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單刀赴會的提出者并不是關羽,那究竟是誰呢?

作者:孫超人

孫權派使者出使劉備,打算前往進攻益州劉璋。結果劉備對于益州有他自己的打算,便在這個時候耍了個心眼兒,勸孫權放過劉璋,不要進攻益州,自己卻留下關羽防備東吳,然後率大軍出擊,将益州收入囊中。孫權一看自己被劉備給擺了一道,是無比氣惱,當即派使者向劉備讨還荊州,結果使者回來之後給孫權帶來劉備的答複卻是:“等拿下涼州,再還荊州。”這可把孫權氣壞了,孫權本來也是個暴脾氣,這一下是暴跳如雷,盛怒之下,命呂蒙為大将,派其率大軍三萬前往攻取零陵,桂陽和長沙三郡。

結果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呂蒙設計,引誘郝普出城,将其圍住,郝普無奈之下,也隻好投降,就這樣,這三郡被呂蒙兵不血刃拿下了。劉備聞訊大驚,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同時派關羽率軍三萬前往奪回這三郡。

于此同時,孫權也親自率軍從秣陵進駐陸口,并派魯肅先率領一萬人屯守在益陽,來和關羽對抗。順利攻取三郡的呂蒙也連同孫皎和潘璋一起率軍趕到益陽與魯肅彙合。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将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隻有将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決定後,他的部下将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易犯險。魯肅則大義凜然、毫無畏懼地說道:“事到如今,該說的話一定要說清楚。否則劉備是否是背信棄義辜負我們,此事是非尚且沒有定論。他關羽又能把我怎麼樣呢?”說完是毅然赴會。

單刀赴會的提出者并不是關羽,那究竟是誰呢?

雙方會面之後,魯肅開門見山,責備關羽說:“當初我們共同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後因為你們是戰敗而來,當時的處境連個立錐之地的都沒有,出于聯合抗曹的大局,我們誠心将荊州借給你們,現在你們占領了益州,荊州卻還不肯歸還,我們隻要回荊襄九郡中的三郡,怎麼你們也不肯答應?”話音未落,關羽座下的一員部将站出來說:“說到土地,在于有德者居之,哪裡是一家長期擁有的?”魯肅一聽這話,當時就把眼睛瞪圓了,臉色大變,厲聲呵斥這員部将,這氣氛一下變得十分緊張。于是關羽持刀起身對魯肅說:“這是國家的大事,他懂得什麼。”同時使眼色讓那名部将退下。

這就是有名的單刀赴會,可見,單刀赴會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而是包括魯肅在内的所有與會将領,另外那個關羽的部将鐵定不是周倉,因為周倉是《三國演義》無中生有虛構杜撰出來的人物,至于說這員部将到底是誰,史料中并沒有明确記載。

此次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依然是劍拔弩張、僵持不下,戰争一觸即發。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北方傳來消息,曹操趁他們雙方對峙的機會率大軍前往進攻漢中,漢中可以說那就是益州的門戶啊,而占據漢中的張魯那哪裡是曹操的對手?是以劉備一聽到這個消息,心就揪起來了,擔心曹軍攻下漢中,會順勢直接威脅剛剛到手的益州,趕忙派人前往跟孫權講和。孫權也得知了這個消息,覺得此時北方曹軍的守備必然空虛,與其和劉備僵持,不如自己反過來趁機北上,奪取曹操的領地。于是,雙方很快議定,以湘水為界,東西平分了荊州。也就是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屬劉備。孫、劉兩家就此休兵罷戰。 史稱“湘水劃界”

單刀赴會的提出者并不是關羽,那究竟是誰呢?

當時,魯肅等人認為曹操雄踞北方,戰亂剛剛開始,孫劉兩家應該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同仇敵忾,不可因雙方利害争奪影響大局。但呂蒙卻持有不同意見,他秘密向孫權獻計,說:“如果現今讓征虜将軍孫皎據守南郡,潘璋進駐白帝城,由蔣欽帶領一萬人的機動部隊,沿長江上下巡視,敵人出現在哪裡就奔赴哪裡,而微臣我則為主公向北攻占襄陽。像這樣進行布置,還擔憂曹操什麼呢?哪裡還需要依賴關羽什麼呢?再說關羽他們君臣,依仗他們的狡詐和力量,處處反複無常,怎麼能真心地将他們當作盟友啊!現今關羽之是以沒有立即向東侵犯我們的領土轄區,原因就在于主公您無比聖明,而且我們這些将領還在世啊。如果不趁現在我們強壯時打他們的主意,一旦我們過世了,那時候再要想施展力量,還有可能嗎?”孫權雖然認為呂蒙的建議很合理,但時機還不到,尤其此時正是曹操虛國遠征的好機會,是以依然采納魯肅等人的主張,維持孫劉聯盟,轉而将戰略計劃改為北上進攻合肥。

