征。是以,本研究試圖進行跨學科的視角結合,将“主題演化”的分析取向與方法遷移至傳播學研究中,并建構出一套更加适合對社會傳播現象進行網絡分析的架構。

(二)情感演化與行為演化:主題的關聯概念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首先克服資訊科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在處理“主題演化”這一議題時的機械性。具體而言,本文在主題的資訊屬性之外加入情感和行為屬性。在既有的主題分析中,這兩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舊呈現出缺席的狀态。

一方面,輿情變遷并非隻取決于事件的事實本身,也受到外在情感因素的驅動與影響。網際網路語境下,數字媒介改變了情感流通的狀态,情感在傳播中積聚。情感是關注主題演化時不可忽視的一個層次。情感在形成後,進入擴散與流動階段,看似混亂無序,實則是一個受到社會規範等因素影響的文化過程。目前,已有學者對伴随主題演化展開的情感演化(emotional evolution)過程進行了有限讨論,不過,這部分研究普遍将情感進行較為機械的階段化、模型化處理。同樣,不少研究将情感作為連接配接資訊與行為的靜态中介,沒有涉及情感的動态演變過程。

另一方面,在情感分析外,使用者的行為分析對于了解社交媒體中的傳播也至關重要。目前對于網民行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互動”行為上,如在微網誌上的轉發與評論、發起與回應話題等。這些研究往往将網民的傳播行為與傳播意願相聯系,或将評論轉發等行為的堆積視為推動輿情形成的動因。相較之下,既有研究對使用者行為的探讨更多聚焦于表象層面,對使用者産生行為的内在動因、态度與立場缺乏關注。

可見,目前與主題演化相關的讨論大多存在四個問題:其一,大多數研究僅關注到“主題演化”中強度演化這一個面向,主要進行較為機械的階段呈現,而非對其結構變化過程進行具體探究;其二,雖有學者嘗試對資訊結構演化進行具體分析,但所聚焦的場域仍局限在較封閉的微信群中,未涉及更為複雜多變的公共輿論場;其三,現有研究對于情感、行為的探讨相對單薄,如将情感簡單歸類為積極或消極,或僅關注使用者的行為表征而忽視其深層意圖,缺乏對細節的縱深考量;其四,主題、情感、行為三者事實上是統一整體,可能會互相觸發與轉化,但現有研究多對這三者分别進行探讨,缺少串聯的努力。

基于以上探讨,本文嘗試将“主題演化”的分析思維與方法遷移至傳播學研究中。在方法上,基于對具體輿論事件的演進進行橫縱結合的社會網絡分析,在鋪開主題、情感、行為網絡的基礎上,結合量化資料分析與質化文本分析,跨階段、有層次地具體探讨時間推移下各節點的特征、關聯與演化邏輯,并據此嘗試發展出一種整合協同演進的網絡分析思路(見表1)。在研究對象方面,我們将處在娛樂與社會交織點上的網紅産業确定為切入口,選擇李佳琦事件進行分析。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三)為什麼是李佳琦:多元交織點上的網紅符号

“網紅”由傳統“名人”概念發展而來。不同于西方學界慣用的“微名人”(micro celebrities)、“網絡影響者”(online influencer)等概念,“網紅”是一個中國本土化的表述,帶有中國模式特殊的在地化特征。從曆史次元出發,自2015年淘寶首次提出“網紅經濟”概念,“網紅”一詞在公共話語中的使用頻率呈現井噴式增長,讨論熱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傳統明星。如今,網紅與明星在個體影響力、盈利方式、展演模式等方面界限日趨模糊,呈現出“網紅明星化”的趨勢。同時,“網紅”與社會文化、資本聯系緊密,在公共話語與商業話語中均有重大影響力,是一個處在社會、經濟與文化交織點上的新興群體。

具體而言,本研究之是以選擇“李佳琦怒怼網友”這一網紅相關事件進行案例分析,一方面,作為中國現象級網紅,李佳琦已經成為一種符号,代表着從草根到網紅、再到明星的一種身份躍遷,凝結了人們對于網紅的複雜想象;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社會行動節點,李佳琦連接配接着社會之中的大衆、商家、平台等多方主體,其角色身份隐含着多元沖突沖突。“李佳琦怒怼網友”這一事件發生後,迅速成為讨論焦點,并在後續不斷發酵中持續保持着高熱度。

