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修複六十年

作者:中國好産品

關注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書畫修複六十年

來源 l 浙江大學出版社

分享 l 書藝公社(ID:shufaorg)

張孝宅,書畫修複師,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師從著名的書畫修複大師陳雁賓(人稱“小揚州”),多年來為國内外各文博機關及藏家修複了一大批珍貴的古書畫作品。2012年,受聘參與中國美術學院“書畫裝裱與修複”課程教學至今。

本書以紀錄片式鏡頭娓娓道來張孝宅六十年書畫修複經曆的故事,雖樸實無華,但卻是一位書畫修複師在文物保護征途上的真實感受和動人事迹,其對修複工作的專注和執着将工匠精神诠釋得淋漓盡緻。其學藝時正值大陸書畫修複行業大師雲集的黃金時代,書中講述了他跟随當時頂尖書畫修複師們學習各類書畫修複技藝的過程,以及與著名書畫家和收藏大家們的交遊,還記述了其保護和修複書畫文物的一些經典案例,并對多種修複技術的研發過程,修複中使用的溶劑成分、溫度等進行首次揭秘。作者六十年積累的修複古書畫的經驗,特别是關于處理出土文物無法揭展,畫心黴爛、蟲蛀嚴重的修複經驗,對從事修複相關行業的讀者有一定借鑒意義。

古人雲:“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古書畫裝裱是對中國曆代書畫作品的裝潢,是保護文物和傳承中國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它既是一項實用的手工技術活,也是一項專業的高端技藝。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迅速成為熱議話題。被喻為妙手神醫的文物修複師,一時成為被追捧的網紅對象。然而光鮮的背後,他們的辛勤勞動和刻苦鑽研,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苦練場景,卻鮮有人道及。張孝宅先生《書畫修複六十年》一書,就為我們很好地講述了這方面的故事。

《書畫修複六十年》一書,講述張孝宅先生古書畫修複六十年生涯,從學藝開始到修複各類古書畫文物的故事。其中,如浙江省博物館藏東陽南寺塔出土的已成硬塊的宋代紙質七經卷,及溫州慧光塔出土的包裹佛經的絲織經袱,從一團泥餅修複成博物館珍貴文物,修複已成碎片的光緒帝禦書“波靖南溟”匾額手迹原件,使其恢複如初,皆是修複古書畫的極佳個案;将燒成紙灰的紙張上的筆迹複原使其能被識讀,以此為公安部門破案提供線索等,雖是張孝宅先生在文物修複和複原技術方面的經曆,卻也是他探索書畫修複技術用于其他領域的有益嘗試。此外,書中還有不少篇幅探讨書畫修複材料的重要性,以及書畫修複師與藏家的交往等,作者将這些故事娓娓道來,雖然樸實無華,也無驚人之筆,但卻是一位古書畫修複師在文物保護征途上的真實感受和動人事迹,對讀者而言,不乏啟迪作用。

書畫修複六十年

杭州市警察局提供的已被焚毀的物證

書畫修複六十年

修複後紙灰上的筆迹複原

最難忘的修複經曆

對一個古書畫修複師而言,一生修畫無數,會有許多難忘的修複經曆。在我的修複生涯中,迄今為止最難忘的,是協助陳雁賓師傅修複出土文物北宋紙質經卷《妙法蓮華經》,以及我獨立修複北宋絲質《紅羅繡花經袱》的經曆。

1963年,浙江省博物館将七卷北宋紙質文物《妙法蓮華經》送到杭州書畫社裱畫工場修複裝裱。社上司研究後決定由陳雁賓師傅主導,我作為助手來完成這項任務。這批經卷出土于浙江省東陽市南寺塔,該塔建于960年(吳越國時期),建造時間比杭州雷峰塔更早,建築結構保留着唐風,一千多年後因塔基下陷,于1963年4月23日一個風雨交加的深夜倒塌,塔内出土了130餘件文物,其中就包括這七卷鎮塔之寶。能夠跟随陳師傅直接參與這項高難度的文物修複工作,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畢竟許多書畫修複技術的傳授難以用語言表達,隻能在實踐中學習。那時,我學裱畫還不到三年,尚且不懂文物修複的深淺,得知該經卷是出土自我老家東陽的珍貴文物,便有一種親近感。在這次文物搶修和保護工作中,師傅就像主刀醫生,我則要扮演那個準确、快速為其遞刀、遞鉗的助手角色。

