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大家李綠園的教育強音

作者:九派教育
小說大家李綠園的教育強音

李綠園故居

孟母三遷、嶽母刺字……古人教子的典故和佳話流傳至今。在清朝,有一位硬核老人為教育孩子也是蠻拼的,他曆時近30年寫下一部60多萬言的“教子書”,向滿天下子弟發出了“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諄諄教導。這位老人便是文學家李綠園,他撰寫的《歧路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教子”為主題的長篇白話小說,朱自清盛贊“隻遜《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駕齊驅的”。

10月25日上午,走進湛河區曹鎮鄉宋寨村李綠園故居,穿越時空,讓我們去拜訪這位熱心教育、正能量滿滿的老先生。

恩科舉人——用書香雕刻時光的詩意生活

小說大家李綠園的教育強音

李綠園,原名李海觀,字孔堂,綠園為其号,亦号碧圃老人。1707年,李綠園出生于寶豐宋寨(今湛河區曹鎮鄉宋寨村)。

乾隆元年(1736年),将近30歲的李綠園考中丙辰恩科舉人。中舉後,李綠園跻身鄉望之列,有了更多官場和民間的社會交際。

此時,距離李綠園的祖父李玉琳扶老攜幼從洛陽新安馬行溝逃荒到寶豐輾轉至宋寨安家落戶,已過去了将近半個世紀。在其祖父、父親兩代人的奮力打拼下,李綠園的家境已頗為殷實,有了“十畝蔬園半畝宮”。

乾隆十三年,李綠園42歲時,父親去世,他葬父守制在家,開始創作《歧路燈》。“一方面有的是裕暇,一方面科名淹滞,遂寄情寓志于筆……以小說題材及綠園嚴格固執的寫實态度而論,也必待人到中年,對世态人情有一番深入閱曆之後,才有可能執筆。”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歧路燈》校注專家栾星先生著文道。

李綠園第九代孫李紅亮說,李綠園為著述授業藏書友善,專門建了一座書齋,名曰“今有軒”。原書齋至2007年坍塌殆盡。2010年,湛河區政府撥專款予以修複,将其列為湛河區文保機關。

軒内正中挂有一幅李綠園的畫像,隻見他身着長衫,持書而立,須髯飄飄,儀觀甚偉。李綠園生平、家族譜系和《歧路燈》研究資料等陳列滿屋,昭示着主人滄桑的人生和高雅的情緻。

後人猜測,其詩中數次詠贊的“南園”極有可能稱為“綠意園”,其是以而自号“綠園”。而這個“南園”或“綠意園”有可能就是《歧路燈》中寫王中種菜的“南園”和譚家書房“碧草軒”的原型。

“每日在内看書,或一二知己商詩訂文,看園丁蔡湘灌花剔蔬。”這是《歧路燈》中描寫譚孝移把碧草軒作為書房,每日在内讀書、教子和與“極正經有學業的朋友”“或作詩,或清談,或小飲”。在今有軒,李綠園也大抵過着同樣的生活。

讀書、寫作,用書香雕刻時光,李綠園度過了一段詩意生活。約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李綠園50歲左右,書已完成前八十回。因為一個特殊的機遇,他辍筆開啟了為官之路。

七品知縣——年過半百“舟車海内”的宦遊生涯

李綠園三次赴京應試都名落孫山,最後一次應試不第後,曾在北京設館教學三年,深受學生愛戴。經其學生舉薦,年已半百的李綠園被朝廷選任江浙漕運之職。從此,開始了“舟車海内”的宦遊生涯。

《寶豐縣志》記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綠園到思南府印江縣(今屬貴州)任知縣。此時,他已經66歲。

我市作家、地方文化學者楊曉宇說,李綠園是一位清官、廉吏,而且其詩文、書法造詣皆深,在印江縣因博學多識、才華橫溢而被傳為美談。

清《思南府志》記載:“(李綠園)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若仇。”他帶領群眾砌堰修渠,用自己微薄的薪俸赈濟貧民,“既興教,又執教”……留下許多佳話。

