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碳排放權交易額已近2億元

作者:中工網

來源:中工網-勞工日報

【碳達峰碳中和在行動】

原标題:率先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試點,并已建立碳排放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引題)

重慶碳排放權交易額已近2億元(主題)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近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首單萬噸級碳排放權交易,在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公司和思極科技公司共同推動下順利完成,标志着重慶電力服務企業落實碳減排實作新突破。

碳排放權交易是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自2011年國家準許重慶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兩項試點以來,截至目前,重慶市共有196家工業企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量達1672萬噸、交易額近2億元。

率先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試點

2011年開始,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7地開展了地方的碳市場試點,主要是探索碳市場管理的制度體系。通過多年試點,在碳排放核算、配額配置設定、核查、履約清繳這些制度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目前,中國已有7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

目前,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已形成由管理辦法,以及配額管理、核查、交易3個細則等構成的“1+3+N”制度體系,建成申報、報告、注冊登記、交易4大電子化功能平台。

自2011年國家準許重慶市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兩項試點以來,截至目前,重慶市共有196家工業企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量達1672萬噸、交易額近2億元。重慶市碳減排效應逐漸顯現,企業自主實施工程減碳項目50餘個,減碳效益約800萬噸/年。

讓更多清潔能源實作就地消納

“夏天去豐都仙女湖、武平等鄉鎮避暑,發現這些高海拔鄉鎮都建設有風電場,這種新型清潔能源給當地鄉村旅遊增添了一道獨特風景線。”來重慶豐都旅遊的遊客方先生對記者說。

豐都縣風電産業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近年來,大力引進大唐豐都新能源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重慶電力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來豐都縣投資建設風電項目,讓更多清潔能源實作就地消納。

三壩風力發電場位于仙女湖鎮境内,是豐都縣最早開工建設的風電項目,該工程屬于南天湖旅遊景區配套項目。據當時擔任三壩風電場項目經理的何明介紹,之是以将項目選址三壩,是因為當地風能條件非常好,具有非常好的開發價值。

“三壩風電場于2011年12月16日正式開工建設,到2015年全面建成投用,其所産生的電能進入重慶統調電網,大幅度提高全縣及周邊區縣用電保障,對改善區域生态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豐都縣發改委能源科負責人秦國林說。

秦國林告訴記者,全縣已完工并網發電的風電項目總投資29億元,總裝機容量35萬千瓦,年發電量7億千瓦時左右。與同等發電量的火電項目相比,每年可以節約标煤22.37萬噸。

市場控排,有效利用碳交易“調節閥”

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統籌全社會力量合力攻堅、久久為功。為進一步助推碳減排工作提質增效,重慶市也正在積極探索統籌社會各方面力量合力推進碳減排工作。

目前,重慶已建立碳排放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将違約資訊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和全國信用資訊共享平台、銀行征信系統進行管理;探索創新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推進“碳彙+”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試點,建立碳履約(面向企業)、碳中和(面向政府)、碳普惠(面向個人)等3類生态産品,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探索創新氣候投融資工作。

同時,積極争取國家将重慶市納入氣候投融資試點範圍,聯合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實驗區和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支援氣候友好型項目和低碳産業,開發實作以碳排放權配額為質押的綠色信貸項目;深化低碳試點示範。

重慶市發改委能源局副局長王祖勳向記者表示,推動碳市場發展的總體目标,就是重點參與全國碳市場聯建聯維,培育優化重慶碳市場,完善配套制度,做好名單更新、碳核查及複核、配額發放等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對碳達峰的支撐和引導作用,通過市場控排,有效利用碳交易“調節閥”。

責任編輯:肖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