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上再見》戰争的傷痕戰争的傷痕尊重與厭惡父親和孩子

作者:昙初的讀書筆記

去年看了法國電影《天上再見》,那殘酷的戰争,戰後的醜惡現實,荒誕的故事劇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躲在藍色面具後的湛藍的眼睛裡留下的淚水仿佛滴進了我的心中,我感動于父子和解相擁的那一幕,卻對愛德華從樓上縱身一躍心碎無比。

今年我翻開了這電影的原著小說,法國作家皮耶爾·勒邁特的同名小說《天上再見》,我本以為看過電影的我可能得到的更多是一種重溫和回憶,可是當我一口氣讀完的時候,我才發覺我錯了,原來文字帶給我的體驗是更加的震撼和無奈。

《天上再見》戰争的傷痕戰争的傷痕尊重與厭惡父親和孩子

法國電影《天上再見》截圖

<h1 class="pgc-h-arrow-right">戰争的傷痕</h1>

來自戰争的創傷最一目了然的是身體的傷痕,且不說身體各處大大小小的那些已經愈合的、沒有愈合的傷口留下的傷疤,有多少人失去了手指,手掌,胳膊,腿,腳,眼睛,耳朵……你能想象的,不能想象的,他們都有人已經失去……我記得初高中時期和同學一起看恐怖片,最可怕的一幕便是出現了一個沒有下巴的女人,那一幕是我至今的噩夢,可是我知道那隻是電影而已,但是對于愛德華來說,那是他的現實。他在戰争即将結束的時候,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下巴,自此他連自主的進食的做不到,隻能用注射的方式将食物“放”到胃中。

這些是“失去”,他們還有的人“得到”了一些本不該屬于身體的東西,多少人的身體中留有子彈,留有炮彈的碎片,那些無法取出,隻能一輩子跟随着他們,随時有可能緻命的碎片。

而對他們來說還有很多無法被人看到的傷口,那是心靈的創傷,是戰争的陰影。比如阿爾貝,他雖然已經活到了戰後,但是他的靈魂和思想卻像留了一部分在土裡,被永遠地囚禁在了下面。他隻要一離開房間,就會極度不安,開門前總是先探出頭去,小心翼翼地張望。走路時也會把身體靠着牆,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處于戒備狀态。對于他來說,被活埋時和他在一起的那匹死馬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他甚至需要靠撫摸愛德華送給他的馬頭來平複情緒。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尊重與厭惡</h1>

當戰争結束,到處呼喊着尊敬英雄,各地豎起了紀念碑,可是那些活下來的士兵又有幾個得到了尊重?回來的阿爾貝沒有能夠找回心愛的未婚妻,當他做着電梯工的工作的時候,他的未婚妻卻因為别人為她買的禮物而嬌笑着。若說這種離散隻是阿爾貝的個人遭遇,那麼當那些士兵在退伍的時候隻能從五十二法郎和一件被重新染過色的舊軍裝之間選擇的時候,他們應有的尊重在哪裡?

那些人們在說着“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了戰場上”的時候,有誰想過生者的悲哀?誰關心過生者的痛苦?誰了解過生者的艱難?

可是即便如此,那些逝去的英雄就得到了應有的尊重麼?

不。

你看看那隻有十三英寸長的棺材,看看那些被折斷手腳的逝者,看看那些沒有姓名的,甚至連國籍都錯了的屍體……在電影之中,我不懂那位檢查員看到了什麼,在文字之中讀到這段才了解那些荒謬與哀傷。

<h1 class="pgc-h-arrow-right">父親和孩子</h1>

佩裡顧父子之間的故事,并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表達,電影之中給人感覺更多的像是任性的孩子和不善表達父愛的父親,而在書中,這一沖突更加的強烈。

書中的父親更加的自私,他并不了解他的孩子,他期待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卻因為他的嗓音高而尖,在意自己的穿戴,行為舉止帶有女性的氣質而生氣,而愛德華的“藝術”帶來的麻煩更讓他無法接受。他愛他麼?無疑是愛的,但是他更愛的是他自己。

書中的父親無疑是真心想給他死去的孩子一個擁抱的,但是,在他知道他活着之前,愛德華卻已經沖到了他的車前,和他巨大的綠色的翅膀一起歪歪扭扭地飛向了天空……

若是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他會不會像電影中的父親一樣,告訴愛德華去成為自己呢?

我想是會的吧……

我希望是會的吧……

《天上再見》戰争的傷痕戰争的傷痕尊重與厭惡父親和孩子

這是初初陪你讀的第 33 本書

#讀書# #全民薦書人# #閱讀的溫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