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宗剛|胡先骕與義甯陳家——陳三立緻胡先骕轶劄兩通

作者:澎湃新聞

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胡宗剛

陳三立與胡先骕交往可能始于1918年。是年胡先骕二十五歲,受聘于南京高等師範大學,任農科植物學教授。是年陳三立已六十有五,寓于南京散原精舍。胡先骕于民國初年留學美國,習科學而成為植物學家,但其價值觀念乃是受中國文化熏陶而形成,取向于傳統,其詩學則服膺于宋詩;陳三立乃純粹傳統中人,為清末民初江西詩派之祭酒。兩人同在一城,陳三立為前輩鄉賢,胡先骕乃持詩稿請益。陳三立閱後題之曰:“擺落浮俗,往往能騁才思于古人清深之境。具此異禀,锲而不舍,成就何可量。陳三立讀,戊午九月。”可見老人對晚輩之獎掖。此乃交往确切記錄,其後,胡先骕遂跟随陳三立,一同出遊、廣交舊蓍,收益良多。

餘近參與編輯《胡先骕全集》,得從胡家後人處見到陳三立緻胡先骕轶劄兩通,為研究義甯陳家重要史料,先公布于此,以饷同好。第一通寫于1923年,其函曰:

步曾仁兄大鑒:

示悉。《蒼虬閣詩》一冊呈上。家信由小兒寅恪自柏靈寄其兩妹者,并節錄附上,中猶多問語可删去,以臨時付抄,不及檢察也。趙叔雍屬題一圖,請轉詢楊杏佛兄,何日有便人赴滬,當托其帶交也。

忽頌

著安

三立 頓首 二月二十四日

胡宗剛|胡先骕與義甯陳家——陳三立緻胡先骕轶劄兩通

函文不長,所涉之事有三。《蒼虬閣詩》乃陳曾壽之詩集。陳曾壽年歲比陳三立稍輕,但閱曆相似,出生于官宦書香之家,均入張之洞幕府,入民國以遺老自居,兩人交誼甚笃,作詩彼此唱和亦多。陳曾壽之詩,沿襲宋詩,為清末民初“同光體”重要之一家。其時胡先骕研究清詩,在《學衡》已發表多篇研究清詩之論述,為學界所重。此時,陳三立向其推薦陳曾壽詩,遂将其詩集假(或送)之。翌年年初,《學衡》即刊出胡先骕所寫《評陳仁先蒼虬閣詩存》,其雲“近人陳仁先曾壽之《蒼虬閣詩》學黃陳而不為黃陳門戶所限者,則以早年得力于漢魏與義山也。其詩嚴密不下柳河東,而無晦澀之病。處境極逆而出語凄婉,略無劍拔弩張之氣,無怪陳散原先生推重之也。”文中還将陳曾壽之詩與陳三立之詩對照,此不具錄。此為函文所涉事其一。

《學衡》是胡先骕與東南大學文科教授吳宓、梅光迪等所創辦,因他們所持文化保守主義取向相同,即以此對抗由北京大學興起之激進思潮。陳寅恪也持《學衡》立場,且與吳宓為哈佛大學同學,為骨肉之交。1923年8月陳寅恪在《學衡》發表《與妹書》,為其自述學術思想最早之文字,為重要文獻。其時陳寅恪尚在國外,此稿件來源,或以為通過吳宓而得到。其實不然,乃胡先骕取自陳寅恪父親陳三立處。此所涉事之二。

其三,陳三立托胡先骕向楊杏佛轉告趙叔雍題字一事。楊杏佛亦江西人氏,其時亦任教于東南大學,亦為中國科學社重要成員,與胡先骕時有交集。趙叔雍乃趙鳳昌之子,楊杏佛之妻弟(兄),時趙家寓居上海。趙叔雍重陳三立之名,請為其為畫作題字,據李開軍先生示之,應《高梧軒圖》題辭,陳三立詩集收錄。

此函之後未久,胡先骕即再度赴美留學,與陳三立暫無聯系,兩年之後回國,繼續在東南大學任教。而陳三立已移居杭州。胡先骕歸國未久曾往杭州拜谒,當得悉陳寅恪即将回國,乃向東南大學校長蔣維喬推薦,請為聘任。而陳寅恪回國就職早經吳宓辦理,已被清華大學聘定,因而陳三立作函謝絕。其文曰:

步曾仁兄有道:

湖上小聚,稍豁積懷。近承教學相長,撰著益宏,曷勝跂仰。猥辱惠示,述蔣校長之勝意,頗欲寅兒北轍易為南轅,此與本旨近家較為便者相合。惟寅兒屢經清華殷勤招緻而後就,雨僧亦費心力不少,忽不踐約,似乖情理。寅兒約舊曆人日前後可以抵家,當以尊說令其量度,或到清華後與之周旋數月,再定去留,皆可徐圖,此時實難預決也。率複,維亮鑒。

