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答卷㉗|常倫莊裡“常倫情”

作者:大小新聞
鄉村答卷㉗|常倫莊裡“常倫情”
鄉村答卷㉗|常倫莊裡“常倫情”

驅車穿過龍口南部連綿起伏的群山,“鄉村答卷”采訪團來到龍口市水源地王屋水庫西岸,這裡靜靜坐落着一個200多戶的小村莊,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常倫莊,山東軍區“一等戰鬥英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的任常倫在這裡出生,村莊也因英雄而得名。

25日,懷着敬意,我們走進常倫莊,随處可見“常倫”身影。村口英雄戰鬥生涯雕像英姿卓然,村内英雄戰鬥場景壁畫栩栩如生,如今的常倫莊,已經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村莊,以英雄之名命名;小康,以英雄之名決戰。正因為如此,這個村莊有着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和與衆不同的英雄氣質。

烈士英名永駐村莊

“戰鬥英雄任常倫,他是黃縣孫胡莊的人……”在任常倫紀念館内,80歲的王寶德老人動情地唱起《戰鬥英雄任常倫》。這首傳唱了幾十年的歌曲,伴随着八旬老人濃重的鄉音,仍然是那樣的流暢,那樣的動情。

老人口中的孫胡莊,就是我們所在的常倫莊。通過一件件珍貴的實物,老人講述起了村莊改名的經過。那段彌漫着戰火硝煙的峥嵘歲月,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透過70多年的曆史煙雲,曆久彌新。

任常倫1921年出生在孫胡莊一個貧苦家庭,19歲參加八路軍,參加大小戰鬥120餘次,曾9次負傷,11處挂彩,1944年8月獲山東軍區一等戰鬥英雄稱号。1944年11月長沙堡戰鬥中,任常倫先後擊退日軍3次沖鋒,率領戰士同日軍展開白刃戰,在連續刺殺5名日寇後,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3歲。為紀念英雄,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授予任常倫所在5連為“任常倫連”,1945年2月,黃縣人民政府将孫胡莊改名為“常倫莊”。

從此,烈士英名永駐村莊,紅色基因融入這個小村莊的肌體。

鄉村答卷㉗|常倫莊裡“常倫情”

在日複一日的辛勤勞作中,淳樸的常倫莊人,沒有忘記英雄。随着任常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以及“任常倫連”亮相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大閱兵,任常倫紀念館、任常倫烈士紀念廣場、紅色文化一條街相繼建成,戰鬥英雄形象也從平面走向了立體。

“任常倫是抗日英雄,也是我們村的驕傲,英雄的精神一定不能丢,我們要讓更多人了解英雄,學習英雄。”常倫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忠金說。

“打仗賽猛虎,沖鋒在頭陣”,是常倫精神的精髓。這種精神已經潛移默化到了常倫莊每位村民心中,接續傳承。在常倫莊村委會門前,一張張“善行義舉四德榜”、一個個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名字,成為任常倫精神的最好見證。“無論是顧全大局,還是鄰裡互助,常倫莊人都二話不說,服從需要,英雄的故鄉就得有英雄的精神。”王忠金說。

常倫精神綻放新時代光芒

走在村裡整潔的街道上,迎面而來的村民熱情地打着招呼,從他們一張張洋溢着笑容的臉上,我們真切地分享着他們如今生活的富足。

常倫莊的美好生活,正是烈士為之獻身的夢想。然而,常倫莊的發展之路,并不平坦。

革命年代,任常倫抛頭顱灑熱血,舍小家顧大家;和平時期,常倫莊人犧牲小我,顧全大局,一脈相承的就是甘于奉獻、英勇拼搏的“常倫精神”。

原來,早年的常倫莊并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王屋水庫的底部,那裡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糧食豐産,是有名的“糧倉”。1959年,政府修建王屋水庫,常倫莊需要整體搬遷。都說故土難離,這道看似艱難的選擇題,在常倫莊人眼裡卻很簡單——秉承着英雄的奉獻精神,服從安排,馬上搬遷。

新村址位于半山坡上,都是貧瘠的山耩薄地,需要重新開墾,道路、灌溉等配套更是無從談起,一切都要從頭再來,英雄的拼搏精神在常倫莊再次發力。

“我現在記得還很清楚,小時候父母沒事就去山上開荒,等後來我們稍微大點了,也跟着一塊去,正是當初村民沒日沒夜的勞作,換回了現在幾百畝相對肥沃的良田。”王忠金回憶道。

改革開放以來,龍口許多村莊開始搞活經濟,引入企業,經濟迅猛發展,常倫莊卻沒能跟上腳步。由于地處王屋水庫邊緣,受水源地環境保護的諸多限制,常倫莊不僅無法引進工業企業,連大型餐飲業都不能發展。

常倫莊人再次做出了“犧牲小我”的選擇,默默守護着碧水青山。在村民們看來,任常倫當年為了民族解放壯烈犧牲,他們為了水源地保護舍棄點眼前利益根本不算什麼。

“綠水青山”新答卷

暫時的困難,難不倒常倫莊人。常倫莊人的堅守得到了回報,綠水青山的生态優勢和與衆不同的紅色基因,為村莊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來到常倫莊當天,常倫莊村黨支部領辦的綠興農業專業合作社迎來了重大節點——“常倫莊”小米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完成,靜待裝置安裝調試。

“‘常倫莊’小米因純綠色無污染,在十裡八鄉非常出名,小米年産量2萬斤,每斤能賣到16元,高出市場價但非常搶手,根本不愁銷路。” 村“兩委”成員王士安說,“目前已有150戶村民加入合作社,谷子的種植面積達到200畝,12月中旬裝置就能安裝完畢,形成了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實作村民與村集體雙增收。”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常倫莊條件得天獨厚。常倫莊地勢西高東低,村莊依山坡而建,順着坡勢梯形排列,灌溉水源豐富。常倫莊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将部分土地流轉給企業種植葡萄,獲得一定的租金收入。部分村民改種作物谷物、大姜等,收入比以前能翻一倍,蘋果、櫻桃以及草莓等經濟作物具備一定規模,是村民增收的另一重要途徑。

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紅色品牌聲名遠播。

記者采訪當天,常倫莊恰巧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渤海輪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周志高一行,他們是專程來對接任常倫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的。“公司與常倫莊‘結對子’,就是要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進一步發揚光大。”周志高說。

龍口市七甲鎮黨委書記張坤表示,任常倫是常倫莊獨有的紅色文化符号,全力挖掘這一紅色文化資源,以紅色文化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則能在傳播發揚紅色文化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常倫莊不僅成為我市的紅色教育基地,青島、東營等省内城市也組團都前來開展紅色教育,僅今年10月份,前來參觀學習就過萬人次。

紅色品牌帶來的人流激增,為常倫莊發展帶來“新流量”,常倫莊謀劃着更大的發展藍圖。

“為了滿足參觀學習人數的餐飲住宿需求,我們準備利用村裡閑置的房屋,打造特色民宿,進而發展鄉村旅遊,讓人們在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同時,感受原生态的田園生活。” 結合外出考察和本村實際,王忠金充滿憧憬,“這樣一來,既能提升常倫莊的基礎設施水準,又能增加村民集體收入,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紅色’鄉村振興之路。”

攝制:劉昭洋

責任編輯: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