“李綠園剛上任,恰逢印江縣試,他親自命題:《學而時習之》。考生們譏笑說,大人似乎沒讀過多少書。第二場、第三場考試還是此題,考生們甚至懷疑他的官是花錢捐的。”楊曉宇說,考到最後,答卷者寥寥無幾。李綠園留住郁悒不忿的考生,把自己寫的幾篇文章傳于大家閱讀,衆人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

據李紅亮介紹,李綠園上任次年,雲貴總督、貴州巡撫修印江天爺廟。書匾時,無人敢執筆,李綠園系七品縣令,身卑職微,然不卑不亢,提筆揮毫寫下“紅雲一朵”四個大字。字型遒勁,風骨兼備,布白得當,赢得衆人稱贊。“紅雲一朵”出于蘇轼詩句“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禦爐香。待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紅雲一朵”匾懸挂在天爺廟内,再貼切不過了。知府大人聽聞,邀請李綠園前去談學問。李綠園談詩論文,學識淵博。知府大為贊賞,當場說:“大材小用,大材小用!”加之李綠園任内政迹卓著,不久,他便被破格遷升為貴州思南府代理知府。

“在思南府任内,綠園公有了用武之地。他勤于政事,勤懇緻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随時記錄下來,生動逼真地再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李紅亮對先輩滿懷敬仰地說。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68歲的李綠園年老心倦,帶着割舍不下的淑世情懷,辭官歸家。他靜坐東軒,以“載道”的嚴肅态度,開始續寫《歧路燈》。

小說大家——教子弟讀書向善的指路明燈

回家沒多久,洛陽新安馬行溝族人盛邀李綠園去教導本家子弟。教學之餘,他編定《綠園詩鈔》,續寫完《歧路燈》,還寫下了《家訓諄言》(又稱《綠園家訓》)。他不時和舊友及當地詩友文友飲酒高談闊論,相樂無間。

李紅亮說,生逢盛世,李綠園敏銳地察覺到社會潛流暗湧,民風日下。他的三子李範也染上了嗜賭的惡習。基于對家業無人為繼的擔憂,對朝政腐敗、官場昏暗、道德淪喪的痛心,他決心要寫一部男女老少都喜歡閱讀的書,以“發人之善心”。

《歧路燈》講述了富家子弟譚紹聞如何堕落敗家,又如何悔過自新、重振門庭的故事,是一部中國小說史上僅有的以“浪子回頭”為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他以書勸誡世人:教子要嚴,延師要正,交友要慎。

“用心讀書,親近正人”不僅是李綠園代表作《歧路燈》和《家訓諄言》的核心,更是宋寨村李姓家族綿延至今的精神根基。李紅亮說,家族中的小孩隻要上學了,長輩都會在書的扉頁上寫上這8個大字作為教導。

李綠園的小說最初在他的學生當中手抄傳看,當地青少年頗受教益。李綠園的4個兒子也都學問不淺,其次子李蘧考中進士,被授予相當于現在的部級高官,後世子孫中亦不乏廪貢生、拔貢、太學生。

在《綠園家訓》中,李綠園主張讀書不是“做文章、取科名之具”,讀書是教人知此理“實做其事”。年輕人要讀書也要熱愛勞動,“農者,衣食之大源,人生之大命”,“讀書之外,果能自為躬耕,以給吃着費用,雖勞苦亦樂事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綠園去世,享年84歲,留下仍未刊印的《歧路燈》手稿。直至1981年,《歧路燈》由栾星研究、整理出版後,大放異彩。如今,《歧路燈》聲名遠揚,不僅專家、學者多有研究,大學生也已成為研究《歧路燈》的中堅力量。

2017年,湛河區紀委申報的《綠園家訓》與我省新鄭歐陽修家訓、焦作韓愈家訓、安陽嶽飛家訓等7個傳統家訓,一起被中紀委監察部網站錄編入“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引發社會多方關注。

楊曉宇說,如何教育下一代,關系着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未來。“《歧路燈》這部長篇小說,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李綠園所處的時代早已遠去,但他提出的“為學嚴謹、為官清廉”“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教育理念,猶如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将為一代又一代人照亮人生路!

來源:平觀新聞

編輯:劉曉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