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作者:蘇茶網

白茶,工藝至簡,不炒不揉,隻需晾曬幹燥,最大程度保持了茶葉中的自然風味,因而在中國茶裡脫穎而出,俘獲了一大批粉絲。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白茶是到了21世紀才火起來的茶,但“白茶”這一名稱卻很早就出現了。

最早關于白茶的記載,見于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

宋代關于“白茶”的記錄更豐富。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贊道:“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宋徽宗趙佶

蔡襄詩雲:“北苑靈芽天下精,要須寒過入春生。故人偏愛雲腴白,佳句遙傳玉律清。”

這些記載與今天的白茶的産地、茶葉形态多有相似。但白茶真的起源這麼早嗎?曆史記錄裡的“白茶”跟現代白茶真的是同一類茶嗎?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是白茶還是蒸青綠茶?

現代意義的白茶,是基于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提出的“以茶多酚氧化程度為序,以酶學為基礎”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而來。指的是以芽葉茸毛較多的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以萎凋、曬幹或烘幹的工藝加工而成的微發酵茶。

再看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白茶”。

宋代的白茶, “其葉瑩薄” 、“故人偏愛雲腴白”。可以看出芽葉形态更趨向于現代白化變異的白葉茶,或者指芽葉上滿披白毫的樹種。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這些茶是怎麼加工的呢?在《大觀茶論》中還有一段話:“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

這段話明确說明了當時的“白茶”,是以蒸焙法制成,也就是蒸青綠茶的制作方法。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是以當時的“白茶”,其實是用白化樹種或芽葉白毫多的茶樹鮮葉為原料,用蒸青綠茶的制法制作出來的幹茶,與現代白茶的萎凋工藝可以說毫不相幹。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自然晾曬制法是何時出現的?

那麼現代白茶自然晾曬的工藝,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其實綠茶在早期的原始制法就是自然生曬,利用陽光将鮮葉中水分晾幹,然後收藏起來,就是原始的曬青。後來才出現了蒸與烘的方式,沒有太陽的時候,就可以用甑這樣器具來蒸制茶葉,蒸制後烘幹,後來又逐漸發展到一套完整的蒸青制法。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到了明朝,用鐵制器皿将綠茶炒至幹燥的工藝出現,炒青制法是綠茶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變革,但其實這一時期,現代白茶的工藝也形成了雛形。

據明代田藝衡所著的《煮泉獨幕喜劇》記載:

“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生曬茶淪于瓯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他認為,自然生曬的茶比火烘幹燥的茶更進階,更趨近于自然的狀态。這種茶沖飲時,芽葉舒展,青翠鮮明,深受人們喜愛。這也是認同度比較高的關于現代白茶制法的最早記錄。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茶葉曬曬就能成為白茶?

白茶一直說工藝至簡,隻需要萎凋幹燥就行了。那麼随便什麼茶,曬一曬就能得到白茶嗎?

顯然不是。

首先是樹種的選擇。現代白茶要求茸毛多、白毫顯露、氨基酸含量高的樹種來制作。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福鼎大白茶

從曆史記載來看,宋朝時期,當時的北苑禦焙茶山(在今天建瓯市)就出現了白毫較多的茶樹,但是當時是野生狀态,數量稀少。

清朝時,福鼎地區茶農用當地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制作出了白毫銀針。建國後又逐漸培育出了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政和大白等優良茶樹品種,這才奠定了現代白茶毫香蜜韻的基礎。

其次白茶工序簡單,但工藝絕不簡單。

白茶的萎凋不是單純的失水,而是在一定的外界溫度濕度條件下,随着水分的逐漸散失而引起一系列内含成分的變化,進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質。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白茶的萎凋一般為48~72小時,在這期間,茶葉内的物質随時在發生着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要想把控這種變化,需要長期的生産經驗以及現代化的裝置。

是以看似自然造法的白茶并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現代人能品味到香氣清芬、鮮甜爽口的白茶,得益于制茶工藝的不斷創新及發展。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可以肯定,即使貴為皇帝,宋徽宗能嘗到的天下第一的 “白茶”,滋味也遠遠不及你我手中的這一杯。

宋徽宗贊為“天下第一”的白茶,究竟是不是白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