此外,輿論特征上,這一事件具備明顯的“長尾效應”。換句話講,對于這一事件的輿論焦點呈現出明顯的主題偏移、發散的情況:網友讨論的重點從該事件本身擴散到對國貨、直播帶貨行業等的探讨。這也為觀察主題、情感與行為演化提供了合适的樣本。是以,該事件不僅局限于網紅産業的行業性問題,更牽連着一系列社會性議題;其傳播過程蘊含着網紅明星化趨勢下娛樂事件輿論的發酵邏輯。對這一事件的輿論動向加以分析,能夠直接呈現出輿論娛樂性與社會性之間的橋接與勾連。具體而言,本文将關注以下研究問題:1.李佳琦怒怼網友事件呈現出怎樣的主題演化過程?在這一主題演化的過程中,網友的情感、行為是否也随之演化?2.該事件的主題、情感與行為演化過程中,有何具象表征?3.從網紅李佳琦到更大範圍的輿論場,主題演化的動因和邏輯是什麼?

二、資料收集與研究方法

(一)資料收集

1.研究樣本選擇

微網誌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是中國網絡空間中社會參與和讨論的核心地帶,不僅容納了各社會主體宏大或具體的讨論,更是記錄了一樁樁社會熱點事件的演變軌迹;而微網誌熱搜詞條作為網絡空間中的節點,則是熱點事件演變、擴散的直接展現。是以,本研究選擇新浪微網誌作為研究載體,以2023年“李佳琦直播帶貨怒怼網友”及其一系列衍生熱搜話題為研究對象,對新浪微網誌熱搜詞條及詞條下社交媒體意見領袖與公衆的叙事文本展開具體分析。

具體而言,本研究的主要資料來自2024年1月微網誌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研究項目。根據資料顯示的發展節點,我們初步将事件分為三個階段,作為本研究的樣本提取時間區間。第一階段與“李佳琦直播帶貨怒怼網友”事件本身的資訊與細節相關,時間周期為2023年9月10日至9月12日;第二階段是圍繞“李佳琦直播帶貨怒怼網友”事件的更廣泛讨論,涉及國貨、社會問題等,時間周期為2023年9月13日至9月16日;第三階段主要圍繞直播帶貨低價壟斷争議等議題展開,時間周期為2023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

2.資料采集與清洗

在微網誌上,每一條微網誌文章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意義單元,文章與文章之間可能存在内容重複、實質意義缺失等問題。而話題作為文章的合集,收錄了圍繞該話題展開的不同文章、評論,資料量較大,清洗困難。是以,本文主要以微網誌話題為資料采集單元,但在編碼時也同時參考話題下文章、評論以歸納其主題等資訊。經采集,研究者初步獲得微網誌熱搜詞139條。

在對資料進行進一步爬梳和清洗的過程中,剔除以下三種情況的詞條共7條:其一為話題涉及違規不顯示(例如“新精英的傲慢”等);其二為涉及事件主體,但為長期性的固定詞條,含有大量與本研究所關注的事件無關的資訊;其三為非自然發酵,明顯是經由設計、帶有營銷目的的詞條(例如“京東晚8點直播買貨和老闆談”)。在資料清洗完成後,正式總樣本量為132條。其中第一階段樣本共60條、第二階段樣本共42條、第三階段樣本共30條。

(二)資料編碼與分析

1.制定編碼表

為觀察李佳琦怒怼網友這一事件中的主題偏移走向與情感、反應情況,本研究将分别對所收集話題的主題、情感、行為三個層面進行編碼,每個層面下設定若幹個屬性。由于本話題具有較強的特殊性,所涉及内容多與李佳琦、具體國貨等強相關,是以,研究者對所獲樣本進行了反複的整理與讨論,總結出10個主題屬性:社會議題、曆史議題、直播帶貨、價格、國貨、李佳琦及相關方、其他主播/直播間、其他社會人員、回應、蹭熱度(見表2)。在情感層面,研究者參照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提出的NRC情感詞典(NRC Emotion Lexicon)中的兩種情感極性與八種基本情感,以及大連理工大學中文情感詞彙本體庫中歸納的七類情感,整理出六種情感屬性:怒、哀、惡、驚、好、樂(見表3)。在行為層面,由于希望對更為具象的行為及傾向進行考察,本研究并不參照現有研究将行為簡單分為轉發、評論等,而是對網友在話題下貼文、評論區的行為表現進行整合,歸納出五種行為屬性:支援、反對、質疑、理性讨論、娛樂化讨論(見表4)。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2.編碼