書畫修複六十年

東陽市南寺塔出土北宋紙質《妙法蓮華經》修複成果圖

經卷拿過來時,隻見其滿是泥土,由于長期深藏塔内,已經受潮發黴,并同泥土粘結在一起,成了一卷卷筒狀的硬塊。這批經卷紙質酥朽,稍加觸動就會呈片狀剝落,鑒于它年代久遠,是曆史價值很高的珍貴文物,不宜草率動手。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既不能幹揭又不能水泡,即便是當時已有40多年修複經驗的陳師傅,也從未遇到過黴爛殘損如此嚴重的情況。這些經卷能否傳于後代,能否長期儲存,關鍵在于如何修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既能揭開粘連成筒狀的朽紙,又不損傷經卷的方法。

發硬的經卷完全貼合在一起,無法揭展。我們分析其粘連的主要原因,應該是經卷出土後接觸了空氣,水分蒸發後墨迹中的膠質與紙粘連、紙張收縮。平時修複粘連的傳世文物,隻要把畫件鋪于桌上,用水濕潤畫心即可揭展,而這批經卷畫心長的有11米,短的也有9米,粘連成筒狀如朽木一般,普通的修複方法根本無濟于事。經過反複研究,我們決定采用一種由外向内軟化的方法。師傅找到了一條線索:據說舊時裱畫中有一種用蒸汽蒸畫的古法,但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失傳,具體如何蒸,蒸多久,濕度、溫度如何掌控,誰也不知道,周圍更沒人實踐過。反複考慮後,我們還是決定嘗試一下蒸汽法。

這次修複,是作為助手的我學習、研究、解決修複疑難問題的好機會。我們做好了充分準備,在傳統修複的基礎上一邊做一邊想辦法,并根據具體的情況随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在每道工序上都保證嚴謹。雖然師傅決定用“蒸汽法”,但他也沒有實際操作過。于是,在動手修複前,我們做了許多次實驗。師傅叫我發煤爐,用蒲扇對準煤爐的風口扇到火升起來,再架上鐵鍋放上蒸架,鋪一層紗布在蒸架上,然後取已經廢棄的舊手卷的空白拖尾代替出土經卷,包上紗布後放進蒸籠裡蒸。在實際的修複過程中,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每一個細節問題,包括為了避免在蒸的過程中經卷受潮膨脹而呈碎片狀脫落,我們按照經卷的寬度,在外面松松地圍上兩層薄皮紙,兩頭不封口,讓蒸汽從兩端透進去。我們不時揭開鍋蓋,觀察經卷的變化,控制火候以調節溫度,利用水蒸氣慢慢往裡滲透,并用手輕輕試探其軟化程度。蒸汽所特有的“鑽勁”和一般物體受熱膨脹後易松動的特性,使墨迹上的膠質逐漸軟化,表面幾層經卷慢慢松軟,但裡面的心子仍是硬的,可我們又不能蒸太久,怕表面幾層被蒸酥、蒸爛。

根據手的觸感和以往的修複經驗,我們時刻控制着火候和蒸的時間長短。若經卷還是硬的,說明蒸的時間不夠,還要繼續。我們一遍遍嘗試,邊蒸邊揭、蒸軟幾層揭幾層,揭不開便再蒸再揭,一個經卷要蒸好幾次才能慢慢掀開,而不是一次蒸好就能全部打開。最終,我們攻克了難度最大的揭展難關,揭開了七卷經卷。揭出土文物經卷與揭傳世文物經卷相比,不知要難多少倍,而在實際修複的過程中,碰到的情況就更多了。比如,經卷上的字會出現破損、脫落等情況,都需要我們耐心、細心地去應對。隻有親身參與,動手實踐,才能加深對書畫修複技藝的了解,認識到其中的難度和風險,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提升能力。

在揭取經卷的同時,還要随時控制它的潮濕度,太濕容易爛,太燥又容易脆。我們按先後順序,将經卷一層層、一片片揭開。每卷經卷均有一千多塊碎片,七卷共有上萬塊,每一塊都是這些文物的組成部分,是以在揭取過程中絕不能舍棄。碎片的大小,前後、左右、上下位置,都要編上序号,平置于準備好的油紙上。有些經文因蟲蛀、菌蝕而缺損,隻剩一點兒半點兒字迹的,我們也必須保留,原樣放回,有些腐朽部分的字迹已經移位變形,我們便用毛筆尖蘸水的方法矯正字形。

