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實習生 袁一鑫

7月28日,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于丹現身峨眉山市大佛禅院,以《文而化之一峨眉》為演講主題,開啟了“天下名山·文化大講堂”的序幕。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整整兩個小時,于丹教授引經據典,将峨眉山的前世今生,也将這座天下名山的澎湃文脈娓娓道來。她說:“緻敬峨眉是說不盡的,當我一次一次的到來,我會感受一次一次的内心平靜。這裡的知行合一,這裡的吉祥與秩序,這裡有爛漫的辭章,這裡的山月挂着遠方的牽挂……”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擁攬峨眉山月,于丹教授入蜀再訪“故友”

于丹教授是四川人民的老朋友。2019年,她兩次來成都演講李白和蘇東坡的傳奇人生。于丹教授曾說:“自古文人皆入蜀。我第一次跟随我的碩士導師來到成都,那時我20歲,之後我一次一次地回來,每次回來都會想起蘇東坡那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峨眉的山月亦是其“故友”,而這次入蜀,于丹教授正是奔着它們而來。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八億年滄海桑田、兩千年曆史演繹,成就了峨眉山秀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了以“釋茶武藥”為核心的峨眉山特色文化體系,淬煉成了天府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隐士登臨攬勝、投栖此地,留下了千古名篇、不朽佳作,讓峨眉山成為了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為探尋中國古典詩詞之文脈,于丹教授以前曾數次登峨眉訪古尋幽。而這次以全面提升峨眉山的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主旨而舉辦的“天下名山·文化大講堂”也讓于丹教授對峨眉有了更深的思考與感悟。

于丹教授說:“秀甲天下峨眉山,文而化之開新篇,今天我的主題就是《文而化之一峨眉》,我希望中國的文化能夠文而化之,讓峨眉不僅僅秀出天外,它還能帶着龐大而深沉的氣韻,帶着浪漫飛揚的氣象讓世界知道它是中國的名片。峨眉山有過那麼輝煌的曆史,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文而化之,我相信峨眉一定能有更為燦爛的未來。”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于丹拍攝的峨眉山

當天于丹教授的講座由三部分組成,無論是妙論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還是以中國古典哲學為脈絡的“大道至簡”,亦或是用詩意論述“雲上金頂,天下峨眉”,話題涉及到了國學傳承,子女教育,品格修為,人生哲理,道德倫理,社會熱點,中西文化比較等方方面面,其靈動輕盈的語言和深刻厚重的奧義受到了現場數百觀衆的一緻熱捧。

觀天文與觀人文,李白餘光中都愛過這座山

詩仙李白25歲之前在蜀地,讀書遊學,先後兩次登上峨眉山。據古典文學專家裴斐所著的《李白年譜簡編》記載,唐開元八年春李白遊成都,随即又登峨眉,作詩《登峨眉山》。當天于丹教授的演講便是以此詩中的名句“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作為引子,将峨眉山的秀麗之姿徐徐在觀衆面前展開。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于丹教授表示,李白寫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從“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開始,蜀地留下諸多仙山。“但在那麼多仙山中,李白總有情有獨鐘處,‘峨眉邈難匹’這一個‘邈’字就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實詩人對峨眉的吟唱僅僅是在大唐嗎?僅僅是在詩仙嗎?”

随後,于丹教授又給大家讀了一段餘光中先生的詩:“雲擁半嶺雪,花吐一溪煙”,她眼含笑意地說:“這是一個多麼浪漫的表達啊!大家想一想,峨眉的仙氣就在于雲煙的飄零,在于晨昏雲霞的變化之中。”

于丹教授說:“從李太白到餘光中,所有詩人在峨眉山面前都會把心裡最深的緻敬表達出來。餘光中是那麼懂得李白,他說李白就是一位飛仙,‘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詩人與詩人之間的緻敬總有一種最深刻的懂得,比如對峨眉他們就都愛了。”

