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後,如何讀懂孩子的需求?

作者:納本心理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後,如何讀懂孩子的需求?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孩子感興趣的禮物,并不一定就是父母認為的那種模樣,但現實生活中,父母很容易用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來了解孩子。就像繪本中的國王需要借助小醜才能了解到公主的需求,就像視訊中的爸爸,看到别人的孩子喜歡這樣的禮物,就認為自己的女兒也應該會喜歡。

這兩天,有一段“爸爸精心為女兒準備後備箱生日驚喜,女兒看到瞬間表示不感興趣”的視訊在網絡上走紅。

“好孩子”徐立弑母案背後,如何讀懂孩子的需求?

據孩子媽媽程女士稱,當孩子生日臨近的時候,她爸爸就想着學一下網絡上很多視訊裡爸爸準備的後備箱驚喜,也給他們的女兒準備一個這樣的驚喜。他們大概提前十幾天就開始買這些生日禮物的快遞,布置也花了兩三個小時。當孩子說不感興趣的時候,爸爸有點發懵,後來就蹲在地上一直在笑,感歎自己費這麼大勁兒,結果孩子不買賬。

#01

公主的月亮

這讓我想起了一本繪本《公主的月亮》,這本繪本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主生病了,國王來到她的身邊,說:“隻要你的病能好,你要什麼我都給你。”國王停頓了一會兒,繼續說:“你有什麼特别想要的東西嗎?”

公主聽了國王的話,表示她還真的有一個特别想要的東西,而且不是一般的禮物,她對國王說:“我想要月亮,有了月亮,我的病就會好了。”

于是,對于自己掌上明珠的需求,國王真是和前文提到的爸爸一樣,費盡心力:他召集了能人将士,要求他們為公主弄到月亮,皇家總管、宮廷魔法師、皇家學者……都竭盡所能,也沒有弄到月亮。

最後,國王抱着試試看的心态,召見了宮廷小醜,而宮廷小醜,還真的幫助公主找到了月亮。

為什麼那麼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都沒能幫助公主找到月亮,而宮廷小醜卻做到了呢?其實,宮廷小醜隻是做對了一點:他并沒有按照自己的了解去尋找月亮,而是詢問了公主,她想要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宮廷小醜可以想到這一點?因為他平常的工作就是給别人帶來各種幽默搞笑的表演,而要想讓别人開心,就得明白别人喜歡什麼,别人開心的點在哪裡。是以,正是由于宮廷小醜的職業身份,讓小醜能夠自然思考公主内心的需求。

宮廷小醜經過國王的同意,來到了公主的房間,詢問了公主心中月亮的模樣。原來,公主心中的月亮和大家所想的月亮,根本不是一回事兒,她想要的并不是天上挂着的月亮,而是可以挂在她脖子上的黃金月亮。

于是,公主得到了她真正想要的東西,第二天病就好了。

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但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給到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孩子究竟需要什麼,也許被很多家長忽略了。

#02

了解孩子需求

孩子所需要的愛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共性的:就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愛,比如獨立的空間、被了解、被支援、被認可、被尊重……

另一種是個性的:也就是具有每個人的獨特性,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學會去用心傾聽孩子,并學會有效地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對于第一種,我最想強調的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需求,需要空間。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自己的空間,那麼這也就是在了解、支援、認可和尊重他。

給大家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不知道您是否聽說過十幾年震驚全國的“好學生”徐力殺母事件:17歲的徐力是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徐力出生在普通勞工家庭,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母親對他悉心照料,讓他過着“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

在被采訪的時候,徐力說:“我們家隻有兩房間,我和我媽一人住一個房間。在我們家幾乎沒有我自己的秘密,我有很多心裡話會寫在日記裡,放在抽屜裡,可是我們家沒有一張桌子是帶鎖的。

我寫的日記放在抽屜裡,媽媽可以随便地翻看,看了不順眼就随便地打我罵我。有一次,我寫到我和同學去溜冰了,媽媽知道後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頓,連笤帚都被打斷了!從此,我再也不寫日記了。

在家裡,沒有我說話的地方,我們家唯一能響的就是電話機,但是我沒有權利接電話。當電話鈴聲響了,我媽就會去接,接完以後,就會問對方:“你找徐力有什麼事兒?你和我說,我轉告他。”

徐力跟媽媽說,你不要這樣,我怕這樣同學們都會瞧不起我。他媽媽的回複是:“怕什麼,我這是怕你交壞朋友!”

同學們都對他說:“徐力啊,你媽太厲害了,我們都不敢給你打電話了。”徐力感覺到,自己在同學們面前很沒有面子。他說因為這個,他覺得特别壓抑。

就這樣,在與母親的相處過程中,徐力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那些委屈和壓抑從來沒有消失,也沒有空間去釋放,在母親把他養的小狗打死之後,他在絕望之中,拿起一把木柄榔頭,結束了母親的生命。

根據“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42.3%的孩子表示“恨過自己的父母”,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1. 不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不了解我;

3. 不關心我的心理感受。

是以,你會看到,其實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強,尤其在現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們渴望了解和尊重,也特别需要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

#03

傾聽孩子想法

對于第二種,我們需要學會正确地傾聽。

1、和孩子确認你了解的意思。

如果視訊中的爸爸可以先詢問一下女兒期待的禮物是怎樣的,或者可以試探性地給女兒看一下别人視訊中的場景,看看女兒的反應,就可以了解到女兒并不期待這樣形式的禮物,也就不會在費盡心力之後,卻換來孩子的一句:“沒有興趣”,扭頭就走的尴尬;如果國王在開始的時候,就和公主确認她所說的月亮的模樣,中間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誤解……

2、孩子的“壞”行為隻是表象,背後都藏着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當一個孩子總是重複一個行為,一定是有内在的需求未被滿足,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就會通過一些行為的重複,來達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目的。

比如,有些孩子為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讓媽媽關注自己,就會去做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比如哭鬧,或者弄出各種響聲……目的隻是為了讓媽媽看見自己、陪伴自己,如果媽媽隻是看到行為的表象,認為他不聽話,那麼,他還是會繼續重複。

其實,孩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習慣,而是他多次跟媽媽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後,一直沒有被看到,沒有被滿足,才衍生出這樣的問題。如果,當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媽媽能有效地傾聽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不會再出現這樣的行為了。

3、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一些期待和标準去要求孩子,就像我自己,當孩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每次輔導他寫作業,總是容易生氣,看到他寫得不好,做得不對,就憤怒了起來。後來發現,讓自己生氣的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我對孩子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用一個更高的标準來衡量他,他沒有達到那個标準,我就生氣。

之後,我調整了自己的期待,接納了孩子就是現在的水準,然後,耐心地引導他學習,制定适合他學習水準的目标,慢慢地就發現我不再因為他的表現而生氣了,而是會看到他現在處于什麼程度。我可以如何引導,我應該把他放在一個怎樣的位置,而不是按照心裡理想的标準去衡量他。

如此,孩子反而越來越喜歡學習,我也很少因為輔導他寫作業而産生情緒。

當我們能夠放下自己的評判,從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那麼,你也會發現,養育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輕松、愉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