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戰國策》中秦策四的第二篇《薛公入魏而出齊女》,主要内容是講孟嘗君離開齊國之後,為了對抗齊國,就答應了出任魏國國相,而他要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魏王休掉齊女,也就是斷掉與齊國的聯姻,而韓春建議秦王赢取齊女,便可連齊壓魏。
盡管進入戰國時期,對血緣關系的關注有所降低,但是聯姻這種政治形式,依舊是最為牢靠的結盟方式之一,這就決定了各諸侯國王室的女子,就會成為充當着政治聯姻的人物。
而諸侯之間的聯姻,不僅僅是一個女子的嫁娶,更多是諸侯之間政治聯盟的外在表現,影響力也不隻是一個後宮女子。
一場聯姻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朝堂勢力的博弈,與哪個諸侯國聯姻,必然代表着朝堂上有着對應諸侯國的勢力。
這些人會對整個朝堂的局勢形成影響,讓一國的決策産生影響,這種決策雖然無法徹底的偏轉政策方向,但産生的偏差足以影響許多事情。
這也是孟嘗君進入魏國的時候,為什麼要提出驅逐齊女的原因。
他很清楚自身是齊國的眼中釘、肉中刺,齊國必然會想辦法影響魏國的朝堂,那麼,他充當魏國國相,就不得不和朝堂上深受齊國影響的朝臣們進行鬥争。
而這種鬥争,也恰恰是消耗他實力和精力的手段,一件小事就足以折騰的他什麼都做不了,最後說不定還會引起魏王的反感。
是以,他用這種态度表明了兩點,一是魏王是堅決支援他的,二是與齊國有關的事情他不會手下留情。
有了這樣的表态,魏國朝堂上偏向齊國的人也就要斟酌一下,是否值得為齊國冒險,也能篩選出那些支援齊國的鐵杆人選。
這是這篇策文發生的前提,後續的影響便是在秦國這裡,因而這篇策文才會在秦策裡面。
原文
薛公入魏而出齊女。
韓春謂秦王曰:“何不取為妻?以齊、秦劫魏,則上黨,秦之有也。齊、秦合而立負蒭,負蒭(chú)立,其母在秦,則魏,秦之縣也已。珉欲以齊、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請為王因珉與佐也。魏懼而複之,負蒭必以魏殁世事秦。齊女入魏而怨薛公,終以齊奉事王矣。”
譯文
薛公田文進入魏國,就讓魏王休棄了後宮的齊國女子。
韓春對秦王說:“為什麼不娶齊女為妻呢?用齊、秦兩國的力量威脅魏國,那麼上黨地區就會落入秦國手中。齊、秦聯合去擁立魏公子負蒭,負蒭得立,他的母親在秦國,那麼魏國就成了秦國的屬地了。韓珉想用齊、秦的力量脅迫魏國而使薛公處境困難,公子佐想使他弟弟的地位穩定,我請大王利用韓珉和公子佐的力量。魏王恐懼而讓齊女返魏,負蒭必會終身讓魏國事奉秦國。齊女傳回魏國,她會怨恨薛公,必将讓齊國事奉大王了。”
解析
韓春給的建議就是讓秦王娶了魏國休掉的齊女,也就趁機和齊國達成協定,利用齊女和魏公子負蒭的怨恨,使得秦國能夠獲得最大的好處。
這個建議聽上去很好,感覺如果能夠達成的話,确實是秦國大有好處。但,仔細想想,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所在。
首先是魏公子負蒭,他身上留着齊國的血,并不意味着他是站在齊國的角度考慮,或許在複仇、奪回王位的時候,他會想着依賴秦齊兩國的力量,讨好秦、齊兩國。
一旦他成為魏王,那麼他的立場立刻就會發生改變,就會站在魏國的角度考慮問題,迅速舍棄之前的承諾。
哪怕是最為牢固的盟約,也不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而是先站在自己的利益方考慮。
魏公子考慮的是如何拿到魏王的權柄,而魏王考慮的是如何確定自身的利益。
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秦國在晉惠公和晉文公身上都嘗過,扶持的人成為國君之後,立刻反悔之前的承諾,畢竟“此一時彼一時”。
第二便是秦國内部的政治勢力并不一定允許。
魏國和齊國有聯姻,魏國的朝堂上有齊國的勢力,秦國也同樣有其他諸侯國的勢力。
比如秦惠文王娶了韓女,南韓的勢力在秦國是占據上風,而秦武王死後,秦昭襄王繼位,因為其母親宣太後出自楚國,南韓的勢力就遭到排斥,楚國的勢力占據了上風。“秦國四貴”,都是源自宣太後的親戚,也都是屬于楚人。
現在,韓春想要引入一個齊女,那就意味着要對秦國的朝堂勢力進行一次洗牌,哪怕這件事情可能對秦國有好處,那些朝堂上的勢力也不願意看到如此結果。
那麼,這些人也會想出許多的理由來反駁,阻礙這件事情的發生,對于秦王來說,強行推動這件事情,隻能是費力不讨好。
當然,也有可能韓春未必是看不明白,他隻是想要引入另外一股勢力,攪亂朝中的局勢,對抗越來越壯大的楚系勢力。
隻是,他所講出的好處太小,秦王不可能因為他所講出的那一點可能進行冒險,他的這個計策也就隻能說說而已。
孟嘗君的薛邑是在齊國和魏國之間,他因為受到齊王的懷疑逃回薛邑,答應充當魏國的國相,并聯合魏國、秦國、趙國對抗齊國,保留了自己的封地。
魏國答應孟嘗君的條件十分痛快,似乎是看中了孟嘗君的才能,但是投資上有一句話:你看中了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了你的本金。
孟嘗君答應擔任魏國國相之後,魏國對孟嘗君的封地也就有了合理合法的搶奪理由。
相比于齊國,魏國還是聰明一些,并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表露自己的想法,因為孟嘗君既然能夠“背叛”齊國,那也可以“背叛”魏國。
如果到時候孟嘗君再整合其他諸侯的力量,魏國就會和齊國一樣吃虧。
因而,魏國隻是靜靜地等待機會,等待着孟嘗君去世,孟嘗君去世之後,鼓動他的兒子争奪權力,趁機滅掉薛邑,吞掉薛邑的土地。
文卒,谥為孟嘗君。諸子争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