當天的演講主題是《文而化之一峨眉》,于丹教授還給大家專門“科普”了“文化”一詞的出處。“它取自《周易》裡的‘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峨眉來談文而化之的中國文化很有意義。”由此,于丹教授還引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哲學思想,儒道釋等諸家都各有闡述。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于丹教授說:“峨眉山在漢代就已經是一座道教名山,自東晉時期《華嚴經》傳入中國,特别是在宋代以後,峨眉山逐漸成為了佛教名山。梳理峨眉山的曆史,也可以看出儒釋道最終形成了我們一體多元的哲學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金頂上能見人性之光

如今的峨眉山是以一種什麼樣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于丹教授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她說:“峨眉山無論是從道還是從佛來講,都應該具備寂兮寥兮的空靈。峨眉山的文化旅遊發展也應該在有所不為的情況下有所為。”

于丹教授在演講時也尖銳地指出,現在很多旅遊勝地為了收入而變得氣質全無,“比如一些村野小鎮本來應該是一個嬌羞的村姑,現在卻濃妝豔抹攔着人在搞促銷。”她認為,峨眉山的寂寥絕對不是軟弱,也正是老子所說的“獨立而不改”。她說:“峨眉山要有獨立的操守,獨立的格調,不從服,不同流合污,這種不改的獨立穿越千秋。但這種不改又不是傲然于萬物,而是一種謙和的态度。”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于丹教授還拿等登峨眉比喻人生的修行,“艱難險阻都可以踩在腳下,無論能不能見到佛光,你在金頂之上,人是有光明的。是以王陽明先生在臨終的時候說:此生光明,亦複何言。人這一輩子,就是要讓生命有光。能夠身處峨眉的各位朋友,你知道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是多麼羨慕你們啊,這樣一座山就是你們的故裡,我們的遠方就是你們的故鄉。”

于丹教授認為,在峨眉山可以感受到的鄉愁,也能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哲思。“莊子說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無論是天地的美還是峨眉的美,是很難一言道盡,無論是詩詞還是繪畫,都隻能呈現它的局部和片段。”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禮贊詩歌的鄉土,浪漫主義在此地生根發芽

關于峨眉之美的詩歌,于丹教授認為李白是集大成者。除了《登峨眉山》之外,他還寫了不少詩歌詠峨眉。“峨眉是詩歌的鄉土,有着澎湃的文脈,很多小孩子在學古詩的時候都會念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生命是被峨眉山照亮的,峨眉山也滋養了他的詩情。”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是另一首李白寫峨眉的詩,于丹教授也詳細介紹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此詩寫于公元757年,我們知道李白生于701年,是以那時已是他的暮年,再過兩年他就去世了。753年,安史之亂大唐由盛及衰,肅宗即位後李白被貶夜郎,後遇大赦碰見蜀僧晏入中京。自己一身潦倒,而老友意氣風發,是以李白為他送行時感慨萬千。”在這首詩中,“峨眉”二字足足出現了六次。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講到情深處,于丹教授信口吟誦:“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這是李白另一首關于峨眉的詩——《聽蜀僧濬彈琴》。她表示,峨眉唐代有很多精通音律的僧人,李白和他們很多都是“知音”。

唐代詩人施肩吾寫過一首《吳中代蜀客吟》,裡面有句“峨眉風景無主人”,于丹教授對其格外喜歡。“因為我是外鄉人,他在詩中說峨眉美景其實是天下人的,第二句‘錦江悠悠為誰綠’也和杜甫的‘錦江春水來天地’遙相呼應。”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于丹教授不無感慨地說:“北方人喜歡蜀地,是因為北方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理性文化,這種實用精神的體系可稱之為現實主義。巴蜀文化則是以佛道精神為主導的性靈文化,這種提倡審美的派别可稱之為浪漫主義,如果沒有現實主義,就沒有大地的根,倘若沒有浪漫主義就失去了天上的雲霞,峨眉山對外地人而言,隻要你來了,隻要你遇見了,任誰都可以是它的主人。”

于丹峨眉山“重逢”李白,“文化大講堂”帶來跨越千年的鄉愁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