隻有碎片前後、左右、上下的位置在畫心中排布準确,才能友善專家辨識原文。最後,經國學大師馬一浮、原杭州大學古希臘哲學研究室主任嚴群、浙江省博物館原研究員黃湧泉等專家審閱無誤後,我們才按照修複傳世文物字畫的方式,染紙、補洞、托心定位。在裝裱這批經卷時,我們盡量做到保留舊氣,沒有講究華美的裝潢,而是用自己手工染制的棕褐色絹做包首,不配引首,也不加拖尾,經卷天杆的兩頭不封口,隻點朱色代之,地杆兩頭不裝軸片,同樣隻點朱色,使經卷整體色調和諧一緻,保持古樸的風格。經過艱難且漫長的攻關奮鬥,我與師傅圓滿完成了這批經卷的修複,将其交回了浙江省博物館。

古代的許多寶貴經驗和傳統技術,有些被忽視,有些則沒有被發掘和繼承,這無疑是一種損失。在修複這批經卷的過程中,我們變通古法的嘗試取得了成功,也證明了前輩口中流傳的“蒸汽法”行之有效,失傳已久的技藝被重新找回,曆史文物得以重制光彩。

書畫修複六十年

冊頁修複前後

慢工做出細活來

書畫修複工序繁多,最核心的是洗、揭、補、全這四道工序,細分步驟的話,還有二十幾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環環相扣,皆需修複師靜下心來認真對待。總而言之,書畫修複要慢工才能做出細活來。

接到書畫時,需要先了解作品的基本情況,包括其年代、質地、損傷狀況等。畫心有嚴重損傷、斷裂的,需用水油紙做襯墊保護,這些謹慎細緻的準備工作,是為確定修複是在畫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書畫修複的第一步是洗畫。為避免洗畫時污水對畫心造成二次污染,須先用軟毛刷去除畫心表面灰塵,然後取排筆蘸溫水一遍遍淋洗,再用毛巾一次次輕壓,吸出污水。如此反複,直到毛巾裡擠出的髒水由醬油色逐漸變清。溫水洗畫,不僅能軟化畫心背面的糨糊,還能溶解雜質,去除書畫表面的各種有害物質。清洗畫心時,心裡要有度,要掌握該畫的老舊程度,保留畫心質地應有的古意舊氣以及書畫表面的包漿。

揭是指将畫心從裝裱紙中分離出來,是整個修複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若操作不當,會斷送書畫的性命。揭的基本原則,是在不損傷原作形象、畫意的基礎上,幹淨地揭去覆褙紙和命紙。雖然傳統書畫的裝裱黏合劑是糨糊,使得修複具有可逆性,但也有不少古書畫正是因為揭之不當而斷送了“性命”。揭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揭、搓、撚等不同手法。能揭則揭,不能揭則搓,不能搓則撚,再不行就把該處輕輕磨擦至變薄,確定畫心背面揭勻、揭淨。在揭的過程中,手指力度要适中,力道輕了,就揭不到底,命紙揭不幹淨;力道重了,就會揭破畫心,影響畫面效果。

揭好之後,需要在受損的書畫上進行補、全,然而補和全不是全補,而是适合地補、适宜地全。畫心經過洗、揭之後,黴爛、蟲蛀、鼠咬等導緻的畫心斷裂、缺損處皆暴露無遺,此時要選擇合理的補料進行補綴。補綴的關鍵是補料的選配,補料須與畫心用料在質、紋、光、色四方面保持一緻。絹之粗細,紙之厚薄,稍有不同,視則兩異。補好的畫心厚薄一緻,一方面可為下一步的全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能讓書畫在以後的儲存過程中不易破損斷裂,可有效延長壽命。

補是一道十分花工夫的程式,總有圖快、圖省事的人想要另謀捷徑,于是有無良之工發明了“整絹托裱法”,我就曾碰到過。在接到明藍瑛的六尺絹本《雪山行旅圖》時,我不知怎地就生出一種同是杭州人的親近感來,見其畫心破損嚴重,破洞、蛀洞無數,更覺得惋惜、憤恨。前裱者為了友善自己不補洞,用了破壞畫心的“整絹托裱法”,使畫作在被裝裱成立軸後受損更加嚴重了。

