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作者:濰坊廣播電視報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在濱海區大家窪街道,沿長江西街一路行駛,路旁三個大紅字标注的紅色革命紀念館格外引人注目,這裡就是“渤海走廊”濱海紅色村莊的代表性村莊:石橋村、七裡村、南陳村。革命戰争年代,“渤海走廊”連接配接着膠東與清河兩大抗日根據地,被譽為我黨我軍的“紅色交通線”。

而這三個村莊所在的九區“北大窪”,在“走廊”中起到了極重要的戰略作用,多位革命先烈為保衛黨的“紅色交通線”獻出自己的生命。日前,記者來到大家窪街道,重溫這段紅色曆史,追尋先烈們的紅色革命印記。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01

地處“渤海走廊”戰略要道的咽喉地段

北大窪軍民守護着“紅色交通線”的暢通

“抗戰初期,這裡屬于壽光縣第九區,轄區内有今營口鎮、上口鎮、侯鎮的一部分,共計62個村莊,也俗稱‘北大窪’。”濰坊濱海清東紅色曆史研究中心發起人之一王成葉告訴記者,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北大窪”是我黨壽濰二邊和壽濰縣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成葉介紹道,1941年春,位于渤海萊州灣南岸的壽光、濰縣、昌邑三縣北部沿海(史稱“三北”)被開辟為抗日根據地。“該根據地東起膠萊河,西至壽光縣東北部,也就是原壽光第九區,即現在的大家窪街道。”王成葉說,其核心地段東西長120多裡,最窄處不足10裡,被稱為“東西一線長,南北一槍穿”的地段,兩頭分别連接配接膠東和清河抗日根據地。

“戰争年代,中共山東分局和膠東區黨委等機關,通過這條交通要道輸送了大量幹部、情報、黃金和軍用物資,被譽為我們黨抗戰史上的‘紅色渤海走廊’。”王成葉告訴記者。

“1941年起,受到日僞和國民黨張景月部十五旅的夾擊,鬥争形勢惡化,根據地的戰略空間被壓縮。此時,東西狹長的‘北大窪’兩面受敵,面臨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王成葉說,此地處于“渤海走廊”戰略通道的咽喉位置,當地共産黨上司的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守護了“渤海走廊”的暢通。

“日僞政權修建了一條連接配接羊角溝與侯鎮的侯羊公路封鎖線。”王成葉對記者說,侯羊公路南北全長不足百裡,路西側挖有一條一人多深的封鎖溝,路東側鋪設了電話線,沿線建起多處炮樓,敵軍派兵24小時把守巡邏。

面對敵人的白色恐怖,“北大窪”的共産黨員和人民群衆在石橋村、南陳村、七裡村等成立地下黨組織,秘密為抗日根據地運送黃金、武器等,為保衛“紅色渤海走廊”戰略要道做出了重要貢獻。

02

戰争年代近百名先烈被捕犧牲

這裡湧現出朱劍秋、王洪鳌等英雄人物

為抗擊日僞侵略者,1940年3月,中共壽光縣委決定在大家窪成立第九區公所、九區中隊。

出身富裕農民家庭的朱劍秋,是壽光九區首任區長兼區中隊長。1933年,朱劍秋在濟南裕祥銀号任經理時,經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時,他以銀行經理的特殊身份,積極為黨工作,宣傳革命主張。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朱劍秋

“為組建抗日隊伍,朱劍秋多次變賣家産,甚至跪求母親變賣祖業良田,籌措經費購買槍支彈藥。在他的影響下,‘北大窪’多位群衆加入中國共産黨,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王成葉說,朱劍秋為“渤海走廊”在北大窪地段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和群衆基礎,“1942年,時任博興縣長的朱劍秋,在一次突圍戰中犧牲,年僅41歲。”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作為抗日根據地的秘密交通要道,“北大窪”的黨員多隐藏身份,開展地下交通聯絡工作。被捕後,因不肯洩露抗日情報,很多黨員群衆受盡嚴刑逼供後壯烈犧牲。

