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作者:小詢筆記

有關于教育問題,在任何時代都是熱門話題,這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話題。

最為著名也是知名度最廣的故事——孟母三遷。

孟子的成就也是家喻戶曉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些字句烙印在中國人的DNA裡。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這些字句出自“亞聖”孟子,這位宣揚“仁政”,最早提取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家,對他的成就,我們早已耳熟能詳。

越是非凡,越能同他淘氣的少年時代形成鮮明的對比。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可謂是一個最為成功的教育案例。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教子》的故事出自《列女傳》,故事中講述了少時喪父的夢珂年少時的經曆,住在墓地附近,孟轲便學人哭喪。搬家到菜市場附近,孟轲便吆喝起來,學人家叫賣。再次搬家到學堂附近,孟轲開始學習讀書。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三遷後,終于尋得了一個好的去處。誰知孟轲并沒有安分,抛下書本,逃學遊玩。小孟轲的劣迹被發現後,才有了接下來畫面中的故事:

在清人康濤的《孟母教子圖》中,是一幅鋪設簡單的人物畫。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立于織布機邊上,左手指着織到一半的布,右手拿着刀子,偏過頭來看向她的孩子。孟母的表情并非火冒三丈暴躁無比,相反的,孟母神情平靜。

母親不怒而威,夢珂小心翼翼地迎向母親的目光。他的神情專注,對待母親極其恭順,夢珂微微弓着身子,畢恭畢敬地拱着手,腳步似乎有點後移,戰戰兢兢的樣子是所有孩子被批評時的縮影吧。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畫者的筆觸精心構思,線條流暢純熟,衣紋的勾勒生動細膩,襯托出人物的動作和行為的走勢。人物的表情古樸清秀,無論是眉毛還是眼睛都寫滿了情感。母子二人衣着古樸,頭上戴着簡單的頭巾,可以看出母子二人的生活節儉樸實。

簡單的筆觸将卻投入了作者豐富的感情,潛移默化之中引起觀畫人豐富的聯想。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斷機杼後,孟轲終于懂事,開始了他的學海生涯。

對于孟轲來說,母親的這一舉動應該是相當震撼的。

母親的臉上尚未露出明顯的愠色,孟轲尚且恭恭敬敬,對母親禮貌孝順。

便可以看出日常的家教。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是以,我們無法用這樣一個行為來作為一刀切式成功教育案例。

但是,孟母與孟轲的相處之道,卻有更多的意義值得大家學習。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哪怕是一位母親用這樣溫柔的字句深刻地诠釋母愛,依然沒有釋懷之意。

“不必追”,終究還是“舍不得”。

當孩子降生到這個世上,來到父母的懷裡,無不是一個歡喜的家庭。

随着孩子的成長,他們對父母而言,不再隻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

他們,還是一個輸出者。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從生活方式上,到情感認知上,孩子漸漸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當孩子的三觀與父母的三觀發生沖突,

家庭的幸福的脆弱得不堪一擊。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就是一個極端的反例,故事根據作者本人的真實經曆進行改變,作者塔拉17歲以前同父母兄弟們生活在一起,他們沒有戶口,也不去醫院,一切思想教育均來自犯有精神分裂症且及其厭世的父親。

他們中有人對父親保持着自始至終的忠誠和追随,塔拉和他的一位兄弟則通過某些機遇漸漸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形成了一套獨立的嶄新的人生觀。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一個家庭原本站在一條地平線上,現在他們目光所到之處已經天差地别。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選擇家人,還是選擇自我,成了一個非黑即白,無法調和的沖突。

最後,塔拉選擇了自己的人生,她完成學業,擁抱廣袤的世界。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和孟轲之間的沖突爆發即是兩個世界觀的沖撞,

孟母要求孩子向學,孟轲選擇孩子的天性,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誰人能逃得過這個沖突。

當子女成年,父母老去,又會因為意見不統一産生新的沖突。

當沖突爆發,難能有孟母教子時的場面。

因為熟悉和了解,争吵的時候才更傷人。

如果你是孟母,你會如何教導那個逃學的孩子?

孟母面容溫和,以身試法,身體力行一段半途而廢的故事。

孟轲虔誠恭順,孝順有禮,這是孩子對母親的尊敬和孝順。

這對母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最大的特點是禮貌,他們尊敬對方。

當我長大以後,我會想到童年時父母對我的教育有些是不對的。

和朋友交流之後,這樣的想法幾乎人人都有。

我們會埋怨父母,抱怨父母,甚至憎恨父母。

以至于,我們時常忘了:

在這世上,正是因為父母的愛護和養育,才趕走了可怕的孤獨,

讓我們有機會做那顆獨一無二的星星。

家庭是孕育愛的地方,它強大也脆弱,随着時間流逝,它也需要呵護。

如果我們在一段關系裡學會禮貌傾聽,做出調整和磨合,結果會不會好一些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