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作者:李錦解讀國資新聞

謹以此文,悼念我們的同學蘇航 ----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李 錦

今天,我們中國新聞學院的好同學、新華社的好同僚,中國底片檔案專家蘇航因病醫治無效,在京安詳逝世。

告别之痛

前幾天,蘇航夫人楊克佳打電話給建民,說是蘇航不行了。建民夫婦與林慧趕到家中看望,蘇航已經處于昏迷狀态,當建民說“老同學,我們來看您了”。他睜開眼,握住建民的手,對于同學送去的慰問,很是感動。沒有想到,下午住院,幾天就走了。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可他隻活了67年,親朋落淚,同學傷懷,我們心情悲痛。

翻開同學微信群,在6月15、16、17連續三天,蘇航還在轉載關于新冠疫情的一些文章,提醒同學們注意。蘇航平時是一個低調的人,不多言冒語,屬于内秀型的。他在同學群裡轉載的文章,資料事實充分。同學轉發的文章,我們多數是要看的。印象深的,秦衛東轉載的内容更宏觀些,牽涉到全局,丁言嗚更多一些詩情,熊小立更接近自然生活,而蘇航轉載的新聞貼近現實一點,然而證據、資料都充分,能看出他一生搞檔案的風格。同學微信,有問候的,有發新聞的,常浏覽,可慰思念。

去年我與建民 、蘇航、林慧、召明幾家還在西四環聚會,當時蘇航的身體還是好好的,不過說話總是沒有多大力氣。因為平時他總是細言細語,聲音不緊不慢,做過手術,也沒有感覺出什麼異樣。作為老同學談身體,談孩子,回憶當年的情景,曆曆在目。

同學之伴

蘇航是1953年6月出生的,他是北京人,1969年與全年級同學一起赴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保衛祖國、建設邊疆。1973年11月回城,配置設定到新華社攝影部資料編輯室工作。

我們更多的接觸是在中國新聞學院的日子。我們這些人因為在文革中沒有趕上讀書,多是到30多歲趕上末班車。新華社辦了這樣的一個學校,也算辦了一件好事,學校校名還是鄧小平題了詞的。當時收了新華社一個班,還有農墾系統一個班,到學校以後才知道蘇航已經提副處長了,從蘇航身上并沒有看出當副處長的味道,很謙和,做事也很認真。31歲當副處長,算是進步快的。有人說“處長呀”,蘇航“啐”了一聲,扭過頭,不宵一顧的感覺。

因為我們當時是攝影記者,蘇航是從新華社攝影部來,在一起說的話就更多一些。我們一幫搞攝影的記者成立攝影學會,蘇航開始是秘書,以後是秘書長。80年代初,新聞攝影剛剛火起來,成立攝影學會還是很隆重的。1984年冬天,陳勃、袁毅平、蔣齊生、徐佑珠、胡穎,還有院長李劍秋都來了,都是學會的顧問,後來還請穆青院長擔當了名譽會長。雖然是一個學院的學會,但有這麼多前輩的支援,這個學會很快就熱火起來了。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我們從一線停下來,當時不斷地找照片、找資料來整理。我們把這些照片号碼填寫,蘇航放學回去先去辦公室,第二天把照片給我們帶回來了。攝影學會除了辦牆報,還辦簡報,搞得很熱鬧。王府井的攝影之窗與中國美術館是我們常去的地方,也到首都的攝影名家石少華、蔣齊生、吳印鹹、陳勃、袁毅平的門上請教。兩年中,我們組織參觀了80多個大型展覽,不光看攝影的,還看美術、書法、圖書、服裝展。隻要有展覽,就成群結隊而去,少則三五人,多至二三十人,每次總少不了蘇航。兩年後,我們在王府井舉辦了“中國新聞學院學生影展”,且是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新華社攝影部、中國圖檔社與我們學院聯合舉辦的,很多同學也獲得這些入選證書,珍藏着。

學會之勞

在中國新聞學院讀書期間,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中越戰事更新。王建民在1985年暑假奔赴老山戰場。學院新聞攝影學會支援和幫助王建民到老山報道,幫助出主意,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東西,與他的實踐緊密結合。建民從老山前線帶回 2000 多張底片。我們在學校搞了幾次活動,開始一起研讨,選照片,後來到北京各個大學去做報告,搞展覽。全過程,蘇航都參加了。他性格内向,不聲不響,總是靜心地在旁邊聽着,我們張羅着,他總是默不作聲。同學們也有喜歡開玩笑的,而他也不大說話,隻是偶爾嘴角露出一點笑。他是一個很本份、很溫和、很細心、很實在的人,也很遵守紀律能适應環境。他受到了學會同伴的尊重。

