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天剛教授談心髒造影新進展:超聲增強技術是關鍵驅動力

近年來,國内心髒造影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國産超聲造影增強劑的問世,促進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技術的突破不僅為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為精确的工具,也預示着未來超聲增強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的廣闊發展前景。然而,技術推廣和普及仍面臨諸多挑戰。在近期舉行的第十八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世界心髒病學大會(OCC-WCC 2024)上,本刊特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朱天剛教授為我們分享國内心髒造影領域新進展以及超聲增強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朱天剛教授談心髒造影新進展:超聲增強技術是關鍵驅動力

《國際循環》:國内心髒造影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顯著的技術突破?這些突破是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進步的?

朱天剛教授:近年來,大陸在心髒造影領域确實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國産超聲增強劑的問世,如力達星等,技術上實作了重大突破,采用幹粉微球技術,這些微球的直徑小且濃度高。更為獨特的是,稀釋後,可以通過靜脈微量泵進行泵注,同時它不會沉澱,保持了極高的穩定性。

這一技術的突破對未來開展心肌聲學造影,即心肌灌注成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其濃度穩定且注射速度恒定,這為我們進行定量分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心肌灌注的研究和診斷将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我相信,這一技術的推廣和方法學的規範化将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進步産生深遠影響。這确實是近年來在國産醫療裝置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進展。

《國際循環》:目前國内推廣和普及心髒造影技術面臨的主要難點有哪些?

朱天剛教授:這是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問題,代表了目前醫療領域中超聲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外,特别是在美國和歐洲,超聲增強劑的應用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曆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被廣泛采納并應用于多個醫療領域,包括心内科、心外科、CCU(冠心病監護病房)急診以及重症監護等。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超聲造影技術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證明了其在提高診斷準确性和治療效果方面的顯著作用。

相比之下,我們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還面臨着一些顯著的挑戰和難題。首要問題缺乏自主研發的超聲造影劑,這使得在應用上比較受限。同時,即便有進口的超聲造影劑可供選擇,也往往缺乏針對心髒疾病的明确适應證,這無疑給臨床醫生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困擾,導緻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輔助工具。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根本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超聲醫生與臨床醫生之間溝通不足。超聲醫生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對于造影增強劑的應用原理和技術操作有深入的了解和實踐經驗。然而,遺憾的是,許多臨床醫生,尤其是非心血管内科領域者,對于這一技術的認知還相當有限,甚至可能存在誤解或忽視的情況。這種知識的不對稱和溝通不暢,無疑限制了超聲造影技術在更廣泛臨床場景中的應用和推廣。

是以,目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加強超聲造影技術的臨床推廣和教育,特别是要針對那些非心血管專科的内科醫生。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如舉辦教育訓練班、開展學術交流、釋出臨床指南等,來提升他們對這一技術的認識和了解,讓其充分認識到超聲造影在提升診斷精确度、優化治療決策以及改善患者預後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巨大幫助和潛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有障礙,推動超聲造影技術在大陸醫療實踐中的更廣泛應用和發展。

我們希望能夠在心内科率先推廣和應用這個項目,讓這項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實踐。為此,我們正在開展一項全國性的多中心研究,專門針對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術後是否存在心肌微循環灌注障礙,以及這種灌注障礙對預後有何影響進行研究。這項研究已經入選了接近500例患者,非常有意義。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項目來提升醫生們對超聲造影技術的認識,并計劃未來開展一系列相關的研究。

《國際循環》:展望未來,您認為中國超聲增強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的發展趨勢将如何?

朱天剛教授:我個人認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将人工智能(AI)技術與超聲造影技術相結合,這種結合有望為醫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突破。通過AI技術的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别能力,我們可以更精确地評估實際結構與功能的改變,這将極大地提高診斷的準确性和效率。

同時,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先進的定量技術來關注并深入分析心肌的微循環情況,并期望通過AI技術來實作這一定量分析,不僅可以減少圖像判斷和經驗判斷帶來的主觀誤差,還可以使醫療診斷更加客觀、精準,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一趨勢有望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更加精準和高效的醫療時代。

專家簡介

朱天剛教授談心髒造影新進展:超聲增強技術是關鍵驅動力

朱天剛 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超聲心動圖室主任,主任醫師

美國超聲心動圖學會終身榮譽會員

亞太超聲心動圖協會執行理事

中國超聲心動圖學會副主席

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心動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超聲心動圖分會委員,常委

北京超聲醫學學會副會長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了解最新醫藥資訊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觀點。該資訊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果該資訊被用于資訊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