本研究對132條微網誌熱搜詞條樣本進行編碼,編碼工作由兩名編碼員共同完成,并在編碼前就各個編碼類目的具體含義達成了共識。由于微網誌話題讨論場域中觀點極其混雜,具有複雜性,是以在編碼時,若話題中呈現了多種主題、情感、行為,則同時記錄,如李佳琦直播帶貨所涉品牌同款眉筆成本價不超10元這一話題,就同時涉及國貨、價格兩種主題。同時,兩位編碼員抽取總樣本數的10%(N=13)進行信度檢測,按照克裡本多夫α系數公式進行測算,兩位編碼員在主題、情感、行為三個層面上的信度計算所得α均大于0.80,符合要求。而後,兩位編碼員對樣本進行平均配置設定,完成後續編碼工作。

3.資料分析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利用可視化技術将社會網絡以直覺的形式進行可視化,使之便于觀察,幫助研究者發現其中的特點和規律。編碼完成後,研究者使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UCINET進行繪圖與資料分析,以描繪“李佳琦直播怒怼網友”在不同話題發展階段展現的主題、情感與行為特征。

具體而言,研究者首先分别對每一階段的主題-情感、主題-行為屬性的共現次數進行統計,制作成二模表以繪制網絡關系結構圖,并計算每一屬性的度中心性,以确定哪些主題是讨論焦點、哪些情感和行為在特定階段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次,本研究将上述二模表轉制成一模表,使用二次指派程式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分别驗證三階段中的主題、情感、行為結構是否具有相關關系,以觀察随時間推移這三個層面網絡結構的延續情況。為更直覺地觀察情感與行為的變化與對應關系,研究者進一步将情感、行為分别提取出來,統計不同情感、行為屬性下的主題共現情況,并同樣制作網絡關系結構圖、分階段進行QAP分析(見圖1)。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三、研究發現

(一)主題、情感與行為關聯偏移

為了回答研究問題1,本研究首先通過資料分析驗證了李佳琦事件中的主題偏移,并使其得以直覺呈現;更進一步,研究者通過網狀結構圖對主題、情感與行動三者進行了串聯觀察,歸納出在偏移過程中三者的關聯情況。

研究者分别統計各階段中,主題與情感、主題與行為之間的共現情況,并計算其度中心性(見表5、表6)。這一概念反映了節點在網絡中的中心地位。研究發現,在每個階段,情感與行為所指向的排名前三的話題,即焦點話題均一緻:第一階段為“李佳琦及其相關方”(degree=9.00)、“國貨”(degree=9.00)、“價格”(degree=6.50),第二階段為“國貨”(degree=8.83)、“價格”(degree=4.17)、“直播帶貨”(degree=1.83),第三階段為“直播帶貨”(degree=6.33)、“其他主播/直播間”(degree=5.33)、“李佳琦及其相關方”(degree=5.17)。由此,可直覺地觀察到三個階段中處于中心的主題的變換,即證明微網誌輿論場圍繞李佳琦事件展開的讨論存在主題偏移情況:聚焦點從李佳琦及其相關方轉移到國貨,再轉移到直播帶貨問題。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研究者進一步對主題-情感、主題-行為各屬性共現情況進行了網絡可視化制圖(見圖2、圖3),進而得以直覺觀察到各個階段主題與情感、行為之間的關聯與互動情況。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研究發現,在第一階段,網友的主要情感為惡和怒,行為主要為反對,并均與李佳琦及其相關方有最強的關聯,有如“何不食肉糜 尊重與邊界感”“你接受李佳琦的道歉嗎”等話題在讨論中出現。第二階段,最主要的沖突焦點從李佳琦身上轉移開,輿論矛頭主要指向國貨,情緒與行為呈現出沖突錯雜的情況,惡、好、樂、怒均占據中心,行為上也呈現出支援與反對并存的局面;具體話題既有正向情緒引導的“有哪些值得驕傲的國貨品牌”,也有負面情緒主導的“你工資減三千還剩多少花西币”等。第三階段,輿論焦點偏移至直播帶貨,并在偏移過程中卷入除李佳琦、國貨之外的更多的主體,中心情感重新回歸至惡、怒等消極情緒,而好、樂的積極情緒中心性滑落至最後,主要行為為反對與理性讨論。

