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作者:一點心理學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人性有很多可笑之處,比如損人不利己,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我才不會這麼做呢,正常人都不會做,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劃算,而實際這樣做的人還真不少。

《百喻經》中記載,有一個人和别人發生了沖突,伺機報複,他聽巫師說念毗陀羅咒可以把人詛咒死,但奏效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死去。

這個人一聽心裡非常的高興對巫師說:“求求你教教我!隻要他能受到傷害,讓我提前死去我也願意!”

這人念起了咒語,果然沒過多久就死去了。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還有一個故事講有個幸運的人遇見上帝。上帝說:現在我可以滿足你任何的一個願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鄰居會得到雙份。

這個幸運的人開心不已,但他轉念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産,我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産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麼那個本來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家夥就同時得到兩個絕色美女......。

他想來想去不知道提出什麼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鄰居比自己擁有的多。

最後,他說:你挖我一隻眼珠吧。

這兩個人被仇恨和嫉妒遮蔽了雙眼,根本看不到,傷害别人的同時,自己失去了什麼。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如果你說這都是故事,沒人真的那麼傻,那麼看看現實生活裡:

道路上,有人因為别人開車搶道,他強行加塞回來,不惜冒着被剮蹭、甚至發生事故的危險;

兩個人發生沖突,一方打傷了另一方,一個進醫院,一個進監獄了;

更有人隻是因為嫉妒室友,就暗中投毒,做了這樣的事情,他的内心不會一輩子背上包袱嗎?

孟子在《人性論》裡說:“種其因者,須食其果”,傷害别人,最後一定會讓自己受傷。

既然如此,人為什麼還會傻到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呢?

知乎上有一個同類問題,點贊最多的回答是:不利己隻是外人的判斷,實際上對某些人來說:看到别人倒黴,他就會産生快感,而這些快感就是他的回報。

看别人倒黴的确是容易讓人開心的事情,就像《憨豆先生》,就是通過反映主角的倒黴來激起觀衆的笑點的,身邊人的糗事,往往也會讓人有快感,比如同僚被批評了,很多人表面在安慰,内心卻暗爽。

網上有句流行語:“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說的就是這種“盼人倒黴、見不到人好”的心理。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人總是不自覺把周圍的人都視為競争對手,仿佛隻有别人失敗了,才能彰顯他的成功,如果别人成功、順利,他不惜自己下手,也要給别人添點堵。

這些人的行為和心理,就是暢銷書《被讨厭的勇氣》裡說的:把人生看成與他人的比賽,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敗”。

而他卻不知道,他這種心理才是自己失敗的源頭。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寫到,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

比較讓人心生嫉妒,甚至恨意,其根源是人用“恨意、嫉妒”來掩蓋掉了自己内心的失落,這份失落來自對自己的否定。

人不願意直面自己的失敗時,選擇逃避,就會把責任轉嫁到别人身上,做出傷害别人的事情,甚至不惜以傷害自己為代價。

但《太上》裡說:“心裡起了惡念,即使沒有去行動,但是兇神已經跟在了你的後面。”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人該怎樣戰勝心魔,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呢?

佛法中有個詞十分适用于治療我們凡夫的嫉妒心,那就是“随喜”。指見人做善事而樂意參加,見到他人行善而生歡喜,見到他人順遂,也感到欣喜。

佛門告誡說,當别人過得比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随喜,要真誠地替别人感到高興。這樣,自己才會獲得快樂。

如果一個人能高高興興地容忍别人超過自己,盡心盡力去成全别人,甘心把自己當綠葉,而不是去障礙别人,打擊和諷刺别人。别人感覺到你的善意,同樣也會這樣對待你,那麼結果就是雙赢了。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曾經有位事業成功的大佬說,他越來越成功,身邊能交心的朋友卻越來越少,甚至有的朋友嫉妒他、诽謗他,讓他感到很失望,而他内心認定真正的朋友,是自己的司機,司機是他國小同學,在他最潦倒的時候拿出家産幫助他,在他成功後,卻不要任何回報,他内心一直存有感激,那位同學下崗後,他聘請來做了自己的司機,還送同學的兒子出國讀書。

真正的朋友,應該就是這樣能毫無嫉妒,真心随喜對方的。

人如果還能毫無私心、真心誠意幫助别人,而不求回報,則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和意想不到的回報。

19世紀末,英國的蘇格蘭有一個窮苦的農夫叫弗萊明。有一天,當他在田裡幹活,聽到附近泥沼裡有人發出求救的哭喊聲,于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糞池裡,于是弗萊明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車裡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而農夫堅決不接受報酬。

就在那時,農夫的兒子走進茅屋,紳士問:“那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說:“是。”紳士說:“我們訂個協定,讓我帶走他,并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将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小孩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并成為舉世聞名的亞曆山大·弗萊明教授,也就是青黴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并且得到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染上肺炎,誰救活他呢?青黴素。那紳士是誰呢?上議院議員丘吉爾。

這就是丘吉爾與青黴素發明者的傳說。

人性的陰暗面:做事是不是利己沒關系,隻要能損人就行

幫助别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成全他人,就是在成全自己。

幫助與成全,是善意,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種格局。

周國平說:“我們每個人内心深處都有樂善之意,可是否願意邁出那一步,卻成為平庸與高尚的分界線。”

的确,時刻保持善意是很難的,因為嫉妒常常不請自來,但如若能克服,人生必然更加高尚。

在嫉妒心升起的時候,人要盡快察覺它,并且用随喜來轉化它,轉念之後,不好的行為得到扭轉,善意,能讓人得到内心的踏實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