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作者:最憶是巢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作者:王師</h1>

香雲庵地處巢湖市半湯街道境内的湯山東南,綠樹掩映,泉水潺潺,環境優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是一處尚未開發的處女地。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關于香雲庵的曆史,《雍正·巢縣志》記載,“在湯山地方,離城二十裡,康熙元年僧人募化建造,内有随庵山場,住持僧人灼友法戒行修。其庵僻靜優雅,足堪遊玩。”可見早在雍正年間,香雲庵就是一處郊外踏青遠足的旅遊勝地。

根據《康熙·巢縣志》記載,那時的巢縣與含山的分界是以獨龍山為界,東南為含山,西北為巢縣,當年的湯山全部在巢縣境内。1949年将巨興鄉劃入含山縣,進而導緻湯山的一大半包括香雲庵都在含山境内。2006年新的區劃調整,含山縣湯卞山行政村等26個自然村劃歸巢湖,巢含分界線東移至界石埠村,香雲庵及湯山東麓部分也重新回到巢湖的懷抱。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香雲庵一度期間又叫做香雲寺,在這裡要澄清一個誤區,宋人陳造曾經寫過一首《香雲寺》的詩,詩曰:“山月明空隙,庭柯下槁乾。沈沈僧夜靜,漠漠雁天寒。夢境愁偏隔,詩情老易闌。未容辭水厄,聊複踞蒲團。”陳造(1133~1203)字唐卿,江蘇高郵人。生于宋高宗紹興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進士,以詞賦聞名藝苑,撰《芹宮講古》,闡明經義,人稱“淮南夫子”。後調太平州繁昌尉,繼改平江府教授,尋知明州定海縣,通判房州權知州事。房州秩滿,為浙西路安撫司參議,改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自以轉輾州縣幕僚,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長翁。甯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人認為這首詩寫的就是巢縣湯山的香雲寺,理由是陳造曾經擔任過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一職,半湯的香雲寺屬于他管轄的地域。可那時香雲寺還沒有建起,直到康熙元年才建有香雲庵,宋清之間相差好幾百年呢。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湯山西麓山勢極為陡峭、險峻,且岩石嶙峋,植被稀少;而湯山東麓反之,石頭較少,植被茂密,山勢平緩,多有山窪。其中黑石窪就是傳說中的韓信葬母之地,當地有民謠曰:金牛金鞭出在湯山山尖,金犁金耙出在湯山大窪。湯山的每個山窪幾乎都有着美麗的傳奇故事。

香雲庵後面有個山窪叫關門窪,據當地村民介紹,關門窪的來曆是這樣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關門窪所在地是一個山洞,傳說洞裡住着一位白胡子老神仙,隻是很少有人看到他,因為他來去都駕着五彩祥雲。洞内寬闊、幽深,老神仙善于用湯山石材制作出石桌、石椅、石床、石碗、石碟等各種精美的器皿,洞内的大廳擺滿了各種石制器皿。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神仙洞府周邊有好幾個村莊,由于貧窮,莊戶人家每逢操辦婚喪嫁娶大事時,十分頭疼,缺少桌椅、碗碟,往往操辦大事的戶主要借遍附近所有的村莊。尤其是雨天道路泥濘,加之交通極為不便,粗瓷碗碟在搬運過程中多有損毀。那時尋常農家用的粗瓷碗碟多是傳代之物,極其珍貴,碗碟破了、裂了,有走村串巷的補碗匠來修補,即使再破的碗碟尋常農家也不會輕易舍棄。

于是在周圍的鄉間碗碟越來越難借到了,普通百姓操辦紅白喜事也越發艱難了。

某年夏日的一天,附近村裡一個有名的孝子,要為母親做九十大壽,親戚朋友加鄰居來了二、三十人。孝子人緣好,鄉親們都自發前來幫忙淘米做飯、洗菜切菜……廚房裡一片忙碌。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菜很快做好了,可在廚房幫忙的村民發愁了,沒有足夠的碗碟,許多菜肴盛在哪裡呢?就在人們發愁的時候,孝子捧着一大疊荷葉走進了廚房,他笑着說:“叔伯阿姨們辛苦了!你們看我從前面的荷塘裡摘的荷葉,用它盛菜比碗碟也不差,吃完了還不用洗,多省事。”廚房裡的人眼睛一亮,是啊,用荷葉當碗碟,省事還不沾油。于是拿起荷葉開始盛菜,等所有的飯菜端上桌子後,客人們感到十分新奇,新鮮的荷葉中盛着菜肴,不管菜味如何,炎炎夏日,滿桌碧綠的荷葉,首先在顔色上就令人賞心悅目。