(二)具象表征:起伏、極化與延續

為了回答研究問題2,本研究通過對不同階段下主題、情感與行為的拆解、中心度計算、QAP分析,歸納出這三者在演進過程中的具象表征。研究發現,在演化過程中不僅出現了行為橫跳與情緒起伏,在特定階段也會撕裂成極化的輿論傾向;然而,盡管在不斷的擴散、演進與搖移之中,主題軸線仍始終存在并進行統攝,使得主題與情感、主題與行為演變具有承接性、延續性。

第一是行為橫跳與情緒起伏。計算主題-行為共現情況中三個階段的行為中心度情況,可見在跨階段過程中出現了行為“橫跳”的情況:第一階段處于中心的行為為“反對”(degree=10.60),但第二階段處于中心的行為橫跳為“支援”(degree=3.70),第三階段“反對”(degree=5.70)又重新成為最主要的行為。

此外,由主題-情感共現中各情感三階段度中心性排名(表5)可見,前兩個階段中,情感“好”與“樂”均分列第二、第三,占據較為中心的位置。分析這兩種正向情感對應的主題共現情況,可見在前兩個階段度中心值最高的主題均為“國貨”,即這兩種情感的讨論主要圍繞“國貨”展開。而當行為中“理性讨論”的中心度從前兩階段較靠中後段的位置上升到第三階段的第二位,主題核心由“國貨”偏移到“直播帶貨”時,“好”與“樂”的中心性排名也随之滑落至最後。由此可見,當理性讨論回歸、話題偏移至新的方向,情緒也随之起伏更替。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階段中,沒有始終處于邊緣或占據中心地位的情感或行為屬性。是以,随着時間推進,當主題往不同的方向偏移,輿論場中的情感與行為也在不停地滾動、更替之中。

第二是情緒極化與傾向撕裂。本研究通過分析情感屬性下的主題共現情況,發現第二階段,“好”與“哀”(r=0.49,p<0.01)、“樂”與“哀”(r=0.57,p<0.01)呈正相關關系;第三階段,“好”與“惡”呈正相關(r=0.39,p<0.05)。換言之,在特定階段,這些情緒兩兩之間的主題網絡結構具有相似性,其所指向的主題高度一緻。

然而,這三組情感之間是互相沖突的。例如,有明顯消極傾向、表示反感與厭惡的“惡”與有明顯積極傾向、表示喜愛與信任的“好”在同一主題讨論場域下同時出現。具體而言,在第三階段讨論“海氏電器回應實名舉報京東”這一話題中,海氏電器舉報京東涉嫌低價壟斷。這一事件直接涉及雙方,網友在讨論中往往直接站隊,一些網友支援京東,認為這是“平台自己貼錢”,但另一些支援海氏電器,表示“這就是在扒廠家的皮”,由此,編碼結果中同時出現“惡”與“好”兩種撕裂沖突的情緒。可見,相較于第一階段更統一的情感傾向,當話題出現偏移,涉及到更多元主體,輿論場中可能會出現更明顯的情緒極化與傾向撕裂。

第三是相似性與延續性。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統計主題-情感共現中各情感在三個階段的中心度排名時,發現每個階段排名第一的情感都為惡或怒。由此可見,在李佳琦這一事件中,貫穿始終的中心情感為負面情緒。

研究者分别計算主題、情感、行為三者在三個階段的QAP相關關系,所得結果表明第一階段的主題分别與第二(r=0.51,p<0.05)、第三階段(r=0.54,p<0.05)主題顯著正相關。可見,雖然三個階段過程中主題存在偏移,但第一階段與第二、第三階段的主題網絡結構仍有相似性,主題内容具有延續性。

此外,研究者還将情感、行為不同屬性單獨抽離,統計不同情感、行為屬性下的主題共現關系,并計算不同階段下不同情感、行為主題網絡的QAP相關關系。經計算與整理,發現三個階段中,“理性讨論”和“質疑”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理性讨論與質疑的主題結構在三個階段均類似,這說明網友在對話題進行質疑時始終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态度。

