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頻曾經是極其超值的DIY手段——通過調教,使用者可以自行“挖掘”CPU、GPU、記憶體性能,提升幅度動辄20%以上,收益十分可觀,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樂此不疲。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超頻已經變得不再有趣。
廠商給自己開了個後門
簡單說,CPU、GPU乃至記憶體的運作頻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性能的變化,這是電氣特性決定的,有點像“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意思。通過提升頻率就可以輕松獲得額外的性能,這好事誰不願意呢?
最開始超頻這件事真的是玩家自行鑽研,通過強制搭配電壓、頻率的組合實作超頻,當然這要附以合理的散熱手段。廠商針對這種情況,一開始是拒絕的——它們通過各種手段“封堵”超頻的可能性,以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
但是這件事慢慢的就變味兒了,廠商逐漸發現,與其封堵不如把它變成一門生意——尤其是主機闆廠商,逐漸将超頻當做重要賣點,畢竟作為CPU的重要承載對象,超頻都是依靠主機闆的BIOS設定完成的。
同樣一塊主機闆,加上超頻功能至少可以讓價格上浮10%~20%。而且,這可以讓廠商獲得相當好的口碑。早期二三線主機闆廠商想要獲得一席之地,能超頻的主機闆就是最好的手段,不像今天隻能打價格戰。
顯示卡廠商一看這事我們也能幹啊,官方推薦的GPU頻率我們特挑後超個5%出廠,再加上搭配點高頻顯存,多賣個20%一點兒也不過分!而且,因為是顯示卡廠商的官方超頻,超頻穩定性不需要擔心,對使用者、尤其是不太會超頻的人來說多花一點錢非常值得。
超頻收益都是廠商的了
從愛好到生意,味道變了事情也就變了,這要從兩個方面說開去。
現在超頻≈鈔票。以CPU舉例,超頻需要特定的晶片組主機闆,無論AMD還是Intel都是如此。然後就是搭配的CPU,AMD開放性高得多,Intel就限制比較嚴格:理論上隻有K系列CPU才可以超頻——當然這是針對普通使用者乃至普通玩家說的。這樣粗略計算一下可超頻的主機闆+CPU,價格最少也要高出普通産品20%以上,那你覺得收益能達到20%以上嗎?
答案是不能,因為制造技術的限制、架構設計差異的緣故,現在的CPU出廠标定都比較高,“留給使用者的超頻空間”其實很小——大概10%左右。而且,這還要使用者自行超頻然後進行穩定性測試這麼一個大費周章的過程,并且不是100%的成功率!
GPU部分就更有意思了,廠商精湛的檔位劃分和對晶片的性能篩選标準,超頻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比CPU要小很多,普通的使用者、玩家自行超頻10%就算很成功了——部分廠商的同款GPU高端顯示卡和成本效益顯示卡,頻率之差一般也就在5%左右,什麼,你還想再超頻?怎麼可能啊……
記憶體部分就更更更更有意思了,記憶體顆粒本身就分三六九檔,這樣再根據能夠穩定運作的頻率進行分級——比如DDR5記憶體,a-die的超頻幅度就小很多,新的m-die顆粒相對好一點。但是,它還要看CPU的“臉色”:CPU内置的IMC記憶體控制器體質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對高頻記憶體的支援程度。無論主機闆廠商給出了多麼詳實、便捷的超頻方法,記憶體顆粒體質不好,CPU内的IMC記憶體控制器體質不佳,記憶體照樣超不上去。
超頻的性能收益變小、超頻的成本變高,對普通人來說這就沒什麼意義了——用液氮超頻是另一個領域,不要混為一談哦!是以當你在準備裝機的時候,不要把超頻這件事放在優先事項上、甚至是不要放在考慮範圍内,因為它正變得越來越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