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作者:阿爾法心理學
一個心理咨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文/老K

昨天聽網易雲音樂的時候一直給我推薦哥哥和李玟的歌,說實話聽了之後真的挺難過的。

想一想,李玟去世也快一年了,當時我非常難以接受,一個那麼愛笑的人,對人對事都是極其認真負責就這樣離開我們了。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也難怪網友們當時難過,有一條評論非常紮眼:

善良的人容易抑郁,她将笑容獻給世界,将悲傷留給自己…

多麼真實啊,她把自己藏起來,永遠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露給大家,自己獨自忍受痛苦。這是一份底層善良品質。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而張國榮也何嘗不是如此,在哥哥離世前說的最後一句話便是:“我一生人無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這引發了太多抑郁患者的共情,一個人明明沒有傷害人、也沒有做壞事、甚至還為别人犧牲很多,卻最後受到傷害的是自己。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也難怪知乎上,有一天熱榜上很紮眼的有個話題:“為什麼壞人比好人心理強大,難道壞人不會内疚嗎?”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其實這種事情一般越想真的是越生氣,佛家總說因果輪回,如果善良的人總是沒有好報的話,那這個世界該多麼可怕?

但細細理性分析的話,有時候善良本身并沒問題,可有些善良的人本質不是善良這回事,而是性格的軟弱。

記得東野圭吾的《惡意》中有一段獨白非常經典:

我就是恨你,

明明你是那麼善良,

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

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作理想。

可是我就是恨你,

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你看,性格軟弱的人,一件小事就會招惹别人欺負你,這就是老話說的“升米恩,鬥米仇”。

如果雪中送炭幫助他人,也許會被别人記住恩情,倘若我們隻是錦上添花過多幫助别人的話,他人就會依賴你,認為你的好都是理所應當,這份善良在他人眼中也會顯得不值一提。

一個人沒有底線,就會招緻他人的侵犯,這就像國家一樣,沒有武裝的國家怎麼能夠避免他國侵犯呢?

後來看到武志紅的書裡也說過:“人沒有憤怒,猶如一個國家沒有武裝。”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沒有邊界的心軟,隻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隻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我們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與人為善、不能對他人刻薄,學會情緒管理是好的,肆意發洩情緒是不好的。殊不知憤怒和攻擊性本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人的本能。

如果一個人遇到委屈的事情不能表達自己的攻擊性,那就會使用非常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例如精神分析觀點中“本我”已經非常憤怒,但“超我”卻不允許“本我”表達憤怒,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自我”在其中過度偏向“超我”一起壓抑“本我”,這就會導緻内心産生更大的心理沖突。

本來心理防禦是服務現實環境的,但代價卻是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内心痛苦中。

其實我們最該明白的是,一個人是需要表達憤怒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人格萎縮,必然造成真誠流失,讓人隻能活在虛假的世界中。”

攻擊性就是最真實的一部分,它對于一個人的人格健康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回憶自己的經曆,那些最好的或者說最舒服的人際關系,絕對不是隻能接受你“好的”那種,而是你可以在關系中肆意表達“壞的部分”,這份關系才真實,才有意義。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以前我很害怕和别人産生沖突,但是那段抑郁症和焦慮症的經曆真實的讓我學會:如果在一段關系中我的善意得不到尊重的話,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翻臉。

因為我知道,在那種可以讓我做真實自己的關系裡,我才是開心的,那種要求我需要這樣或者那樣的關系中,我經常會成為犧牲者。

當一個人可以被允許“壞”,允許“攻擊性”,能讓一個人釋放出巨大的生命力,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

前有張國榮、後有李玟,為何太善良最後都抑郁進精神病院了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如果在關系裡太放肆了是不是會招人讨厭,那你要知道,你又不是瘋子,你會沒事招惹别人嗎?還有一點就是,人際關系中怎麼可能一直都是一片平和呢?沖突本身也是關系的一部分,我們害怕沖突本身就會讓自己在關系中産生巨大負擔的。而且關系也不會因為你害怕沖突就沒有沖突,隻不過你習慣在沖突中自己忍受,這份本來兩個人需要面對承受的部分,你一個人獨自承受而已。

要知道,你不是菩薩,即便菩薩的低眉背後也是金剛怒目的加持,如果你的善良沒有底線,那麼隻會遭人無情的踐踏。

善良可貴,請把它留給那些配得上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