所謂“整絹托裱法”,就是在破損的絹本畫心正面鋪好油紙,翻身刷于桌面上,揭去背面的覆褙紙及命紙後,将整塊絹當作命紙,然後直接托在舊絹本畫心背面并且排實。這種托法可以免去補洞的麻煩,但對畫心傷害很大,是人為傷害畫心的不道德行為。整絹托裱的絹本畫心與當作命紙的絹之間所用的糨糊,要比用在一般命紙上的糨糊厚得多。我在揭絹本畫心背面的這層托絹時,就刮出了厚厚一層黏稠的糨糊。如此稠厚的糨糊無疑是在給蛀蟲提供食物,該畫心連同背面的托絹都已被蛀空。此外,厚糨糊還會使畫心變硬,随着挂軸舒卷,黏合在外層的托絹被拉扯擴大,而裡層的絹本畫心會收縮變小。長此以往,外層的托絹不斷擠壓内層的畫心,内層畫心因無伸展餘地而皺起。兩層絹料不斷摩擦,久而久之,畫心會起空、破裂、脫落。藍瑛這幅《雪山行旅圖》便是典型的受“整絹托裱法”損害的執行個體。

書畫修複六十年

藍瑛《雪山行旅圖》修複前後

為搶救《雪山行旅圖》,我為其定制了刮磨口細補法進行修複。先揭掉絹本畫心背後的整幅托絹,讓絹心畫面厚薄統一,伸展度保持一緻,以此減少對畫心的磨損。整個畫心有破洞(大部分是蛀洞)共計1300 多處,不分大小皆依次修複,每一處破洞都必須經過刮口、補洞、打磨、染托紙、全色、接筆這幾道程式。如此,每一道程式都要重複1300多次,前後曆經9個多月才全部修複完成。最後的修複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獲得外界一緻好評。新加坡著名書法家、詩人,當時已八十七歲高齡的潘受老先生,在我修複的淡米色絹裱挂軸的裱邊上,做藍瑛《雪山行旅圖》真迹長題。“整絹托裱法”快嗎?快,但是萬萬不可用。同樣一幅畫,使用傳統工藝修複需要上萬道工序,很慢很慢,但慢工能做出細活。

在六十年的書畫修複工作中,我一直實踐着上述傳統的修複方法。每當遇到畫心稍碰即脆斷或酥爛如泥的書畫時,我都是依靠這些傳統的洗、揭、補、全的修複方法,清洗、揭裱、括口、補洞、全色、接筆,雖然實施起來非常費時、費力,但最終可使畫作延續壽命,長久留存。比如洗黴,傳統溫水淋洗法自然沒有用化學試劑清洗得快,但後者破壞畫心的修複是違背書畫修複原則的,這樣的快不可取。再比如揭裱,揭得快便掌握不好力道,不是有命紙漏揭,便是手重撚破了畫心,後面反而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彌補過失。在書畫修複中,慢就是快,這些費時、費力的修複方法,是真正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實拍書影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書畫修複六十年》

作者:張孝宅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印張:6

開本:大32開(140*210mm)

定價:68.00元

裝幀:平裝四色印

内文用紙:純質紙

書号:978-7-308-20666-2

定價 68元特惠7折 47.6元

目 錄

一份單純的喜愛群星聚首的杭州書畫社與滬上名家學藝我在故宮修複廠收藏大家與青年修複師小善亦含大愛不敢止步最難忘的修複經曆出土文物北宋經袱的搶救性修複當紙張化為灰燼,是否就是終點?探索紙灰修複托裱技術隻準成功,不許失敗的重任我們堅持的“修舊如舊”“名醫會診”與“加護病房”畫心背面看不見的努力葆光朱案踴良駒巧手便使容顔複?“這個瘋子!”慢工做出細活來傳下去的中國故事古老的技藝在大學課堂上活起來、傳下去後 記

圖文綜合來源出版社,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書畫修複六十年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xshufa活動報道,請聯系:shiyu798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xshufa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shiyu798

書畫修複六十年
浏覽結束記得關注@書藝公社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