即頌

道安

三立 頓首 臘五日

上為陳三立緻胡先骕轶函第二通,寫于1926年年初,臘月初五即1月18日。胡先骕為人熱情,平生推薦友人求學謀職無數,此見學術良才,又為所在大學以聘得名師而張羅,惜未如願。此函還是可佐證陳寅恪回國之日期。《吳宓日記》:“陳寅恪函,十二月十八日由馬賽啟程”,當為準确;但陳琉球言,其聽前輩雲“先父由歐洲歸國時,天氣炎熱”。炎熱乃是夏季,途程不會如此長久。卞僧慧編《陳寅恪年譜》未予以考證。此函“舊曆人日前後可以抵家”,人日為正月初七,即二月十九日,與吳宓所記相吻合。

此後胡先骕與陳三立時有交往,但留下文字記錄無多,僅有一些零星記錄。如1925年胡先骕叔祖胡湘林去世,陳三立為之寫墓志銘,該文并未收入《散原精舍文存》(1949年),今所見出處為卞孝萱所編《辛亥人物碑傳集》。據卞先生生前告知,其1950年自胡先骕處借得抄錄。卞孝萱曾問胡先骕為何沒有收入《文存》,胡先骕曰:“可能是因為陳三立當年年紀大了,沒有精力親自撰寫,而是請他得意弟子袁思亮寫的,經過他過目并署名。”卞孝萱言:“過去這種情況很多,一個有名的人因為年紀大了或者其他原因,往往找人代筆。胡先骕并不刻意回避這類事情的真相,頗能展現一種大家風範。如果小家子氣,會說這是陳三立漏收等等。”(卞孝萱:《冬青老人口述》,鳳凰出版社,2019年)2003年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收錄此文。

1933年劉鹹整理其父親詩集,請胡先骕題簽,胡先骕自認為其字不好,轉請陳三立寫就。1938年在陳三立去世未久,胡先骕尚在淪陷區北平,為溫源甯所編英文《天下月刊》,寫Chen San-li, the Poet(詩人陳三立)一文。1941年胡先骕任中正大學校長期間,陳三立已去世,江西通志館吳宗慈寫陳三立傳記,與胡先骕通函數次,商榷對傳主如何評價。此數函現為王咨臣後人收藏,函文曾多次刊布,此不贅述。

胡先骕與陳寅恪因所從事專業不同,未曾有文字交。但他們同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該會每年開會一次,有幾年彼此至少晤面一次。胡先骕對陳寅恪學問甚為贊佩,1950年撰寫《北京科學化運動與科學家》長文,其中有一段評述陳寅恪:

寅恪修水人,詩人陳三立之子,生于一八九〇年,少年治國學與西文。曾留學日本及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精通東西古今文字幾近十種,尤擅長印度之巴利文與梵文,又研究滿洲文、蒙古文與西藏文,曾校訂梵文《金剛經》稿未刊。一九二六年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教授,一九二八年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組主任,一九四八年被舉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國牛津大學曾聘為中國文學教授,以目疾未能講學,現任嶺南大學教授。寅恪博聞強記,才殆天授。在清華講學以講隋唐史著名,每登講席,辄閉目端坐,口滔滔不絕,從不一檢筆記,而某事在某書某頁皆能沖口說出。平生治史心得,皆在一部廿四史眉批中。抗戰軍興,遂将此書寄往昆明,而中道遺失,後乃憑其記憶撰成《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及《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二書。此外曾發表各種零星文凡三十篇,所發表者不能及其學百分之一二。今目已盲,然在其家中講學如故,學生鹹就其家聽講。其門人以史學名家者甚衆,然僅能傳其緒餘,其廣博深厚之基礎,并世罕見其匹,殆鮮能幾及之者。

胡先骕對陳寅恪之評論,不曾引起陳寅恪研究者注意,故摘錄在此。

義甯陳家與胡先骕交往最密切者,則屬陳封懷。陳封懷為陳三立之孫,長男陳衡恪之子。在陳三立寓居金陵散原精舍時,陳封懷就讀于金陵大學,後轉學于東南大學生物系,為胡先骕門生。畢業後先在清華大學任助教,胡先骕指導其研究北京西山植物之生态,旋被胡先骕吸收至靜生生物調查所,1934年又被選送出國,赴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專習植物園造園和報春花科植物分類。在陳封懷出國期間,夫人張夢莊被胡先骕安排在靜生所任圖書管理者。1936年陳封懷回國,任廬山森林植物園園藝技師。抗戰期間,胡先骕任中正大學校長,陳封懷又被吸收到中正大學任教。抗戰勝利,被派重回廬山,主持植物園複員。該園在陳封懷上司下,于1950年代初期,已享有盛名。此後,陳封懷還建設有南京中山植物園、武漢植物園、華南植物園。陳封懷得胡先骕提攜,乃世交之延續。

責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