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都是了不起。相對文天祥、陸秀夫而言,張世傑更特殊,他是從蒙古帝國投奔而來,卻對南宋忠心耿耿,比許多人要強。
張世傑,诠釋了什麼叫忠義之士。在蒙古帝國效力,張世傑對得起張弘範的父親張柔。張世傑投奔南宋之後,也是忠臣義士,明知不為而為之,為南宋戰鬥到最後一刻。
潛意識裡,張世傑在南宋出生,在南宋為官,實則不然。張世傑是金國人,跟着族人張柔投奔蒙古帝國,他一直在張柔麾下效力,立下很多戰功。
張柔何許人也?蒙古漢軍世侯中,張柔第一,史天澤第二。忽必烈評價:“史天澤的功績,不如張柔顯赫”,張柔的兒子張弘範,名氣更大,他滅亡南宋。
那麼,為何張世傑要投奔南宋呢?跟着張柔不好嗎?張世傑誤判局勢,為了活下來,他選擇離開兩淮,但對得起張柔。
1245年,張柔坐鎮淮南,是負責對南宋作戰的副帥,主帥是察罕。泗州之戰,張柔擊敗宋軍主力,穩住了兩淮防線。此時,部下夾谷顯祖犯錯誤,被張柔斥責。
夾谷顯祖先告狀,誣告張柔謀反,還說他擁兵自重,瞧不起蒙古軍。乃馬真皇後大怒,當即把張柔叫到漠北和林,讓他解釋清楚。
張柔是名将,戰功顯赫,乃馬真為何這麼做呢?難道她相信夾谷顯祖的話?答案是否定,張柔手握重兵,乃馬真為了樹立威望,故意敲打他。
1241年,窩闊台大汗病逝,乃馬真攝政,想要冊立長子貴由。但是,窩闊台大汗的遺诏是皇太孫失烈門繼位,故而乃馬真需要時間培養班底,樹立威望,為貴由鋪路,張柔撞上了槍口。
乃馬真想敲打張柔,張世傑卻誤以為乃馬真要清算張家,故而逃離兩淮,投奔南宋。張世傑來到南宋不久,乃馬真就釋放的張柔,讓他繼續鎮守淮南,與宋軍作戰。
張柔還在漠北,張世傑就投奔南宋,此舉無疑會讓張柔陷入被動。是以,張世傑投奔南宋後,并不喜歡冒頭,自稱是“有罪之人,南逃而來”,不希望身份暴露免得影響到張柔。
張柔回來了,張世傑也覺得沒臉回去,幹脆留在南宋效力,隸屬呂文德麾下。即便如此,張世傑也從不提起自己在蒙古的事迹,不談自己跟張柔的關系,以免蒙古猜忌張柔,畢竟自己有錯在先。
作為蒙古帝國的将領,張世傑對得起張柔,雖說他臨危逃走,但也想辦法保住張柔,盡量隐瞞身份以及投奔南宋的真實原因,張世傑已經盡力了。
投奔南宋之後,張世傑在戰鬥方面沒啥可圈可點,軍事水準很一般,但他堅持抗擊元軍,8次拒絕張弘範勸降,值得敬佩。
張世傑的軍事能力,文天祥就直言他不行,但貴在堅持。焦山之戰,張世傑用鐵索連接配接戰船,鋪上木闆,消極防禦,被元軍一把火燒了。崖山之戰,張世傑也是如此,還放棄陸地營壘,被元軍全殲。
軍事方面,張世傑确實很糟糕,但他對南宋忠心耿耿,讓許多南宋出身的大臣汗顔。元軍南征時,南宋大臣、将領是如何表現呢?堅持抗戰的不少,但主動投降的也很多,甚至擅自逃離,抛棄朝廷。
1276年,元軍兵臨城下,官員紛紛逃走,丞相陳宜中也隻顧着自己。說好的與太後一起離開,保護朝廷,誰知陳宜中先走了,保全自己要緊。後來,張世傑擁戴益王,繼續抵抗,陳宜中以到交趾探路為由,再也不回來了。
謝道清太後無奈,隻好下诏斥責群臣,并張貼在朝堂:“我大宋三百年,沒有虧待你們士大夫,如今大敵目前,卻沒有一人有良策,還紛紛投降。活着,你們如何面對世人;死了,如何面對先帝。”
對投降元朝的武将,忽必烈在宴會上批評他們:“賈似道固然可惡,但宋朝國主沒有虧待你們,為何不抵擋就投降呢?也難怪賈似道看不起你們。”
朝廷危在旦夕,各路宋軍潰敗,誰來勤王?除了文天祥、李庭之、張世傑,沒有其他人。張世傑在焦山被元軍打敗,損失慘重,卻表示要背水一戰,依托京師堅固城牆,與元軍決一死戰。
謝道清、宋恭帝投降後,張世傑也拒絕“奉诏”,不願意歸順蒙古,而是帶着衛王、益王突圍,另立朝廷,繼續抗擊元軍。張世傑、陸秀夫轉戰嶺南,不是在逃亡就是在逃亡的路上,狼狽不堪,但從未放棄抵抗。
1279年,崖山之戰,元軍主帥是張弘範,也就是張柔的兒子。張世傑從兩淮投奔南宋時,張弘範才8歲。張世傑經常進入張柔府邸,對張弘範很熟悉,見證他童年的成長。
張弘範希望張世傑歸順元朝,也願意為他擔保,張世傑也知道自己投降元朝一定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因為忽必烈一直想讓張世傑為自己效力,以此來籠絡人心。
歸順元朝,則榮華富貴,恩蔭子孫;堅持抵抗,全軍覆沒,血灑海洋。張世傑選擇了後者,他燒掉岸上城寨,全部軍民遷到船上,擺出決戰架勢,結果又被張弘範一把火燒了。
崖山之戰,陸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盡,南宋滅亡。張世傑率十幾艘戰船突圍而出,帶着楊太後一起走,打算繼續尋找趙氏後代,東山再起。但是,得知小皇帝死後,楊太後心灰意冷,也投入大海中,張世傑陷入了絕望。
此時,若張世傑願意跟着張弘範,也能活下來,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張世傑沒有妥協,海上掀起飓風,張世傑走上船頭,船沉入海,張世傑結束了一生。
張世傑,真乃忠義之士,他對得起張柔,也是南宋的忠臣。蔡東藩看來,張世傑是類似諸葛亮的忠臣,張世傑能力比不上武侯,但都是千古忠臣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