說到借荊州的問題,很多人,尤其是正統思想的曆史學者都認為,土地是國家的,按照當時的朝代來說,當屬東漢,畢竟漢獻帝還在位,荊州其實應該是漢獻帝的,不存在劉備向孫權借一說,但是,在當時天下紛争,群雄并起的年代,漢獻帝的漢家朝廷實際上對于割據一方的豪強來說,根本不存在什麼限制力,如果說那時候的漢獻帝有那麼一點點作用的話,那就是被曹操利用。不過話又說回來,誰能說曹操以弱勝強,艱苦創業最終統一北方的結果,是漢獻帝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了?甚至于袁紹據北方四州南下攻打的也是曹操,完全不把曹操和漢獻帝看作一體,那麼曹操在統一北方後,誰又能說曹操統一的北方土地是東漢的呢?

既然如此,荊州也是同樣,它其實是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之後,面對依然強大的曹操,孫劉兩家在聯合抗曹的考慮下的一種博弈,也就是說,當初孫權不把荊州(借)給劉備,那麼抗曹聯盟就會瓦解,孫劉必然燃起戰火,會讓曹操坐收漁利,最終自掘墳墓。而荊州的四個郡縣,又确實是赤壁之後在趕跑了曹操,又有了荊州作為根據地的前提下,劉備逐漸親自收入囊中的,這可是和孫權一點關系也沒有了。而孫權也是十分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的。同樣在隻有聯合抗曹才有生存可能的前提下,最終的博弈結果是,雖然劉備有些舍不得,關羽更是傲氣驕人的不把孫權看在眼裡,但是以大局為重,終究劉備還是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劃分了荊州。這些都是博弈的結果,雙方都達到了利益的平衡點的結果。

單刀赴會的提出者并不是關羽,那究竟是誰呢?

荊州的事暫且說到這裡,在此之後,于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時年,僅46歲,隻比周瑜壽長10歲,這在現在應該說正值壯年吧,可見在那個年代,戰亂造成壽命短暫不僅僅展現在黎民百姓,官宦階層也是不能長壽的。以後我在介紹每個人物的時候都會在年齡上幫助大家關注這點的。魯肅死後,孫權親自為他舉行喪事,親自參加葬禮,好友諸葛亮也親自為他舉行悼念儀式,《三國演義》裡說的是諸葛亮親自到東吳評悼周瑜,這個在《三國志》裡沒有記載,而悼念魯肅是有明确記載的。想來又是《三國演義》張冠李戴的結果。

後來孫權在江東登基稱帝,曆史的腳步正式從後漢演化到三國階段,在登臨祭壇時,孫權回過頭,對公卿大臣們說:“過去魯肅常說漢室已不可複興,我孫權總有一天會稱帝,可見他是真的明了天下大勢所向的人啊。”

當大帝遷都建業時,與将相文武大會,跟嚴畯說:“我過去把魯子敬比作鄧禹,當時你們對此的争論就沒有停止過,現在又覺得如何呢?”嚴畯躬身施禮回答說:“我不明白這個意思,覺得誇贊魯肅太過了吧。”大帝說:“當年鄧禹見到光武帝,當時光武帝正在更始帝手下,撫河北,行大司馬事,光武帝最初并沒有帝王的志向,是鄧禹勸說他該立志光複漢業,最終終于成就帝業。這要追索源頭,其實是源于鄧禹的建議啊。子敬為人豪爽有奇略,與我最初相談,便涉及帝王基業。這點與鄧禹相似,是以我才這麼比較。這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我偏愛他啊。”嚴畯于是佩服。

魯肅死時,留有一遺腹子,叫做魯淑。魯淑長大後,曆任昭武将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 有才幹,于公元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并統領兵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