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防風(發散風寒藥)

作者:言身醫社
防風(發散風寒藥)

中藥防風的功用記載首見于《神農本草經》。《本經》主要記載其在祛風、明目、止痛方面的應用,曰:“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名醫别錄》增補治“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内痙”,這是本品止痙功效的發端。《本草經集注》将其列入“諸風通用”諸藥之首,并稱其“殺附子毒”。《日華子本草》謂其治“風眼赤”、“止淚及癱緩”、“體重”、“羸損盜汗”等,為後世用于祛風通絡、勝濕升清提供了參考。金元時期,對防風的認識更加深入。如《用藥法象》謂其:“去肺實,散頭目中滞氣,除上焦風邪”,且首次提出防風為“風藥中潤劑”。《本草正》新加了“升舉陽氣,止腸風下血、崩漏”的作用。《長沙藥解》亦增補“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的作用。現代中藥學著作《中華本草》将防風功效總結為“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洩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防風(發散風寒藥)
風,是自然現象;防風,是防病防災之需。風,有正有邪。正常的風,一般不緻病。異常的風,侵害人體能緻病,就變成了中醫所說的“風邪”。風邪緻病情形多,中醫說“風為百病之長” ,可以了解為:許多疾病都可以由風邪所引起,許多疾病也會伴有風邪的特點或表現。治病的中藥,就有一味叫“防風”。
防風(發散風寒藥)
本品自先秦開始,一直以“防風”為正名。張志聰言其:“禀土味之專精,治周身之風症。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曰防風”。可見防風之名與其作用相關。之後《本草綱目》載:“防者,禦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認識與張志聰基本相同。據考證,曆代本草所載防風為目前所用正品防風,其别名有銅芸、回雲、屏風、百枝、風肉等。
防風(發散風寒藥)

中醫

中藥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幹燥根。主産于黑龍江、内蒙古、吉林、遼甯。春、秋兩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切厚片。本品氣特異,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淺棕、木部色黃者為佳。生用。

中藥防風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的功效。

注意: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及熱盛動風者不宜使用。臨床有服用本品出現過敏反應的報道,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适、惡心、皮膚瘙癢、灼熱、心煩等。凡對本品過敏者,當忌用。

防風(發散風寒藥)
《神農本草經》:“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久服輕身。一名銅芸。生川澤。”

《本草發揮》

潔古雲:療風通用,瀉肺實如神。散頭目中滞氣,除上焦風邪。又為去濕藥之使,風能勝濕故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主治秘訣》雲:味甘,純陽,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雲: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

東垣雲:防風,辛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凡瘡在胸膈已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證者,亦須用之。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之。又雲: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又雲:防風盡治一身之痛,乃卒伍卑賤之職,聽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風藥中之調劑也。雖與黃芪相制,乃相畏相使者也。又雲:防風身去人身半已上風邪,梢去人身半已下風邪。主治諸風。

丹溪雲: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昔王太後病風不能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則緩不急事,乃造防風黃芪湯數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使口鼻皆受,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善醫者宜取法焉。

防風(發散風寒藥)

《本草崇原》

防風始出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皆屬中州之地。春初發嫩芽,紅紫色,三月莖葉俱青,五月開細白花,六月結實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黃空通。

防風莖、葉、花、實,兼備五色,其味甘,其質黃,其臭香,禀土運之專精,治周身之風證。蓋土氣厚,則風可屏,故名防風。風淫于頭,則大風頭眩痛。申明大風者,乃惡風之風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無所見,而防風能治之。又,風邪行于周身,甚至骨節疼痛,而防風亦能治之。久服則土氣盛,故輕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李東垣曰:防風治一身盡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殘之職也。

愚按:《神農》以上品為君,羌活、防風皆列上品,俱散風治病,何以貴賤迥别若是。後人發明藥性,多有如此謬妄之論,雖曰無關治法,學者遵而信之,陋習何由得洗乎!

防風(發散風寒藥)

荊芥與防風

荊芥與防風均辛微溫,溫而不燥,長于發表散風,對于外感表證,無論是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還是風熱感冒,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痛等,兩者均可使用。同時,兩者也都可用于風疹瘙癢。但荊芥質輕透散,發汗之力較防風為強,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均常選用;又能透疹、消瘡。防風質松而潤,祛風之力較強,為“風藥之潤劑”“治風之通用藥”,又能勝濕、止痛、止痙,又可用于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證。

現代藥理

中藥防風主要含色酮類成分:防風色酮醇,5-O-甲基維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香豆素類成分:香柑内酯。還含酸性多糖、揮發油等。

中藥防風具有解熱、鎮痛、鎮靜、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鍊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真菌等有抑制作用。防風多糖能明顯抑制惡性良性腫瘤生長,提高機體免疫力。防風正丁醇萃取物可抑制凝血因子、血小闆和毛細血管的功能,有明顯的抗凝作用。

時間:2024
防風(發散風寒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