四、讨論與結論

本文嘗試将“主題演化”分析思維遷移至傳播學中,選擇網紅李佳琦“怒怼網友”這一極具代表性的事件,從主題、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出發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并跨階段具體論述在時間脈絡推進下各節點的特征、關聯與演化邏輯。研究發現,主題與情感、行為呈現關聯偏移态勢,顯示出行為橫跳、情緒起伏的表征,但在極化與撕裂中也存在網絡結構的延續性。在讨論部分,研究将試圖從網紅李佳琦這一個案轉向更大範圍的輿論場,讨論主題演化的動因和邏輯。除此之外,也對文章的方法潛力作出說明。

(一)“黏連劑”與“節拍器”:主題演化中的情感與行為角色

在主題演化結構中,情感充當着“黏連劑”的角色,黏合散落于輿論空間中的各個元素。目前,中國公共空間中“弱勢感”蔓延,且這一感受已經從“就業失利”“生活困苦”的溫飽含義,拓展為“被剝奪感”“權利保障不充分”等社會分化含義。當李佳琦在直播間中問出“哪裡貴了”,站在社會情感結構的對立面,這種長期積累的無力、不公的普遍“弱勢感”便被瞬間點燃。網友質問着“79元對普通人來說意味着什麼”,将憤怒、厭惡嫁接在李佳琦事件上,引發第一階段關于李佳琦的讨論。在後續兩個階段的議題長尾中,不論是圍繞國貨、價格展開的讨論,還是直播帶貨低價壟斷的風波,社會普遍的情感結構為輿論主題奠定了基調,“怒”“惡”始終貫穿于各種話題的讨論中,并成為行為顯現、主題不斷向前翻滾的動力。可見,作為“黏連劑”的情感将橫向空間中的碎片化主題或行為元素黏合在一起;這種黏連狀态也形成了關聯勢力,在縱向時間軸上牽引着主題與行為結構的演進和變遷。

在主題演化結構中,行為起到了“節拍器”的作用,調節着主題與情感演進的節奏。網絡中的表現往往是現實社會的不完全“映射”,各方沖突夾雜着情緒化因素在網絡輿論中完成了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會偏離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在本研究所關注的行為屬性中,理性讨論與質疑行為往往同時出現,網民圍繞特定問題思考分析,而不輕易陷入情緒漩渦之中,進而使演化程序得以放緩;如在第三階段網友對于“底價協定”等問題作理性分析時,輿論場就呈現出冷卻狀态。支援或反對的行為始終處在網友行為的核心地位,且帶有明顯的态度偏向,表現出情緒化表征,進而觸發更多争議與互動,是演進過程的加速器;如在是否支援國貨蹭李佳琦事件熱度的讨論中,網友就迅速站隊,是或否之間不乏劍拔弩張的觀點交鋒,輿論漩渦迅速擴張。娛樂化讨論則通過幽默、誇張等方式,如制作李佳琦“哪李貴了”表情包等,脫離嚴肅、理性的讨論與分析,迅速推動輿論主題與情感的演進,也更容易造成偏離、扭曲的結果。由此,在作為輿論“節拍器”的行動表征的張弛控制下,結構網絡的偏移動态速度也随之調整。

(二)時空交織的複合演化結構

主題演化具有“可遺傳變異”特性,既具備“遺傳”的穩定性,也具有“變異”的差異性。演化不僅是資訊層面簡單的分階段主題轉移或情感、行為變換;也不僅是強度層面滾雪球式的範圍擴散、強度累積。“演化”過程構成了縱橫交錯的多重網絡結構,可以分别從空間與時間兩個次元加以拆解。

在空間上,輿論要素呈現出一種中心凸顯的延續狀态。随着網狀結構鋪展開,要素之間互相連接配接,具有黏連、繼承關系。首先,主題的偏移、演化并不是一個随意發散的原子化過程,主題并非随機“散落”,并非無規律可循,而是始終呈現出一個有中心的網絡。如在李佳琦怒怼網友事件中,從“李佳琦及其相關方”,到“國貨”,再到“直播帶貨”,三個階段居于核心地位的話題都與最初始的事件間有橋接節點,并随着網絡空間中或憤怒或愉快的情緒延伸出新的話題分支。進一步對主題、情感或行為進行要素拆解,可見貫穿幾個階段的屬性類目基本保持穩定,即網絡結構中的支點始終保持一緻,隻是各支點之間的相對關系與從屬地位出現了搖移。在李佳琦事件三個階段的網狀圖中,雖然如“國貨”“價格”“社會議題”等屬性的中心性随階段推進不斷起伏變換,但始終作為撬動議題的支點存在于輿論空間之中。

