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作者:上觀新聞

“現在還不到談‘離開’的時候呢。秋天,我還會再來!”3月在東方藝術中心見到林懷民,話題不可避免談到即将到來的離别路口。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布将于2019年底退休,2020年起由現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面對記者“要不要談談退休”的提問,林懷民爽朗地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雲門演陶冶的作品,‘陶身體’來演鄭宗龍(雲門舞集的接任者)的編排,是不是很有趣?”

《交換作》——告别之際,林懷民為雲門舞集推出的最後一套作品,出人意外,也引人遐想。過去的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作品,這一次,他們将與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11月7日至10日在東藝舞台上首次獻演的這套組合,包括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的《12》、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以及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的《秋水》。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雲門舞集與上海東藝有超過10年的緊密合作。從2009年《行草》開始,幾乎每年雲門都帶新作來訪,《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稻禾》等接踵而至,直至今年春天的《白水》《微塵》,這個舞台見證了雲門舞集在上海的發展、融合與革新。全新的《交換作》将帶來何種驚喜?無疑令所有關注雲門舞集和中國當代舞蹈的觀衆期待。

看到華人現代舞的新氣象

《交換作》源于陶冶與鄭宗龍的一次閑談,兩個舞團“交換編舞”的概念在一種近似于遐思的心态下孕育、生長。

鄭宗龍出生于台北萬華,1977年生,2002年以舞者身份加入雲門舞集,2014年接任雲門2藝術總監。陶冶出生于重慶,1985年生,曾在上海武警政治部文工團、金星舞蹈團和北京現代舞團擔任舞者,2008年創立“陶身體劇場”,任藝術總監與編舞。“交換編舞”,是兩位年輕但已在業界打下一片天地的編舞家許下的“互杠”命題:讓對方在不同的時空課題之下,展開創想,讓自己打破既定舒适區,在不确定性之中,發現一種新的成長。

這個大膽的提議,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贊賞,甚至,他欣然表示,要“加入其中”。鄭宗龍的生猛野性,遇上陶冶的韌勁虬結,兩位年編舞家的淩厲創意,與林懷民的沉穩靜谧做同場對話,形成高手弈理的精辟互文。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林懷民(中)、鄭宗龍(右)、陶冶 劉振祥 攝

《12》是陶冶交出的答卷。他與12位雲門舞者合作,以在瑞典山頭看盡流動的雲為靈感,挑戰雲門舞者的身體,完成這部以舞者數量命名的作品。陶身體的訓練讓雲門舞者用到許多平時罕被觸及的肌肉,渾身酸痛。迎接挑戰的雲門舞者形容, 《12》打開了身體的意識,找到身體的極限,帶你去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陶身體對身體的運作是期許舞者的身體表現,能像水無形且充滿流動,透過不同的身體對同一種藝術呈現不同意境,而雲門舞集之“雲”就是天地之間水的連接配接。一個有趣的插曲是,因為演出需要,過去,陶身體的舞者都剪了接近光頭的頭發,這讓雲門舞者既緊張又擔心,“不知道頭發最終的命運”。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12》 陶冶 攝

鄭宗龍的作品向來不隻是眼睛的“觀看之道”,而是可以用耳聆聽,可以手舞之、足蹈之的全心全情的投入。他為陶身體舞者新創的《乘法》,正是要試圖建立一種“加乘”的模式,将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缤紛,有如魔術方塊變幻無窮的作品。《乘法》排練期間,鄭宗龍與陶身體舞者朝夕相處,深刻感受到這群年輕舞者對舞蹈的全神貫注與兇狠拼勁。他引導舞者即興發揮,深度挖掘舞者的内在能量,進而激發出極緻的狂野。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乘法》 張勝彬 攝

相較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雲彩奔流的炫目舞姿,林懷民的第89個作品《秋水》是足夠甯靜的美,也是這部《交換作》的内在“橋梁”。他說:“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着,上面浮着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台了。”于是,林懷民将那“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甯靜之舞,既有長者對後進的提點,也在其中看到了華人現代舞藝術的新穎氣象。《秋水》五位舞者,包括周章佞、黃珮華、黃媺雅、楊怡君、蘇依屏,這也是他們與林懷民的最後作品。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秋水》 李佳晔 攝

新雲門的輪廓逐漸清晰

有人說,看雲門的舞蹈,哪裡是看人在跳舞,分明是魂在跳。也有人說,在林懷民的帶領下,雲門帶着觀衆進行了一場長達46年的集體呼吸運動。這個自诩為“不安于世,東張西望,是一顆滾動的石頭”的舞蹈工作者,率領雲門舞者一次次将現代舞難以言喻的感動帶到觀衆心中。

在林懷民的舞蹈世界裡,東方的白娘子許仙,賈寶玉林黛玉,屈原湘夫人在西方巴赫、肖斯塔科維奇、貝多芬的配樂中翩然起舞……在他眼中,藝術不分國界地域,隻有喜愛與不喜愛。而林懷民的觀衆也遍布各個群體,曾經有穿着破爛的種地老伯,為了看雲門演出專門去買了雙新鞋,因為在他心中,看雲門演出是神聖的。在林懷民看來,他的職責,是向熱愛美的一切大衆,帶去美的享受,這也是雲門建立的初心。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林懷民 林百裡 攝

“未來會怎麼樣?我隻能說希望,但不能強求。看風怎麼說,水怎麼流吧。”3月,林懷民這樣展望雲門的明天。半年之後,這個未來正在逐漸清晰——随着部分資深舞者和年輕舞者離團,新的雲門将是一支重新組合的團隊,共計25位舞者;雲門2則暫停,鄭宗龍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繼續推動舞蹈創作及文化普及的雲門核心價值。

為什麼選鄭宗龍當“接班人”,林懷民曾說,“因為他夠笨!”進一步的解釋是“除了他是一個很好,而且越來越好的編舞家,更重要的是雲門從創團開始就堅持做的藝術平權,到戶外、偏鄉、社群演出,這件事不是任何一個藝術家都願意做的。”而在萬華艋舺街頭長大的鄭宗龍對此有很強烈的信念。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鄭宗龍 李佳晔 攝

“交出去就交出去了。”對于退休,林懷民很坦然。他說,他個人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團繼續走下去。在現代舞團的曆史上,一旦創始人或者品牌編舞家“不見了”的時候,這個舞團的生命力也走到終結,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林懷民希望,雲門舞集不必面對這一切,提前兩年預告退休,就是為了讓舞團得到足夠長的緩沖期,讓繼任者不用在“慌慌張張”的狀态下接手。

某種意義上,《交換作》,是林懷民給予雲門舞集和鄭宗龍的一份禮物——不說“最後”,因為用林懷民的話來說,未來“一切都有可能”。在這個看似平淡的題目下,湧動着兩大舞團——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林懷民、陶冶、鄭宗龍在時空和理念上對“新”與“變”的探尋,也昭示着新的雲門舞集值得繼續期待的未來——在“後林懷民時代”,生長出新的生命力。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