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姗:1500萬元朱耷蘆雁圖精品細讀

作者:聞是文化
陳姗:1500萬元朱耷蘆雁圖精品細讀

《芙蓉蘆雁圖》尺寸 199×56cm

八大山人《芙蓉蘆雁圖》精品細讀

陳姗

在準備寫這篇筆調沉重的文章之前,我想先幽默和科普一下,首先我聲明:我現在真的不是在給八個人寫文章,我隻是給一個人寫文章,這個人名叫朱耷,自号“八大山人”,就如同“六一居士”其實不是六一兒童節那天出生的一個道理。另外,我在解讀他的作品,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我,八大山人的熱線電話已經打不通了,您要是執意找他,還得先把他從土疙瘩裡面扒拉出來不可。

好啦,言歸正傳,讓我們開始“假裝認真”的賞畫吧!

世人對于八大山人,一直有着太多的迷惑與不解——高貴的出身,支離的身世,怪誕的畫面,禅偈般的詩文,安谧幽寂的書法,還有似哭似笑、非哭非笑的創意版簽名,那是三百多年前一個孤苦而睿智的靈魂在哭笑間、迷狂間為我們設下的一個個謎面,捉摸不透,不可名狀。

因着這些疑點,八大山人總是被一代又一代的好奇菌們解讀着。我也是一枚藝術圈的新生代好奇菌,我也仰慕八大山人出衆的才華,我也歎息他憔悴壓抑的身世,可是如果沒有甲申年三月十九之變,四僧中就少了兩位重要人物了——八大山人和大滌子。

八大山人大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芒鞋破缽,天涯羁旅,颠沛流離,朱耷用生命诠釋了從貴族皇胄到一代名僧的人生傳奇。

陳姗:1500萬元朱耷蘆雁圖精品細讀

《芙蓉蘆雁圖》是從朱耷的精神世界中走出來的作品,個性孤介的八大山人,看空了世事,筆墨極簡,然簡中有味,他的畫也與生俱來帶着一種傲世的神情。家仇國恨這些精神上的痛苦轉化為藝術上強大的爆發力,成就了他。

八大山人在圖中零星的畫了幾朵芙蓉花,而他的一生就像是這一叢芙蓉花,根基是富貴的,綻放是華麗的,春夏秋冬是變幻的,隻可惜錯種在朱門的懸崖之上,誤了好時節。甲申三月十九之變,是他一生永不能忘懷的時刻,千裡江山雖然是不移的,門戶卻是會改換的。清兵的鐵騎入關之後,敲碎了他原本繁花似錦的生活,于是遁迹空門,潛居山野。這就注定他的一生将帶着家破國亡的悲哀,隐居在山寺古刹中,寂然于丹青,身心處在冷寂之中,孤獨終了。

《芙蓉蘆雁圖》中的水禽有着拟人般的意态,帶着孤寂的傷感,八大山人筆下的禽鳥,情緒化,符号化,個性化。雖然隻是寥寥幾筆,但是朱耷作畫能在寥寥幾筆中傳達出許多“餘味”,這不僅需要極高深的功力和極高尚的筆墨趣味,還需要“人畫合一”的感同身受。幾片墨點,蕭條淡泊,閑和嚴靜,完全從他孤寂和郁憤的精神狀态中走出,他不是在畫畫,他是在表達思想,由是亦知八大名滿天下,不是偶然。

風花雪月不再,簪纓世家飄零,取代朱耷富貴侯門生活的,是藝術上的輝煌和造極。若幹年的學禅參禅并未修複他内心的孤寂感和失落感,他的心裡仍然充滿不平衡,充滿抑郁,甚至充滿對有清一朝的仇恨。他就将這種情愫,落在紙上,化在畫面中。《芙蓉蘆雁圖》中凋落的芙蓉花,孤單失群的大雁,不正是他想表達的現實悲憤嗎?

八大山人恐怕很難被稱之為高僧,他先做僧人,又信奉道教,長居道觀青雲圃,晚年又回到寺院修行,在佛教和道教之間輾轉,亦僧亦道。

他的一生是在“避世”,而非真正的“出世”。他到駕鶴之時仍沒能平複心中的亡國破家之恨,他心底又怎能放得下這段極苦極累極煩惱的人生。但他的确是個傑出的藝術家,當之無愧的一代畫僧,藝術造詣登峰造極,真正的把思想與筆墨結合得天衣無縫。

陳姗:1500萬元朱耷蘆雁圖精品細讀

《芙蓉蘆雁圖》經曆數百年的風雨,被數位收藏家精心愛護着,甚至曾經遠渡東瀛,成為考古學家関信太郎的藏品,関信太郎曾請國際上公認的最權威的八大山人的研究學者八幡關太郎對此畫進行了鑒定和研究。関信太郎與上野理一、住友寬一、阿部房次郎、桑名鐵城均為日本關西百年前久負盛名的财閥、大收藏家,他們的收藏全部經内藤湖南、羅振玉等當年推進收藏中國書畫密切相關,此畫即證。《芙蓉蘆雁圖》即與上野理一、矢代幸雄、住友寬一收藏的傳世名作共同展覽于帝室東京博物館,這為研究中日近現代美術史、典藏史提供了新的視角。以上收藏家已經發展成國際有名的如日本泉屋博物館、有鄰館、澄懷堂美術館,而関信太郎即被日本封為近代旅遊觀光業之父。1925年,関信太郞與帝國京都大學教授、考古學家梅原末治合著《桃陰廬和漢古鑒圖錄》,已成了百年考古學、金石學的權威典籍。