印象深的是學校組織老山前線的照片制作,蘇航他不光跑攝影部,買藥粉、相紙,很多具體事情,都是他辦的。當時是數九寒天,兆義兄是總指揮,蘇航是領班,他就住在學校裡,一洗照片就是一個晚上。烤片機受不了,得想辦法為烤片機降溫。看到他手泡在冰冷的藥水裡面,被藥水浸泡得發白了,眼睛紅紅的,讓他休息,他總是輕聲說“嗨,這有什麼”,他下面就不吭聲了,他不願意說顯得高調的話。

在滴水成冰的時節,大夥成天鑽在暗室裡。偏偏又趕上期末考試,時間急熬人。為了趕在春節前把圖檔發往全國各地,我們組織 93 名會員每日組織四個班次,輪番作業,烤片機晝夜不停地轉,工廠中的房間裡人員川流不息,路上人腳步匆匆。當時同學們都有一種熱火勁,沒有說苦的。記得林慧從家中搬來鋪蓋,住在照片檢驗工廠中的房間,實是個簡易房,一住 15 天,從起床到深夜12 點,她的時間幾乎都用在集體上了。陳小力從頭一天下午四點進暗室,一直幹到第二天上午九點,連續放大 17 個小時,怎麼勸也不下崗;劉月華聽說攝影學會布置暗室,連夜縫好六塊黑布門簾。班長李國銳關鍵時刻把一個班都拉上來了。由于大家努力,終于在元月一日前,把三萬張照片發往全國各地,及時配合了宣傳老山英雄的活動。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1985年12月底,中國新聞學院新聞一班在整理老山英雄的照片。

入黨之幸

當時,在我們印象中比較深的一件事,蘇航是1985年10月在新聞新聞學院入黨的,第一批入黨的三位同學是攝影學會的積極分子唐召明、蘇航、王松,他們在攝影學會是積極參與者。蘇航同學好學上進,為人正派,心地善良 ,作風紮實,任勞任怨,辦事認真,熱愛集體,團結同志,樂于助人,為學院攝影學會建設和新聞攝影教學實踐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大家對他做的事情,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時在學校裡為他們三個人舉辦了入黨儀式。記得那時候學會不管是到大學作報告還是參觀展覽,總是少不了蘇航,他總是默默地走在後面。不吭聲,不言語,總是傾聽着别人的意見。一旦需要幹活的時候,他總是很快的進入角色。因為學會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學院上司說在20 多門課程中,學員收效最大的就是新聞攝影,因為有個攝影學會,教學相長,這是教學改革中的成功經驗。這是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有蘇航一份功勞。

照片檔案管理之功

離開新聞學院了,各奔東西。我到北京來,總是到建民、蘇航這裡來坐一坐,互相問候,了解互相情況。在同學困難的時候,蘇航總是同情,對待社會上的種種做法,他心裡特别有數,從不多說什麼,但是對同學們的同情和了解是一種很深刻的、真情的。我們覺得是老同學,自己人,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他從來不對同學議論什麼不好,從來不說三道四,總是一種誠懇的态度,一個正人君子,是一個好人。

畢業之後,蘇航擔任中國照片檔案館征集室主任。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是我國館藏量最大的照片檔案館,珍藏着1892年以來的曆史照片1000多萬張。在這裡,近代以來所有重大曆史事件和節點的記錄,以及海量的不同時代百姓生活影像,彙聚成浩瀚的曆史,凝固住鮮活的瞬間。包括自清末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照片檔案資料。其中有清朝慈禧、光緒、溥儀等人宮庭生活的照片;記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其主要上司人孫中山,李大钊等人活動的照片;中國共産黨在各曆史時期的照片。對有利用價值的照片,對照片檔案進行分類整理和保管,開展照片檔案管理工作的理論和保護技術的研究,對館藏檔案的内容、時間、真僞進行分析鑒定,為新聞報道、曆史研究和國家各項事業服務。每年接待國内外利用者逾萬人,選用制作的照片達10多萬張。