據介紹,1941年,漢奸孫建道率十五旅保安大隊突襲榆樹園子村,逮捕了壽光九區财糧助理王洪鳌。王洪鳌被鐵絲穿鎖骨,押至道口日僞據點受審。敵人對王洪鳌軟磨硬施,妄圖得到情報後一舉摧毀“渤海走廊”抗日組織。但王洪鳌堅守信念,不肯吐露半個字。惱羞成怒的敵人施用了貼蠟燭、香火燒眼、刀子割肉搓鹽等酷刑,最後,鋼鐵硬漢王洪鳌被敵人刨膛挖心殘忍殺害。

王成葉告訴記者,1937年,家住南陳村的陳景南經朱劍秋發展入黨,後成為清東特務營營長。1939年,清東特務營奉命到白浪河、濰河沿海開辟抗日戰場,多次重創日軍。次年,陳景南率兵在濰河水道中襲擊日軍運輸船,不幸被敵軍包圍。子彈打光後,面對圍上來的敵軍,陳景南和通訊員陳洪奎背攏來之不易的槍支,甯死不當俘虜,毫不猶豫地投海自盡,被後人譽為“濰河兩勇士”。

“不肯變節,慘遭活埋的袁孔正;英勇無畏,被日軍亂刀砍死的孫以順;甯死不屈,被當衆殺頭的馬建;受傷後拉響手榴彈,與日僞同歸于盡的王從厚;為掩護黨的組織,活生生被敵坦克碾壓而過的王善慶……”王成葉告訴記者,在“北大窪”,有數十位革命先烈為抗日救國壯烈犧牲。

03

先烈後人出資百餘萬建紅史館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由于長期處于“高度絕密”,關于紅色“渤海走廊”的這段曆史,黨史和地方史鮮有記載。然而,80年前,先烈們在“北大窪”抗日救國的英雄故事,在村民們口中代代相傳。如何開啟那段塵封已久的紅色曆史,成為不少先烈後人們念念不能忘的大事。

“從小,我就是聽着這些革命故事長大的。随着時間的流逝,知曉先烈們英雄事迹的人越來越少,這些人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不應被遺忘。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年輕一代了解這段紅色曆史,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今年76歲的山東濰坊金輝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樹峰是朱劍秋孫子,說起投資建紅色史館的初心,他這樣說。

2015年,在朱樹峰的倡議群組織下,成立了濰坊濱海清東紅色曆史研究中心,開始整理挖掘濱海當地與紅色“渤海走廊”有關的曆史故事,并對重點人物事迹、革命事件開展調查走訪。

同時,他投資百餘萬元用于當地紅色文化的采訪和搜集整理工作,并在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幫助下,策劃和參與建成了南陳村、七裡村紅色革命紀念館,直接投資建成位于石橋村的渤海走廊濱海紀念館。“現在,每天都有學生、市民來紀念館中參觀,了解那段紅色曆史,學習先烈們的英雄事迹,讓紅色基因得到傳承。”朱樹峰對記者說,“知過去方能興未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唯有不斷向前,更加努力地發展、建設好家鄉,才能不負他們的期望。”

八十年來,先烈們的英雄事迹不曾被忘懷。在南陳村,每年清明節期間,村民們都會自發來到村委會,為村裡的先烈們紮制花圈,并莊嚴地送到烈士墓地。建國七十年來,這一紀念活動從未中斷。

而今的“北大窪”,建起了片片高樓大廈,村民們也告别了“一毛不長”的鹽堿地生活,工廠、企業連接配接成片,鹽堿地上種起了水稻,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建黨100周年之際,我們将舉辦‘渤海走廊’濱海革命紀念館開館儀式,希望這裡的紅色基因能夠傳得更遠。”朱樹峰說。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渤海走廊”濱海革命紀念館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濰坊廣電報融媒體記者 劉俠

編輯 |小米

新聞線索、商務合作 | 0536-2996670 15715361160

尋訪濰坊紅色村莊 | 濱海“北大窪”紅色村莊群:先烈們用生命守護“渤海走廊”的暢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