在時間上,主題、情感與行為的演變顯現出非線性、易觸發的跳躍狀态。演變過程并非随着線性時間軸勻速遞進,而是在情感的連接配接與行為的節奏調試下呈現出跳躍性、延續性并存的推進。一個話題可能在消匿一段時間後,遇到一個新的“輿論線頭”,被牽引與另一事件相橋接、組合,進而再次被引爆。如李佳琦事件程序中,關于李佳琦和國貨的讨論在9月中後旬就逐漸沉寂,但當10月末京東采銷“喊話”李佳琦,揭露其涉嫌價格壟斷,一時間又迅速掀起新一輪輿論,成為李佳琦怒怼網友事件的接續,網紅大楊哥、小楊哥、海氏電器、李佳琦的公司美one等主體逐漸被卷入其中,網友圍繞直播低價壟斷展開讨論。由此,主題演化在時間層面并不呈現出統一、勻速的狀态,而是在情感、行為、新輿論支點的交錯影響下,在延續之中快慢交錯、跳躍起伏。

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出發,中國當下的輿論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這種交錯與起伏,讓網絡公共事件的議題長尾變得更長,同時也更加難以預測。一方面,中國社會處在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必定會伴随着不斷更新的社會沖突;另一方面,公衆的主體意識與表達訴求也日益強烈。在這種狀态下,網際網路無疑承載了社會不同群體的情緒碎片。這些碎片恰恰将網絡公共事件作為載體,嵌入其中,進而“組裝”出不同的主題。例如,在2023年,“李玟去世”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于抑郁症的讨論,進而又引發了對于某綜藝節目的網絡輿論聲讨;“甯夏農場主跪地求水”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發聲,同時也包含了對于荒漠化、種樹治沙的讨論。概言之,技術載體與社會情緒之間的互動,可能讓中國語境下網際網路事件的主題演化更為複雜,意義也更為凸顯。

(三)整合協同演化的網絡分析:一種方法探索

以上對李佳琦事件輿論主題、情感與行為的演化分析,及微網誌輿論場中這三者的互動規律總結,是一種跨學科視角的應用嘗試,驗證了将“主題演化”遷移至傳播學的落地可能性:采用橫縱結合的視角對輿論場進行拆解分析與诠釋,可以觀察到主題在偏移之中的延續性,歸納出主題、情感與行為在演進過程中的互動邏輯;從不同思考軸線出發,所觀察到的網絡時空特征也有所差別。這種跨學科視角下的遷移應用,有助于我們跨越輿論場中“主題-情感-行為”的斷裂。是以,本文希望進一步抽離、凝練出整合協同演化的網絡分析新視角。

協同演進(co-evolution)的概念來自于生物學互利共生的思想,即種群間能夠互相依賴、互動、适應,而非互相競争或原子化生存。這一視角不僅關注網絡之間的互動演變過程,也涵蓋了元素個體與其所屬網絡之間的互動。受這一概念啟發,經以上實證過程驗證,本文提出整合協同演化網絡分析視角。這一視角是橫縱整合關聯的,既使用量化方法進行規律總結,也用質化思路進行原因诠釋,以關注網絡的不同面向與層次,規避工具化的機械理性或純思辨而缺乏根基的問題;這一視角是協同的,而非原子化、孤立化的,不僅關注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網絡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觀察整體網絡與另一個網絡的互相作用;這一視角跳出靜态的空間化思維和階段式劃分,關注時間性之中的具體網絡演進動态與交織過程。在全球關系複雜交織,聯系與區隔共存的當下,當現代性浪潮帶來更多待叩問的“不确定性”,希望這一整合式的、協同的、動态的研究視角能夠為新聞傳播學科的新發展帶來些許新的可能性。

董晨宇、林琦桁 | “黏連劑”與“節拍器”:網絡輿論議題的主題演化

(載《傳媒觀察》2024年第6期“在場”專欄,注釋從略。學術引用請參考原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