當時還擔心蘇航不善言語,這些活多數是要與人打交道的,他的性格太溫和了,我們不無擔心。他找到了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很多照片,告訴說我他剛到黑龍江,還要到北海,一趟趟跑到人家家裡,真的是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因為打着新華社和國家檔案館的牌子,照片放在自己手裡自己看着,在新華社能發揮很大的作用。蘇航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工作方法。他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我想,讓這樣一個不善言語的人做說服工作,要費多大的勁呀,受多大難呀。他先後擔任中國照片檔案館底片檔案室主任、中國照片檔案館辦公室主任、中國照片檔案館征集編輯室主任。一直在主持一項工作,是屬于這個行當挑大梁的人。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中國新聞學院新聞一班合影。後排右起第三人為蘇航。

人性之善

離開學校30多年了,聚少離多。我從攝影到文字,由特寫到調查,從理論到智囊,數次轉型,越走越遠。但是對同學的親切感,越久越深。由中國照片檔案館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國家相冊 緻敬曆史——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典藏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北京很多大活動,與中國照片檔案館有關系,看到報道我便想,有我們同學蘇航一份功勞。

前幾年有了微信群,蘇航不斷地發表一些文章。從這些内容來看,他是有很強的正義感,而且用事實說話,不斷地向我們提供精神食糧,這時候他也已經退休好幾年了。後來聽說他做過手術,身體變得虛弱了。講話聲調也低低的、慢慢的。我們見面總是互相提醒着,快70歲的人,大家都珍重,情到深處,有時眼睛還是紅紅的。

随着天幹地支行走,經曆的多了,我們相知更深了。因為社會上很多人,常常記着或者埋怨别人的不好,而蘇航從來不說别人的不好,隻說别人的好。以愛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這就是蘇航人生!哪個同學走了,有什麼不好的資訊,面露關切;哪個同學有什麼成就,他總是欣慰式的點頭。我想,最好的朋友是當你窮困潦倒時,同情你、相信你,願意無條件親近和幫助你的那個人。蘇航屬于這樣的朋友與同學,一個自信而信人、懷有仁愛與善良之心的人。

記得去年我們聚會的時候,見到蘇航的夫妻小楊,我說起了30多年前的笑話。不知道為什麼北京女人臉上都用一層紗裹着。小楊年輕時是個大美女,不過裹着一層紗像是不讓别人看似的。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北京沙塵暴的原因。我說,當時從山東鄉下來,而北京人絲毫沒有一點看不起我們的感覺,我感謝北京同學的同情與包容大度。現在我們也都是奔七的人了,大家笑着回憶當時的日子。我們互相提醒注意身體,互道珍重,囑咐常在一起坐坐,見一次面少一次了。

懷念之情

沒有想到,微信群裡文章仍在,人便永遠不回來了,天地永訣。建民代表同學送行蘇航,是最後的告别。蘇航隻過了67年,他走得太早了。我們此時心裡湧起的是無邊的懷念。一個很老實的人走了,總得留下一些文字,這也是我們活着人的義務,也不枉為朋友一場。我作為當年的攝影學會會長,更多一份責任。可是有些事情久了,也想不起來,于是找到當年的一本綠皮小書《永恒的紀念》,勾起當年的些許記憶。這本書,蘇航也是操過心的,我們一起找資料,跑印刷廠。

九泉莫歎三光隔,又送同學入夜台。我們新華社的、農墾的同學一個一個遠去,有記者,不少是編輯。告别時,總是想起他們的好處。在時不覺得什麼,失去則倍為珍惜。明年即将迎來90 歲生日的新華社,自誕生以來,新華社便擔負起記錄時代風雲的重任。一代代新華社攝影記者不畏艱險,不計得失,以忠誠、勇敢、敬業的品格,定格曆史,記錄中國,推動進步。記者在前方打仗,編輯在後方給予支援,也包括蘇航這樣的照片檔案工作者。他們就像一支蠟燭,照亮了别人卻犧牲了自己。确實,紅花需要綠葉扶持,綠葉接紅花,輝映綏安道。渺渺茫茫來又回,往日情景成記憶。蘇航不管是在新聞學院,還是一生所貢獻的照片檔案工作,做的都是綠葉的事業。我們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編輯部的同志,有建民、召明這樣的一代攝影名記,也離不開蘇航這樣的“綠葉”。紅花尚在,綠葉已雕,我們豈不悲痛?

蘇航走了,一個好同學、好同僚走了。蘇航是一個好人,好人走了,令人痛惜,我們祝願蘇航一路走好。

二0二0年七月十四日

好人蘇航,一路走好

1985年,新華社社長兼中國新聞學院院長穆青,與同學們合影。穆青社長那天答應當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名譽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