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作者:說事小李

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生在舊社會底層,卻給了我們一段峥嵘歲月的縮影。她的兒子王震,從小就體會到了苦難,卻從未向命運低頭。在母親的影響下,他找到了奮鬥的方向,終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勳。

然而,就連在兒子成為國家的"封疆大吏"之時,這位樸實的農家婦女也從未改變自己的生活作風。她的一言一行,都彰顯着一種高尚的品德操守。當她離世時,王震是否如她的期望,給予最後的傳統儀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動人的母子情深,領略一代革命家風骨。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咱們從小就聽說過王震将軍,他是咱們新中國的開國元勳,當年随毛主席打天下,建立了新中國。不過,你可知道王震的母親董奇譜是個怎樣的人物嗎?董奇譜老人家一生坎坷,但她的品行操守卻令人敬佩。她生于1908年,小時候家裡窮得叮當響,從小就體會了人生的艱辛。不過,她從未向命運低頭,含辛茹苦把兒子王震拉扯大。

你别小瞧了這個小村婦了,她可是個人才。兒子王震小時候在家鄉讀私塾時,雖然隻讀到14歲就被迫辍學,但據說文字造詣還是不錯的。這都得益于母親的教導,董奇譜常給兒子講古今事理,灌輸道德品性。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16歲那年,王震離開家鄉,獨自前往長沙闖蕩。為了給母親買一條新頭帕,他放下身段拉洋車、做苦力。後來,他還加入工會、入黨,走上了革命道路。可以說,王震的革命情懷,很大程度上源于母親的言傳身教。

從此,董奇譜就成了一個革命軍人母親。那些年,她常為兒子在戰火紛飛中操心,時刻牽挂着王震的安危。到了解放後,董奇譜雖然離開了故鄉,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農家本色。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在西北新疆,王震讓母親住上了好房子,母親卻堅持回到家鄉,仍過着樸素的農村生活,哪怕兒子已是"封疆大吏"。有一次王震給鄉下的弟弟錢,準備修建氣派的"王家大院",董奇譜回絕了,嫌棄這有傷風化。

真是個淳樸民風的老人家啊!即便兒子是高官顯貴,她也隻想過最普通的日子,絲毫不擺闊氣。後來董奇譜年事漸高,兒子便把她接到江西,想好好侍奉這位慈母晚年。但在那裡,王震卻住在一間簡陋的土坯房,周圍還想種菜。雖然當地官員多次想為他們母子倆蓋新房,可王震堅持不改樸素作風。看來,淳樸質樸的品德,兒子王震也是從母親這裡學來的。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1970年,闆上釘釘的董奇譜老太太離世了,臨終前還盼望按照傳統給自己舉行土葬儀式。然而,為了響應國家改革火化運動,王震拗不過母親,選擇了火化。

一位普通農村婦女留給我們的,是一種古樸純厚的家國情懷。盡管當年家境貧寒,她卻時刻用誨人不倦的精神激勵着兒子。即使兒子後來成為國之重臣,她也始終堅持低調樸素的生活方式,淡泊名利。可以說,董奇譜的人生寫照了中華民族赓續千年的傳統美德。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通過這段動人心弦的親子故事,我們不難領會到董奇譜所代表的中國傳統婦德。盡管她隻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卻以自身的言行樹立了高尚的品德典範。

1970年王震母親去世,縣委詢問喪事規格,王震沉默片刻說了兩句話

在那個動蕩年代,她懷抱赤子之心,用樸素的人生智慧影響着兒子王震走上革命道路。即便兒子後來成為國之重臣,她也一直保持淳樸質樸的生活作風,從不擺闊氣、講排場。最後一刻,她雖然希望按照習俗舉行土葬,但為了響應國家号召,她的兒子王震硬是給她舉行了火化。

這或許是董奇譜一生中唯一一件未了的心願。但究其本質,這正展現了她對黨和國家的那顆赤忱之心。她雖是一位普通人,卻用自己的人生诠釋了中華民族最質樸的家國情懷。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當重溫這種純樸的傳統美德。#頭條首發大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