李瑞清先生在1889年就曾得觀此畫,并于1919年題跋,認為此乃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濃塗大抹,一瀉郁勃不平之氣”,并言明自己的鑒定依據為“雖極草草,其意皆工,無不中繩墨者,故赝者一見即辨之”,并認為畫中的“荒率高逸之緻”是作僞者難以企及的。

據陳佩秋先生考證,《芙蓉蘆雁圖》應為八大手繪四屏中的一條,應該是四條屏中的第三屏“秋景屏”,原畫應為“春夏秋冬四季花鳥通景四條屏”。她早年曾經見過不少八大山人的四條屏,“不是春夏秋冬便是漁樵耕讀”,根據圖章和落款的章法,以及常年的鑒定經驗,得出結論。

蕭平先生也認同陳佩秋先生的說法,認為此軸為“失群之大屏”,并進一步指出“山人晚歲賣畫為生,其作略偏于拙而多有枯筆散鋒,斯作可謂典型圖”,肯定了“清道人長跋言辭鑿鑿,逾增其趣”,呼籲“遺民墨寶珍之珍之”,兩個“珍之”增強了語氣,肯定了此畫的珍稀性。蕭老師還對收藏印鑒進行了詳細考證,“右下钤有廷佐鑒賞圖書印,乃清康熙名宦,兩江總督郎廷佐。左下又有清晚名士顧沄臣、羅振玉藏印”,認為此畫“遞藏有緒”,高度肯定。

其中,郎廷佐是八大山人的好友,關系匪淺,曾經坐鎮江西數十年,與朱耷往來交遊,故他很可能是此畫的第一位主人。至于精于鑒定的羅振玉和他的老師顧沄臣,那都是後話了。

藏家的錢,學者的眼。學者的考證和鑒定是我們收藏的定心丸,尤其是在真赝考證相對較難的古代書畫領域,專家學者的鑒定以及有效的出版著錄,都是古代書畫最好的“身份證”,《芙蓉蘆雁圖》就是這樣一張被驗明正身的作品。

八大山人獨特的身世和個性在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作為朱明王朝的後裔,他曾經過着錦衣玉食的貴胄生活,明亡之後卻走上命運多舛的歧路。生活中的劇變,讓他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處在苦悶逃遁之中。他一生對明朝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朝合作。

八大山人在美術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他與原濟、髡殘、漸江并稱“清初四僧”,在野的“四僧”與在朝的“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分庭抗禮,“四僧”有着強烈的個性化特征和複雜的精神内涵,與占據主流“四王”畫風大異其趣,他們用袈裟掩裹着精神的苦痛,以書畫撫慰曾經遭受過折磨的心靈。

八大山人對中國傳統筆墨技法的應用,達到了集大成的地步。他用簡練的形象表現深邃的意境,筆墨簡淡韻味無窮。論及筆墨功力、造型能力以及掌握題材的能力,在清代是絕無僅有的,清代“四僧”很棒,但在其中他又高出一籌,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造詣,他在中國美術史上都算是超一流的大師。

由于八大山人生前就處于半隐居狀态,故他的作品隻在知己好友間流傳,譬如該畫的第一主人郎廷佐,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更經過幾百年的兵燹人災,八大山人書畫存世量實際上已經非常稀少,能在市場上流通的更加罕見,其價格與珍稀程度是成正比的。

藏家簡介:

1.郎廷佐,世籍廣甯,鑲黃旗人,清朝大臣。曆任江西巡撫、福建、江南總督、兵部尚書。父熙載,明諸生。太祖克廣甯,熙載來歸,授防禦,以軍功予世職遊擊。

2.顧沄臣(1830-1899),清代詩文家。字子青,号持白,山陽(今淮安)人。同治二年充選貢,次年中舉人。又次年中進士。同治七年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二年任湖南學政著有《抱拙齋集》。

钤印:何園(白文)、八大山人(白文)

收藏印:廷左鑒賞圖書(朱白文)、抱拙居(白文)、雪堂(朱文)、箇石樓收藏(朱文)、佩秋審定(白文)、蕭平鑒定(朱文)、李路平審定(朱文)

邊跋:

△此八大山人晚年筆也。設色尤難得,山人少時用筆極工緻。卅年前,曾見之。晚歲乃濃塗大抹,一瀉郁勃不平之氣。故雖極草草,其意皆工,無不中繩墨者,故赝者一見即辨之。不徒其荒率高逸之緻為不可及耳。己未六月,清道人。钤印:清道人(朱文)

△清道人梅清前輩是大千張爰先生師尊,于四僧頗富收藏,尤以八大石濤研究頗具權威,判其真僞九不離十。此圖既有前輩題識,當是真迹無疑。又餘早歲嘗見八大山人題亂雲江西真個俗掛畫掛四軸,不是春夏秋冬便是漁樵耕讀,又見其美協藏四屏條,署款于末一條,而其餘三條隻钤八大山人及何園印章兩枚,則今此條芙蓉蘆雁上右有何園,八大山人之印,當屬四屏之第三條秋景即是。庚寅冬健碧識。钤印:陳佩秋印(白文)、秋蕊香室(朱文)、南陽陳氏(朱文)

△八大山人芙蓉蘆雁大軸,實乃失群之大屏也,佩秋女士考其為四季花鳥四屏之第三屏秋景,似亦可信。山人晚歲賣畫為生,其作略偏于拙而多有枯筆散鋒,斯作可謂典型圖,右下钤有廷佐鑒賞圖書印,乃清康熙名宦,兩江總督郎廷佐。左下又有清晚名士顧沄臣、羅振玉藏印,可見遞藏有緒也。清道人長跋言辭鑿鑿,逾增其趣,遺民墨寶珍之珍之。時甲午立秋燈下,戈父蕭平識。钤印:蕭平(朱文)、平之(朱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