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收藏》繼續關注《跟着文物看古今》特别節目。今天來看萍鄉博物館收藏的一口唐代的銅鐘,它的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萍鄉博物館收藏的這口唐天寶五年龍鈕銅鐘,通高51.9厘米,是1979年9月,萍鄉大屏山煤礦職工在修路基時,在礦山腳下的小溪裡發現的。
相較其它大寺廟的鐘,這口銅鐘的體型更小,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它所在的寺廟是比較小的。鐘分為鐘鈕和鐘身,鐘身上刻有近200餘字的銘文,記錄了建造者和大師的名字,這些文字反映了當時寺廟接受供養的情況。
鐘體呈圓錐形,口部較平,并向下往外稍敞,腹部微鼓并向上肩部漸收,頂部銅鈕是兩條龍的造型,龍身拱起。
萍鄉市博物館館員田穎茵介紹,這口鐘塑造的是龍子蒲牢的形象,相傳蒲牢膽小,見到鲸魚會吓得大聲喊叫,是以人們将敲鐘的木杵做成鲸魚形,寓意敲鐘時能發出巨大聲音。盡管鐘上有準确的唐代紀年,但據研究資料顯示,萍鄉幾乎沒有唐代寺廟,現在能看到唐鐘卻難覓唐代寺廟的原因,是古人通常選擇推翻破舊廟宇重建,而非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人力去翻新,這口唐鐘也得以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