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作者:MtimeTime.com

七十年神州激蕩,七十年風雨征程。新中國成立70年,是風起雲湧的時代故事,歸根結底更是人的故事。中新網推出人物專題片《70年,我們這樣走過》,采訪五位重量級嘉賓,回溯峥嵘歲月,見證時代巨變,暢叙家國情懷。

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宋哲 李碩行 王潮)平劇表演藝術家譚孝曾是梨園世家譚派的第六代嫡傳。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他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平劇隻要有好劇目、好演員,就會有觀衆,他堅信平劇的未來會更加輝煌。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譚孝曾在化妝間

譚派是平劇史上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流派,行内有“無腔不學譚”之說。自1863年譚鑫培随父親譚志道在京城“廣和成”搭班唱戲算起,譚門前後出了七代老生名伶。有人說,譚門的曆史就是一部濃縮的平劇史。譚門第六代嫡傳譚孝曾自1960年9月份入戲校時年僅11歲。1962年時,他跟随祖父譚富英、父親譚元壽一起到中南海給毛澤東主席清唱,毛主席将他稱為小小譚。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譚孝曾跟爺爺譚富英學戲

譚孝曾1968年從戲校畢業後,首先被配置設定到中國平劇院《紅燈記》劇組,10餘年間,他在劇組主要扮演老百姓和遊擊隊等群衆演員的角色。他回憶稱,當時平劇界不允許學傳統戲,也更不許演傳統戲。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平劇《紅燈記》

譚孝曾說,文革結束以後,平劇界恢複了傳統戲的演出,當時群衆的反映非常熱烈,迎來了平劇的一個高潮期。當時有群衆帶着棉衣在票房連夜排隊,等待第二天正午戲園開票。

改革開放後,譚孝曾被調入北京平劇院工作。随着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娛樂形式趨于多樣化,觀衆群被分流,平劇曾進入一個低潮期。據譚孝曾回憶,當時平劇界提出了“振興平劇”的口号,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尋找平劇的振興之路。

1989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館和多倫多大學聯合出面邀請平劇演員譚孝曾、閻桂祥夫婦到加拿大講學。彼時的年輕人都在趕出國發展的潮流,夫婦二人也曾有所動搖,但考慮再三後,二人還是決定留在中國。譚孝曾對記者說,“我覺得平劇的根還是在中國,是以這也是我們留下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譚孝曾和夫妻閻桂祥

據譚孝曾回憶,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緻力于留存傳統劇目資料的中國平劇音配像工程醞釀啟動。該工程曆時多年,共收錄了460部名家劇目,基本囊括了近代平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代表作。譚孝曾也參與了部分為傳統劇目留存錄音配像的工作。

同時,為了拓展當代平劇演員和青年演員的發展平台,2003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空中劇院》欄目,一批平劇演員通過該欄目為觀衆所熟知。譚孝曾也是《空中劇院》的得益者之一。2004年,譚孝曾在天津演出平劇《将相和》,并在空中劇院同步播出。據他回憶,那場演出反響熱烈,他蹲在台口給戲迷簽字用了近40分鐘。他十分感慨,沒想到,平劇也有了追星族了。

譚孝曾對記者表示,過去舊社會唱戲就是戲子,随着國家發展,平劇演員從戲子到藝人,從藝人到文藝工作者,再到新時代的人民靈魂的工程師,他深深感受到文藝工作者地位在不斷提高。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譚孝曾給兒子譚正岩說戲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程序中,北京平劇院也探索實行項目負責制。2017年,為紀念譚鑫培誕辰170周年,北京平劇院進行平劇展演,并做了一個大膽嘗試,一律取消贈票,完全走市場,即使是譚家人看戲也需要買票。這樣連續推出11場戲,沒想到幾乎場場爆滿。譚孝曾當時就得出了一條經驗:“平劇不是沒有觀衆,你一定要有好的劇目、好的演員。”

平劇譚派第六代嫡傳譚孝曾:有好劇目好演員,平劇就有觀衆

2019年9月,譚孝曾和兒子譚正岩同台演出《定軍山•陽平關》

譚孝曾稱,近幾年,為響應國家号召,平劇從業人員開始面向基層、走向社會,送戲到大學,這帶動了很大一批青年觀衆走進劇場。他說,“原來我們平劇一拉開台簾,幾乎台下全是白頭發,現在一拉開台簾,既有保留了老的觀衆,有白頭發,又進了一大批黑頭發。”

譚孝曾表示,“國家已經走過70年的光輝曆程,我覺着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我願意随着國家一步一步走得更好。我堅信平劇的未來會越來越輝煌。祖輩們已經非常輝煌了,今天怎麼樣?今天依然精彩。今天精彩怎麼樣?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更加燦爛。”(完)

繼續閱讀