孝子門前的場地上,人們圍着桌子一邊說說笑笑向孝子的母親敬酒,一邊興緻勃勃地從荷葉中夾菜吃,現場氛圍十分濃厚。

正在此時,空中飄過五彩祥雲,洞中的仙人訪友歸來,他站在雲頭,不經意間看到地面一片綠色,且那裡很熱鬧,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收起祥雲,落在地面,捋着長長的白胡子,笑眯眯走近孝子門前。見仙翁走來,孝子連忙迎上前去,拱手作揖:“不知仙翁駕到,有失遠迎,今日是我母親九十壽辰,還請仙翁上座。”仙人笑呵呵地說:“小夥子客氣了,早就聽說你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一直無緣相見,今日我厚顔前來讨杯酒喝。”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仙翁先去給孝子的母親送上祝福,随後仙翁被孝子請到了首席坐下。仙翁一看滿桌子的菜肴都用荷葉盛放,他十分好奇地問同桌的幾位老人:“你們這裡有用荷葉盛菜的風俗?其中有什麼來曆和講究嗎?”老人們滿臉酸楚,向仙翁倒出了滿肚子苦水:因為村裡人家窮,缺少碗碟,辦喜事的時候借不到碗碟,隻能像孝子這樣,用荷葉盛菜,若是冬春季節,連荷葉也沒有的。聽到鄉親們的回答,又親眼看到鄉親們的窘迫,仙翁沉默了。

待到孝子母親的壽宴結束,仙翁站了起來,他捋着下巴上的白胡須,鄭重地對大家說:“鄉親們,作為你們的鄰居,對于你們生活中缺少碗碟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沒能及時給你們幫助,我向你們道歉!在這裡我向大家承諾:我的洞府中有許多我親手制作的石碗碟,如果你們家中需要辦宴席的,可以去我洞府任意取用,我經常去外地雲遊,為了友善大家,我的洞府将從此不再鎖門,不過你們也要承諾,用完碗碟,洗幹淨送回洞府原處,以友善下一家使用。”鄉親們聽到仙翁的話後,一個個喜出望外,紛紛給仙翁鞠躬行禮。

仙翁一諾千金,此後,仙翁洞府一年四季全天候開放。周邊的鄉親們家中辦喜宴,總是全家老少挑着籮筐來仙翁洞府搬運石質碗碟。仙翁制作的石質碗碟既精美又耐用,遠處來做客的親戚朋友贊不絕口。

一年内,鄉親們都能遵守承諾,有借有還,洗淨碗碟,送回洞府原處,順便還捎帶上一些香油答謝仙翁,盡管仙翁雲遊在他處,他們依然這樣做。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随着時間的推移,有些貪小便宜的人家,看到仙翁的碗碟十分精美,就想法子占為己有,開始采取多借少還的手段,後來幹脆隻借不還了。貪欲一旦開了頭,不良風氣就影響了一大片。于是你借不還,我借也不還,直到仙翁洞府裡的碗碟被搬一空,甚至連仙翁制作的幾張石桌也被貪心的人搬走了。

三年後,雲遊四方的仙翁回到洞府,看到空空如也的洞廳,再不見一隻碗碟,連自己制作的石桌也不見了蹤影。他尋思着,許是人家辦喜宴未及時歸還吧,那就等十日再看吧。十天很快過去,一個月過去了,仍然沒有一個人前來洞府歸還碗碟。他決定一探究竟,于是化作一陣風進了附近幾個村莊挨家挨戶檢視。他發現幾乎每個村莊都有一些人家的廚房裡整齊擺放着他的碗碟,有的人家還收在床底下,可能是時間放久了的緣故,以至于碗碟落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回到洞府,仙翁十分氣惱:人心不古,風氣敗壞,絕不姑息。他決定首先收回這些碗碟,于是他口中念念有詞,刹那間,被貪心人家搬去的碗碟一一回到洞府,連幾張被搬走的石桌也悄無聲息地回到了原位。接着仙翁再念口訣,兩邊青山合攏在一起,洞府徹底關閉了。

從此再不見洞府開放了,附近村民十分後悔,紛紛告誡後輩:心中不要有貪念。

環巢湖行紀:香雲庵與關門窪作者:王師

康熙元年有雲遊僧人四處募化在關門窪前建造香雲庵,附近村民紛紛前來上香叩拜,期望能感動仙翁,再啟仙府大門。隻是青山依舊在,未見洞府開,後人稱此地為關門窪。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